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体育金融服务工作更多是各地开展“零散试点”,如今《意见》出台后,或许能够从体育系统和金融系统两方面融合发力。
“体育+金融”领域,迎来政策大加码。
4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体育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从加大体育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着力提升金融服务体育产业发展的专业化能力,强化组织实施保障等三方面提出16项具体举措。简而言之就是金融部门和体育部门加深合作,探索用创新性的金融工具和政策支持体育行业发展。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杨雪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是我国首个针对体育产业提供金融支持的全国性综合指导意见。
因此对于体育行业而言,这个无疑是重大的利好。在体育产业中有不少细分领域属于重资产类型,比如说赛事运营、场馆运营还有健身培训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来保障运营。
在这个政策出台之后,包括体育用品和体育器材在内的体育行业相关股票在政策推出后几日内都获得了不少的涨幅。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资本市场和体育行业对这个政策的一致肯定。
为何此时推出体育金融16条新政?
体坛经济观察认为,在此时针对体育金融领域大力扶持,一方面是体育行业在经济承压的背景之下,众多体育公司,尤其是中小企业需要充足和稳定的资金支持,以保障健康运营。
另一方面是在体育金融的许多细分领域,比如职业俱乐部融资和体育保险等细分领域,仍然有更多可完善的市场空间。例如通过上级部门的指导,释放体育保险等细分领域的发展潜力,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和体育金融高质量发展。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在于过去几年间体育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已经充分显现。借助金融工具,撬动更大的体育消费市场成为了体育行业的重点工作。
因此这份文件也针对体育消费领域,有了更多的金融服务支持。
比如针对体育消费场景,《意见》强调“持续加大对体育消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丰富适应全生命周期体育消费新业态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围绕体育消费场景,联合打造一系列“体育+商业”的主题消费场景、主题营销活动,在体育消费券、积分奖励等方面开展合作,拓展体育健身、体育观赛、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消费新空间。”
《意见》的出台意味着体育产业的发展亟需适配性金融服务,通过政策引导构建“体育-金融-消费”三角循环,既能化解体育公司资金压力等短期风险,又能够为体育产业的阶段发展,培育和探索适合本土化的体育金融产品。
支持发行上市、探索债券融资
尽管《意见》提到了体育消费、体育制造、体育设施以及体育保险等众多领域,但在体坛经济观察看来,这份《意见》最受关注的核心依然是破解体育企业的融资难题。
众所周知,由于国内体育行业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能够实现持续“造血”的体育企业并不多。尤其是过去一段时间“跑路”严重的健身房以及开设线下培训业务的培训机构,大多数都面临着严重的资金压力。
此外,对于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等新兴体育赛道,这些创新企业在前期的投入也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上海体育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李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科技驱动代际创新”成为趋势。新兴的体育消费群体关注智能健身、电竞等新赛道,但从资本角度来说,创新型企业往往会遇到资金方面的困难。
因此如何破解体育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成为了上级部门考虑的首要因素。而通过这份文件中,我们也能够看到上级部门做出的新探索。
譬如在“着力提升金融服务体育产业发展的专业化能力”章节方面,《意见》强调建立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鼓励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结合体育产业和企业特点探索创新特色化、差异化金融产品,重点丰富适合中小微体育企业的信贷品种,加大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随借随还循环贷等支持力度,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多元化一揽子金融服务。”《意见》表示。
事实上,国内体育金融领域过去已经有过不少的创新案例。广西曾经在2021年率先创立全国首家体育产业主题银行,推出“体育赛事贷”“运动健将贷”等多项专属产品,单户最高授信额度达3000万元,累计发放贷款超1.7亿元,成功破解了许多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除了体育产业主题银行外,国内在体育保险也有探索和创新。CBA联赛也和中国人寿在2020年就联手推出了CBA球员保障险,在2023年又推出了职业球员退役保障计划。
未来针对体育产业和企业有哪些特色化和差异化金融产品,继续提升中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我们或许可以期待体育部门和金融机构给出更多的实践案例。
除了大力支持中小微体育企业外,针对拥有一定规模的体育企业,《意见》作出了创新性的金融政策支持。
《意见》称要充分发挥债券市场融资功能。“支持运营模式相对成熟、市场竞争力强、认可度高的体育企业选择不同期限、不同规模的债务融资品种进行信用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发行公司债券,用于体育基础设施和大型体育场馆等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的体育产业项目。”
在体坛经济观察看来,《意见》文件中有一处内容或许将在未来刺激更多优质体育企业上市。“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为契机,支持符合条件的、产品有竞争力的体育企业通过发行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新三板挂牌等方式融资发展。”《意见》称。
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境内股票市场(包括A股和港股)的体育产业相关上市公司数量约为40多家,覆盖体育器材、服装、赛事运营、场馆运营等多个细分领域。从板块分布看,体育用品制造占据主导地位,安踏、李宁、特步、361°,以及申洲国际和华利集团等龙头企业市值占体育产业总市值的3/4。
在《意见》支持力度加大之下,未来在更多细分领域占据领先位置的体育企业,有望加速资本化进程。
职业俱乐部金融支持力度或加大
职业体育俱乐部作为产业核心载体,长期面临融资渠道单一、信用评估难等问题。而在《意见》当中,特别提到了“支持金融赋能职业体育、冰雪经济发展。”
提到金融与职业体育发展,自然不得不提过去金元足球的中超鼎盛时代。在当时,许多俱乐部母公司为了争夺优质球员冲击佳绩,不惜大举投入。其中,许多俱乐部过于依赖母公司注资,使得金元时代的中超球队出现了“股东借债”的普遍现象——即母公司每年以借款形式将资金注入俱乐部,与俱乐部形成债务关系。
当俱乐部母公司主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时候,自然不会很介意这些投入。但当俱乐部母公司也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过去数亿甚至数十亿元的投入就压垮了俱乐部。已经成为历史的广州恒大、江苏苏宁以及华夏幸福等,都是由于在中超鼎盛时期依靠母公司“输血”,在俱乐部经营上未能实现自我“造血”,最终无力还债只能被迫解散。
至于CBA俱乐部的情况也是类似。以广东宏远、广州龙狮以及深圳新世纪为代表的民营球队由于母公司主业营收堪忧,近几年投入球队的资金迅速下降,导致球队竞争力也大幅下滑。
那么于中超和CBA以及其他项目的职业体育俱乐部而言,《意见》也在金融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支持。
“围绕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职业体育俱乐部建设和发展需求,健全职业体育俱乐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为职业体育俱乐部设施改造升级和配套服务提供金融支持。”《意见》强调。
体坛经济观察认为,职业俱乐部在国内目前有一个比较大的难题在于从银行获取融资的难度颇高。打个比方,如果企业要向银行贷款,银行肯定会看企业的营收、支出和负债表这些财务指标,才会审核并是否同意贷款。
具体到体育行业来看,很多俱乐部存在亏损这是行业的客观情况。但是体育俱乐部有一个无形资产是俱乐部在球迷中的影响力,也可以说是俱乐部IP价值。像中超的国安和申花,CBA的辽宁男篮和广东男篮,他们都是在各自领域拥有广泛影响力的职业俱乐部。
不过《意见》并没有提到如何量化俱乐部IP价值,这个或许才是影响俱乐部能否获得相应资金和融资支持的最重要部分。
但可以肯定的是,《意见》提到关于金融赋能职业俱乐部的部分,对于那些运营情况良好的俱乐部是一个好消息。因为球迷是俱乐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根基,只有在球迷运营方面做得出色,或许才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支持。
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金融行业的多元化投资体系能够帮助这些俱乐部形成公允的价值评估和市场交易体系,从而促进产业发展。
体育保险业有望加速发展
保险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意见》中被明确提及要提升体育保险发展水平。
《意见》则从体育赛事、体育服务贸易以及参与运动的角度,分别强调和明确了体育保险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鼓励保险业进一步发挥保险工具风险补偿和保障功能,针对体育产业风险保障需求,开展体育赛事等保险业务。鼓励保险机构充分发挥个性化险种定制能力的优势,创新推出体育赛事险等更多体育产业商业险品种。发挥信用保险多险种综合保险作用,开发和探索体育产业服务贸易承保业务,为体育企业提供融资便利、风险保障和资信服务。完善专业运动员和参与体育运动群众的保险保障体系,在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创业发展、财富管理等方面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意见》表示。
体坛经济观察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比如冰雪运动和户外运动的热潮,还有足球和篮球这类对抗性激烈的运动项目,往往让许多参与者忽视了体育运动蕴藏的高风险因素。
崴脚、骨折甚至韧带受伤的新闻都已经层出不穷。尽管许多群众已经购买了覆盖日常使用的医疗保险,但对于运动的意外情况,基本医保以及各地推出的商业医疗保险,其报销比例也并不高。
以上海推出的商业医疗保险“沪惠保”来看,其在2024年5月公布的一个现实案例——市民孙先生因打篮球摔跤不慎骨折后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在医保报销后,个人自费3.59万元,随后申请“沪惠保”理赔获得赔付1万元。这就意味着孙先生仍然需要支付2.59万元的个人费用。
若未来随着体育保险更加完善,群众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可以购买相对应的保险用作保障,以此抵御相关风险。
结语
从对体育产业发展的角度而言,《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体育金融服务获得了多部门的联合和大力支持。在以往,体育金融服务工作更多是各地开展“零散试点”,如今《意见》出台后,或许能够从体育系统和金融系统两方面融合发力。
另外,国外发展成熟的体育金融模式或许也将为国内的体育金融服务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经验。譬如对于体育人才的管理,中小微体育企业的支持,以及对创业者的大力扶持等。
对于在不少细分领域离不开重资产,也就是前期投入的沉没成本巨大的体育行业,未来有望在起步和发展阶段获得更多资金支持。这就意味着更多优质体育企业,比如相对小众的本土体育用品品牌,体育制造企业以及赛事运营公司等,有足够的成长空间和时间。
借助创新性和针对性的金融工具和服务带来的影响,将产生深远的价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体坛经济观察”,作者:月半,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