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前天 09:38
打工人新的“素食食堂”,在寺庙出现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寺庙斋堂正成为年轻人逃离内卷的“精神食堂”。从北京隆福寺15元的素面,到广州光孝寺的“随缘”斋饭,再到成都文殊院的仿荤素斋,寺庙斋饭在年轻人中走红。寺庙咖啡、寺庙汉堡、寺庙火锅等创新餐饮业态也备受追捧。寺庙餐饮以素餐为主,定价亲民,用餐仪式感强,通过古法现制与科技赋能,为食客提供健康美味的用餐体验。年轻人对寺庙餐饮的追捧,反映出他们对“标准化快餐”的厌倦,以及对仪式感、文化共鸣和性价比的追求。

🍜寺庙斋饭成新宠:北京隆福寺的素面、广州光孝寺的“随缘”斋饭、成都文殊院的仿荤素斋等,吸引大量年轻人打卡,小红书相关笔记高达5万篇,抖音话题播放量破亿。

☕寺庙餐饮多元化:寺庙咖啡以禅意命名和佛系元素走红,寺庙火锅则推出“禅修火锅”模式,寺庙汉堡甚至采用科技手段研发零胆固醇素肉饼,满足不同口味和需求。

💰寺庙餐饮特色:产品以素餐为主,健康属性拉满;定价亲民,素面10-28元,自助火锅50元左右;用餐仪式感强,如止语式用餐、敲钟后动筷等。

🌱食材来源讲究:寺庙对食材要求苛刻,采用信众捐赠、批量采购和自己种植等方式,保证食材新鲜和品质,部分寺庙还引入区块链溯源系统。

✨走红原因:年轻人厌倦标准化快餐,追求仪式感和文化共鸣,同时注重性价比,寺庙餐饮满足了他们对“餐厅平替”的需求,成为新型社交场所。

"当都市白领在写字楼里吃着68元的外卖轻食时,另一群年轻人正坐在千年古刹里,花10块钱吃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素面。 寺庙斋堂,这个曾经只属于香客的地方,如今成了年轻人逃离内卷的'精神食堂'。 ”

01

寺庙餐厅,

正在成为打工人的“新食堂”

不知从何时起,年轻人炫饭不再仅停留在餐厅内 —— 有人选择在洗浴中心炫自助餐,更有人把酒店当作一日三餐的用餐地。而这次主打 “叛逆” 的年轻人,又将目光盯上了寺庙。

1、4 万种草笔记,寺庙斋饭成年轻人的 “网红” 午饭套餐

据小红书显示,“寺庙吃斋饭” 相关笔记已高达5万篇;抖音上 “寺庙斋饭” 相关话题播放量更是突破一亿人次。在这些案例分享中,不少地方的 “寺庙斋饭” 成了年轻人的打卡地:

北京隆福寺15元一碗的素面、2元无限续杯的自助茶和几块钱的茶点,成了不少年轻人心中的 “白月光”。每逢假期,尤其是清明假期,窗口前总是挤满年轻人,排队半小时才能吃上一碗。

广州光孝寺的 “随缘” 斋饭同样吸睛。有博主分享,一盒由土豆、番茄、菜椒搭配两根菜心的盒饭,引得众多食客排队等候。

排队途中,身穿义工马甲的工作人员会拉着打印好的二维码逆着队伍走,邀请食客随缘打赏,善款可投入透明的功德箱。

上海龙华寺与成都文殊院香园的素斋也备受追捧。成都文殊院香园以仿荤菜闻名,魔芋做成的 “凉拌猪耳朵”、冬瓜制成的 “甜烧白” 等菜品,口味上也是川渝正宗的红油香辣,让这里成了不少人的 “宝藏餐厅”。

浙江舟山普陀山内的寺庙餐厅更是性价比之王:早餐 3-5 元,午餐 5-10 元,每日饭票限量发售,往往很快抢购一空,被众多博主称为 “宝藏食堂”。

再如厦门南普陀寺的素宴,被誉为“天下第一素宴”,菜品名字相当浪漫,如 “半月沉江”“香泥藏珍”“长生果糖”,充满想象力。

短视频平台上,博主们的斋饭打卡内容也斩获超高热度:

抖音上有博主分享去法定寺上香时打卡斋饭的经历,15 元 / 位,每日 11:30、17:30 供应,这条视频收获 1.3 万点赞与上千条评论。

另一位 @志文哥哥的博主在获 1 万点赞的视频中感慨 “排队 2 小时,才吃上这碗斋饭”,引发网友热议。

2、寺庙咖啡、寺庙汉堡、寺庙火锅同样也备受追捧

若说最早破圈的寺庙餐饮业态,非寺庙咖啡莫属。2023 年,杭州永福寺的 “慈杯咖啡” 凭借 “和尚卖咖啡” 的反差感爆红 —— 以 “涤烦”(美式)、“停雪”(拿铁)等禅意命名,将佛经意象融入咖啡文化,迅速成为社交媒体打卡顶流

此后,上海玉佛寺“无忧清咖”、北京潭柘寺“加福咖啡” 等纷纷入局,形成 “一寺一咖” 的差异化竞争。

这股热潮仍在升温:小红书上 “寺庙咖啡” 相关种草笔记已超 5 万篇,不少年轻人将其视为 “缓解焦虑的精神补给站” 与 “氛围感拍照圣地”。

咖啡杯上的佛言偈语、莲花拉花、禅房窗棂背景,共同构成社交平台上的 “佛系流量密码”。

寺庙火锅的存在感同样不容小觑,小红书推荐笔记近万篇。@全缘精心禅修官方号曾分享一则视频:僧人与信众家庭围坐,涮煮萝卜、菌菇、时蔬等素菜,画面传递出“人间烟火与禅意共生”的氛围,收获上千点赞。

珠海普陀寺的自助素火锅更是被粉丝称为“火锅友好型寺庙”:40 元 / 成人、20 元 / 小孩的价格,涵盖 50 多种菜品,从菌菇拼盘到手工素丸,甚至提供面包、麻酱等 “跨界搭配”,满足多元口味。

成都文殊院的自助素食火锅则走精致路线:50 元 / 位起,有麻辣、菌汤、滋养三种锅底,56 种菜品可选。

更具突破性的是“禅修火锅” 模式—— 食客需先完成 15 分钟冥想 “净心”,用餐全程禁言,在咕嘟沸汤中体验 “食素即修心” 的沉浸式餐饮。

这种将仪式感与味觉体验结合的设计,让素火锅超越了饱腹功能,成为 “解压修行” 的载体。

当寺庙开始卖 “洋快餐”,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更显奇妙:上海玉佛寺的 “福包” 汉堡用植物肉排搭配素蛋黄酱,成都文殊院的 “魔芋猪耳朵堡” 以菌丝蛋白模拟软骨脆感。

科技与宗教的融合藏在研发细节里:杭州某寺庙联合食品实验室开发“零胆固醇素肉饼”,蛋白质含量比真肉饼高 15%;五台山德克士的“植养牛若堡” 用青稞粉制作面包胚,60 元的单价仍供不应求,游客戏称其为 “佛光普照的汉堡”。

当然,寺庙食物不仅限于上述这些,还有寺庙甜点等。如小红书上有粉丝分享,在走进一座寺庙时发现,一位身穿僧袍的工作人员正在制作 “巧克力味慕斯”,售价三元;而旁边的阿姨则在售卖盒装的草莓蛋糕,一盒 10 元。此外,桌边上还摆放着零零散散的米糕、水果捞等,种类相当齐全。

02

打破常规!

寺庙餐饮如何

用特色 “拿捏” 食客的心

通过对上述寺庙餐厅的归纳和总结,我们发现寺庙餐饮在定价、产品、模式、工艺等方面颇具特色。

1、产品方面,以“素餐”为主,主打现做,健康属性拉满。

北京潭柘寺的餐品堪称养生典范。松茸汤选用云南空运的松茸,与山泉水慢炖,菌香浓郁,富含氨基酸;五彩素面用紫甘蓝、菠菜、南瓜等天然蔬果汁调色;黑松露炒饭以富含抗氧化成分的松露碎提味,尽显食材天然营养。

上海龙华寺素面是 “轻食教科书”,木耳补铁、香菇增强免疫、鲜笋低脂高纤,六种蔬菜浇头配秘制素高汤,兼顾美味与营养均衡。

全品类创新也贯彻着对健康的执着。成都文殊院素火锅汤底,用十几种菌菇熬制 12 小时,无添加剂;上海玉佛寺“福包” 汉堡采用植物蛋白肉排,零胆固醇且高蛋白;杭州永福寺“禅意绿豆糕” 用木糖醇替代蔗糖,龙华寺素月饼以海藻糖降低热量,让吃甜食不再有负担。

这些素食菜品基本都坚持现做。像北京药师寺,午餐时长桌上 12 个大盘里的荤素热菜皆为现制,面条现擀现煮,包子师傅亲手包,上桌时热气腾腾,与预制菜形成鲜明对比,让食客在烟火气中感受食材的 “生命力。

2、定价方面,素面10-28元上下,自助火锅50元左右。

素面、素火锅、素汉堡的定价存在差异。素面价格处于 10 - 30 元区间:北京隆福寺的素面为 10 元 / 碗,上海龙华寺的罗汉面是 15 元 / 碗,搭配的素冷菜为 10 元 / 碟;杭州永福寺的福泉素面系列价格稍高,香辣拌面 28 元,炸酱面、雪菜笋丝面等其余五款均为 30 元。

这些面食通常分量充足,部分寺庙还设有无限续面服务与自助小菜,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素火锅定价集中在 50 元左右。比如成都文殊院的自助素食火锅,50 元 / 位起,提供麻辣、菌汤、滋养三种锅底,还有 56 种菜品可供选择,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素汉堡及相关套餐定价相对偏高。以上海玉佛禅寺为例,50 元 / 份的素汉堡套餐包含 “福包” 汉堡、“慧根” 薯条和水果茶;68 元 / 份的素披萨有水果、罗勒番茄两种口味。

相较而言,浙江舟山普陀山的寺庙餐饮堪称 “性价比天花板”。

其早餐价格在 3 - 5 元,午餐价格在 5 - 10 元,以亲民的价格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寺庙餐饮中的热门选择。

3、用餐方面,“随喜”素斋,止语式用餐,敲钟后动筷,仪式感给满。

为了让年轻人心甘情愿为 “贵价斋饭” 买单,不少寺庙餐厅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仪式。

像崇州白塔寺,食客必须安静等待师傅敲响钟声后,才能够动筷用餐;

杭州法喜讲寺则推行 “止语用餐”,吃完饭后,还得自己动手洗碗;

成都文殊院的 “禅修火锅” 要求食客完成 15 分钟冥想才能开锅,用餐全程禁言;

杭州永福寺的 “慈杯咖啡” 将禅语融入拉花,形成 “喝咖 = 修心” 的心理暗示。

这些看似繁琐的流程,却成为年轻人逃离快节奏生活的 “疗愈仪式”。为了营造出稀缺感,许多寺庙还打出 “限量 + 祈福” 的招牌,把普通的素食包装成具有特殊意义的 “开光级美食”。

比如龙华寺每天只限量供应 100 瓶的牛肝菌辣酱,灵隐寺在中秋前夜,大家为了购买素月饼排起了长队,玉佛禅寺推出的春日限定青团,都是很好的例子。

为了抓住年轻人的心理,一份售价 80 元的素菜斋饭,不仅能品尝到松茸汤、五彩素面、黑松露炒饭等美食,点套餐还赠送菩萨小摆件,用餐时,餐盘上还会用干冰营造出云雾缭绕的氛围。

甚至,不少寺庙还推出了“随缘斋饭”。这类斋饭不以盈利为目的,没有固定价格,施主根据自己的心意 “随喜” 布施,少的可能只有三四元,多的则能达到上千。

还有些寺庙推出了“捐面活动”。比如龙华寺在罗汉面窗口设置了一块白板,施主每捐几碗面,就在上面用 “正” 字记录数量,这种形式受到很多寺庙的模仿。

除了这些用餐仪式,许多寺庙还会结合不同的佛教节日或季节,推出相应主题的文化斋饭。

在佛诞节期间,会推出以 “浴佛” 为主题的斋饭,菜品的造型和名字都与佛诞节的寓意紧密相关;到了春季,又会推出“春之禅意” 主题斋饭,选用春笋、香椿等当季新鲜食材,制作出富有春日特色的菜肴,并赋予它们充满禅意的名字,像 “春竹报禅”“香椿悟心” 等 。

4、工艺方面,古法现制,科技赋能,健康重构。

寺庙餐厅在烹饪工艺上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通过古法传承与科技赋能两条路径,为素食体验注入全新活力。

在古法工艺层面,寺庙深度挖掘传统技法。成都文殊院的素火锅汤底,选用十几种菌菇经 12 小时慢火熬制,不添加任何人工调料;杭州永福寺的 “禅意绿豆糕” 沿用宋代 “九蒸九晒” 古法,完整保留食材本味。

在科技创新领域,寺庙积极与现代食品技术接轨。上海玉佛寺联合食品实验室开发植物肉排,其蛋白质含量较真肉饼高出 15%,且零胆固醇、口感逼真;五台山德克士用青稞粉替代传统面包胚,使膳食纤维含量提升 3 倍。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传统仿荤菜在两种工艺的碰撞下焕发新生。魔芋 “猪耳朵” 借助菌丝蛋白模拟软骨脆感,冬瓜 “甜烧白” 通过分子料理技术实现 “肥而不腻” 的味觉欺骗。

5、寺庙在食材方面,主要有信众捐赠、批量采购和自己种植这几种来源。

寺庙餐饮的定价差别很大,从价格亲民实惠的低价餐食,到标价颇高的 “贵价斋饭” 都有。

不过,市面上关于 “寺庙斋饭” 的差评非常少,反而好评不断。比如有网友评价:“有 20 多个菜品,只恨自己胃太小,根本吃不完,好吃得停不下来啊”;还有博主称:“寺院最让我惊喜的就是斋饭,饭前饭后都有唱诵,是我目前吃过最有仪式感的斋饭”。

寺庙斋饭能有这样的口碑,除了烹饪方式很讲究外,对食材的要求也极为苛刻,远远超过普通餐厅。

像北京潭柘寺的松茸汤,用的是从云南空运来的松茸,搭配山泉水慢炖 6 小时;五彩素面则是用紫甘蓝、菠菜、南瓜等天然蔬果汁调色,坚决不用任何人工色素;上海龙华寺的素面浇头有木耳、香菇、鲜笋等六种蔬菜,每种食材都经过严格的农残检测,保证 “入口即天然”。

为了保证口味和品质,寺庙在食材采购上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有的寺庙与周边农场签订协议,让蔬菜能 “早上摘菜、中午进锅”,保证了食材的新鲜度;

五台山的寺庙餐厅引入了区块链溯源系统,实现了食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

部分寺庙采用 “捐赠食材” 模式,信众捐赠的米面、蔬菜占后厨原料的 30% 以上,这样既降低了成本,又强化了 “无农药、无添加” 的信任。

03

寺庙餐饮走红的背后

是年轻人正在寻找“餐厅平替”

近年来,年轻人对餐饮的消费选择愈发 “反常规”,寺庙斋饭、五星级酒店自助餐、洗浴中心餐饮等非传统场景异军突起,成为新一代 “性价比 + 情绪价值” 的复合型选择。

1、“标准化快餐吃腻了,我要点不一样的”

连锁餐厅的 “千店一味” 让年轻人感到乏味,他们开始寻找那些 “带点人味儿” 的食物。

比如寺庙斋饭用后院现摘的蔬菜,洗浴中心现开的榴莲,这些看得见的 “真实感” 成了新宠。就像有人说的:“在寺庙吃素面,能看见师傅亲手揉面,比外卖塑料盒里的预制菜香多了。”

这种 “反标准化” 甚至催生了许多创意玩法:有的火锅店让顾客自己舂调料,有的云南菜馆现场刮木姜子根,服务员一边操作一边讲故事,让吃饭变成一场 “沉浸式剧场”。

2、为仪式感、文化共鸣付费,而非单纯为食材买单

如今,年轻人愿意为 “氛围感” 掏腰包 —— 能泡澡吃火锅、能穿汉服看戏、能在寺庙喝咖啡。如杭州灵隐寺的 “随缘咖啡” 盲盒,名字叫 “涤烦”“停雪”,喝杯咖啡仿佛完成一次心灵按摩;

花 200 元在五星级酒店吃波士顿龙虾,拍个照发朋友圈,性价比和面子都赚到了;穿

着浴袍啃帝王蟹,在窑洞休息区嗦小龙虾,这种打破常规的 “澡堂干饭” 成了对抗内卷的解药。

3、“钱要花得值,时间也不能浪费”

年轻人对 “餐厅平替” 的追捧,本质是把消费变成了一场 “生活策展”—— 用更少的钱,组合出更丰富的体验。

他们不再盲目追求 “贵的就是好的”,而是相信 “会选才是王道”。就像网友说的:“以前觉得省钱丢人,现在觉得不会省钱才丢人。”

如花 380 元泡澡 18 小时,顺带吃三文鱼、车厘子不限量的自助餐,折算每小时 21 元,比单独吃顿饭还划算;上海龙华寺 15 元的罗汉面,六种现炒浇头堆成小山,网友调侃 “佛祖果然不坑穷人”。

4、“吃饭也要玩出花,社交属性拉满”

年轻人打卡这些非传统餐饮场景,也将其变成了社交舞台。在寺庙,“佛系社交” 是拍一张红墙黄瓦下的咖啡拉花,配文 “今日功德 + 1”,收获朋友圈点赞;在洗浴中心,“炫饭大赛” 的评论区里,人们比拼 “炫了 8 只大闸蟹”“车厘子吃到扶墙”,“吃回本” 成了新型社交货币。

结语:

当钟声与扫码提示音在斋堂交响,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化学反应才刚刚开始。下次见西装革履的年轻人虔诚地捧着素斋饭盒,或许那正是Z世代在钢铁森林里修筑的精神佛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餐饮O2O”,作者:小贝,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寺庙斋饭 餐饮 消费 年轻人 素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