雪球网今日 2024年07月05日
湾区狂想曲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作者讲述在美实习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面临的未来选择,包括国内工作、美国工作和美国读博,并希望得到建议。

🎈作者在一家研究电池的初创公司实习,公司氛围轻松,福利保障到位,能学到很多,也能从同事身上学到不少东西,但工作较累。

🚗作者在湾区生活面临交通和物价问题,上班拼车下班坐uber,周末租车出游成本高,物价方面肉类相对便宜,青菜较贵。

🤔作者年底毕业,面临国内工作、美国工作和美国读博三条路线的选择,每条路线都有优劣,作者希望听取建议。

💪美国工作轻松,假期多,同事关系纯粹,但存在身份问题、寂寞和技术推进慢等问题;美国读博认可度高资源足,但困难多,包括学术、精神身体状态、心态和签证等方面。

来源:雪球App,作者: 笨先生的自留地,(https://xueqiu.com/5089946986/296335822)

前言

大家可以发现我最近的更新频率低了很多,哈哈,是因为找到大活干了。我从美东飞到湾区这边实习,经历了许多有意思的事情,也有很多思考,趁着今天独立日有空和大家聊聊,也希望在这条路上的前辈们能给我指点一下。

1.工作

我实习的公司是一家研究电池的初创公司,规模并不大,公司大概50人左右。公司主要分为研发和制造两大部门,而两个部门下又分别设有研究正极、负极、固态电解质、隔膜的小组。我属于正极材料研发小组,平时的主要工作内容就基本上底层技术员的牛马活了(当然这个过程也学到了很多),制备材料,制膜,组装电池,电池测试,数据分析,因此我平时下班都感觉挺累,一般晚上不到12点就睡了。

虽然作为初创公司,福利保障还是挺到位了,实验室有大堆耗材随便使用(就例如最基本的手套,一般我从一个实验室到另一个实验室都会换一对手套,哪怕这对手套没有碰到任何污染物,一天会用7-8对手套,而在国内学校实验室里面这个肯定会被老师说的),公司给每个人配发了几百刀一个的防毒面具用于紧急情况,茶水间里面的零食咖啡总是充足的。

公司的氛围比较轻松,没有打卡上下班时间自己安排,可以work from home(在家办公)。作为一家研发型企业自然有很高的知识密度,Phd遍地走,同事们毕业于各种名校,MIT(麻省理工)、斯坦福、Caltech(加州理工)、GIT(乔治亚理工)、UCB(加州伯克利)等等,自然也能从身边人升上学到很多东西。领导没有什么架子,我就试过在茶水间摸鱼(休息)的时候碰到CEO进来装水还和我聊聊。因为公司人不多,所以大家的联系比较紧密,基本上都认识都能聊上两句,只是我的英语水平聊聊专业上的事还能勉强对付,聊聊生活上的话题就比较难了(很多时候不知道美国俚语的意思,例如carpool之类的)。当然,大家也没有因为我的英语水平而嫌弃我而不和我交流。

对于实习生的我来说,这是一份很好的工作,既给我了去工业界学习获取经验的机会,也给了我一次在湾区长时间生活的机会,是一个很不错的体验。

2.生活

我在美东的大城市上学,因此没有买车,平时出行靠腿+地铁,而来到湾区之后没有车成为了我最大的困难。加州地广,地图上看着不远的两个点实际上步行要一个多小时,没有车的话自然是寸步难行。我也想过长租车,但是我年龄不够25因此要被收取一笔高昂的低年龄费,算下来一个月得2000刀出头,实在是太贵了。买车的话我就实习一个暑假,年底就毕业了,也划不来。因此我平时上班的时候会和室友拼一下车,下班只能靠uber回去了(uber也不便宜,一趟十来刀,好在工资兜得住)。

我在湾区东部这边,物价不算高, 鸡腿1.49刀一磅,猪排骨4.49刀一磅,牛仔骨6.69刀一磅,就是青菜贵一些,豆苗能去到7-8刀一磅,便宜点的青菜也要3刀一磅的水平,真是穷人吃肉富人吃菜。我对这个物价不是太敏感,主要是工资够那就看到什么想吃拿什么了。第一个星期还不是很熟悉环境,中午都是去公司边上的饭店吃吃三明治和炸鱼薯条(真干巴),一顿还得十几刀,第二个星期开始买了个玻璃饭盒带饭,又省下一大笔。

平时周末一般我会周六租车出去玩一天,租车+保险大概需要130刀一天,加上我开200迈(320公里)左右大概需要40-50刀的油费(加州油费贵,一般是5刀一加仑),一天下来租车也快200刀了。虽然说租车成本很高,但是加州景色更美,请看:

雷耶斯角,听大海的波涛汹涌。

世界闻名的金门大桥肯定是要来看看的。

旧金山双子峰公园,俯瞰旧金山市区。

一号公路半月湾的网红打卡点,这个高尔夫球场在里兹卡尔顿酒店里面。

是不是很像鲨鱼鳍?

还有很多的美景都是在路上的,只是我一个人开车没有办法拿手机拍照。在加州的海岸线开车是一种享受,对应的在旧金山市区开车就是坐牢(太堵了,找停车位太麻烦)。

加州还有很多景点等待我去探索,美中不足就是这样的美景只能我一个人独享,颇有一种“好山好水好孤独”的凄凉感。

3.未来选择

小弟一年半的研究生项目,今年12月就要毕业了,又一次走到人生的转折点。接下来主要有三条路线等待我去选择,国内工作,美国工作和美国读博。说明一下,我对纯粹的理论研究不太敢兴趣,我更关心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钱到位),因此即使继续深造读博之后我也会选择进入工业界工作;而如果要读博的话,美国就是最佳选项,认可度高,资源充足。

作为独生子女,父母肯定希望我回去的(起码我爸是这样的)。回去的主要优点是吃得好过的比较热闹,而主要顾虑是不知道电池行业是巅峰已过还是通向碳中和2060中的一个小波澜,不知道这个产能过剩问题能否得到解决。而至于电池行业比较突出的加班问题,我个人不是太在意,只要钱到位能学到东西这个暂时不是我考虑的主要因素。(卷是很正常的事情,美国佬也一样卷,藤校精英们期末周直接睡在图书馆的大有人在,为了自己的目标理想去奋斗是正常的事)

而尝试留美工作,又是另一个话题了。在美国工作当然会轻松许多,基本上早九晚五的节奏,时不时还有些假期不用去上班,同事之间的关系也相对纯粹。对于我来说最大的问题是身份问题,即使是STEM项目有三年的OPT,以现在H1b的中签率来说不过是延迟三年回家而已。同时因为没有身份,很多公司是不愿意赞助我的OPT的,例如我现在实习的公司除了我以外都是拿着本地户口的(而我没有户口也能去是因为前面有个实习生答应来上班后面反悔了,因此我作为替补获得出场机会)。所以想通过找工作留下的难度是很高的。另一方面就是比较寂寞,没有太多的朋友可以一起活动,大段的下班时间只能自己消磨。同时在技术上,由于上班时间比较短(和国内电池企业相比),因此项目推进的速度比较慢,我估计这边一周完成的工作量国内两三天就能搞定,这样长年累月的积累下来就会发现两边的技术水平会不断拉大。目前美国储能/新能源车的发展趋势还不是很强,如果真让国内企业进入这个市场开始倾销,那么美国企业还有生存空间吗?

实际上如果要想留下,读PhD是最好的路线。PhD的抬头当然是金光闪闪的,组里面一共10个人,除去2个实习生有8个正式员工,8个正式员工里有5个PhD。如果要读下去,家里当然是支持的,但获取PhD的路也遍布荆棘:首先是要战胜学术上的困难,发表出文章达到毕业的要求,这一点不吃一番苦头是很难达成的;其次是要有良好的精神及身体状态,能够从容面对学习上的疲劳感、挫败感和生活中的孤独感;然后是有平衡的心态,美国PhD毕业大概需要5年,可能你读到一半的时候你的硕士同学已经“住洋楼养藩狗”了,自己只能每个月领着一点点PhD工资;最后,由于中美关系的恶化,PhD签证特别是理工科的签证行政审查时间会很长,短则一两个月长则一年,因此如果要读博的话,基本上等于这几年不用回家了,更不用说未来可能得爆发战争的风险。

这三条路都各有优劣,因此我想多听一下雪球上各位大神的建议。当然,选出人生的最佳线路和股票市场抄底抄到最低点的难度相近,也不必苛求每次都能做出最佳选择,人生何处不是伟大的冒险呢?

总结

在标题中我用了“狂想曲”这个词。对于两三个月之前的我来说,我现在所经历的这段经历就和做梦一样,称得上是某种“狂想曲”;而对于现在的我来说,面对未来可能的人生抉择,也是在“狂想”当中。人生就是一幕幕狂想曲,当年高考结束的我就是让我穷尽我的想象力,也想不到5年后我会在湾区发文章和大家讨论未来的选项。人生入戏,希望在未来也有重新出发的勇气。

$宁德时代(SZ300750)$ $比亚迪(SZ002594)$ $特斯拉(TSLA)$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美国实习 未来选择 电池行业 生活状况 工作情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