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4月22日 11:18
8个亲密关系的心理学真相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深入探讨了亲密关系中常见的认知误区,如“无条件接纳”、“全能伴侣”等,并结合心理学研究,揭示了健康关系的核心在于边界、沟通和共同成长。文章指出,避免冲突、秒回信息等并非衡量爱情的标准,而伴侣间的理解、支持和自我认知才是维系长期关系的关键。文章最后强调,爱情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和经营的,而非被动等待。

💖 “爱一个人就要爱Ta的全部”:健康的爱需要边界,无底线容忍会加速关系破裂,建设性的反馈比无事发生更能提升关系满意度。

🫂 “伴侣应该满足我的所有需求”:对伴侣的“全能期待”源于童年依恋模式,这种期待越高,关系反而越脆弱,多元支持系统更利于关系健康。

💔 “出轨只有0次和无数次”:出轨并非简单的道德败坏,而是关系中未被言说的渴望或个体自我迷失的体现,理解出轨动机有助于修复或结束关系。

🗣️ “幸福的伴侣从不吵架”:回避冲突比直面冲突更危险,温和表达不满能降低离婚率,积极互动是维持稳定关系的重要因素。

📱 “不秒回信息,就是不爱”:回应的质量比速度更重要,允许“延迟回应”的关系更长久,它意味着双方都有个人空间和时间,彼此尊重对方的独立性。

😈 “男不坏女不爱”:真正吸引人的并非“坏”,而是伴随的高社交自信、幽默感或冒险精神,女性更看重责任心、情绪稳定和沟通能力。

👨‍💼 “男性越来越缺乏承诺”:承诺行为更多与个人早期经历和安全感相关,而非性别,经济压力和社会期待也影响着承诺意愿的变化。

🤝 “你会找到属于你的另一半”:爱情是动词,良好关系在于共同成长,需要投入精力、时间和努力,并建立在自我认知之上。

爱情常常让人感到既甜蜜又困惑——为什么我们明明渴望幸福,却总在关系中重复相似的问题?

为什么很多感情都像短暂的烟火,长期关系成了一件艰难的事。

一些心理学研究发现,许多广泛流传的、关于爱情的“常识”其实是披着浪漫外衣的“认知陷阱”它们的泛滥,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当代人维系一段好的关系,关系的修复意愿降低,个人成长停滞,或者关系逐渐演变成不健康的“共生型依赖”......

今天,我们抛开浪漫滤镜,用8个心理学真相揭开亲密关系的本质。

“爱一个人就要爱Ta的全部”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网上开始流行这句话:“爱一个人就要爱Ta的全部。”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爱一个人就应该无条件接受ta的全部,包括缺点和坏习惯。

流行文化的叙事也围绕“爱能战胜一切”的基本论调,从《灰姑娘》到《恋恋笔记本》,不断将“无条件接纳”塑造成真爱标准,暗示爱可容忍一切。主角们凭借爱跨越阶级、距离、绝症等障碍,却从不解决实际的现实冲突和矛盾。

真相是:健康的爱往往需要“边界”。

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指出,健康的关系并非无条件接纳对方的一切,无底线容忍消极互动会加速关系破裂,而非维系关系。假如一个人有成瘾行为,就更不该被囊括在“爱”的范畴里了。

长期纵容不仅对关系无益,也剥夺了对方的成长机会。研究显示,伴侣的纵容态度会强化成瘾者的依赖模式,使戒断成功率降低40%,同时导致关系满意度显著下降。

爱的本质不是静态的“接受”,而是动态的“愿意一起面对问题”。伴侣间建设性的反馈比假装无事更能提升关系满意度。

一种浪漫主义叙事带来的迷思在于,如果我们真的爱一个人,我们就爱他们的全部。哲学家阿兰·德波顿也反对这种观点,他在悉尼歌剧院发表主题为《关于浪漫主义》的演讲时说:“古希腊人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他们认为爱情是对另一个人美好的方面的欣赏和喜欢,而对于那个人的缺陷,你可以宽容对待,加以原谅,但你不需要爱这些方面。”

“伴侣应该满足我的所有需求”

这句话的背后好像在说:“理想伴侣必须是我的知己、情人、事业伙伴、情绪垃圾桶……否则就是不够爱我。”

在心理学看来,这种对伴侣的“全能期待”,本质上是一种童年依恋模式的理想化投射:表明上是恋人,背后可能是在寻找童年缺失的那个“理想父母”:

    焦虑型依恋者:倾向于过度理想化伴侣,希望Ta能完全理解自己、满足自己的所有需求。

    回避型依恋者:表面上否认对“理想父母”的需求,但潜意识仍可能渴望一个“永远不会让自己失望”的照顾者。

这种对伴侣的“全能幻想”,往往不是真的在爱对方,而是在试图让伴侣填补自己童年的情感空缺。本质上是将伴侣“工具化”,把对方当作满足自我需求的工具而非独立个体

对伴侣期待越“全能”,关系反而越脆弱。当一方对伴侣的期待过高,会导致其长期承受压力,产生倦怠。而期待方也因“理想与现实差距”持续失望。

现代关系心理学越来越强调“足够好”的关系才是可持续的。一项追踪研究显示,能够接受关系中存在15-20%不满足感的伴侣,关系持久度是追求完美伴侣的3.2倍。

拥有多元支持系统,而非只从爱人处获取关注的人往往关系也更健康。

这或许提醒我们:爱的艺术不在于找到完美的人,而在于学习用不完美的眼睛看见完整的人。

“出轨只有0次和无数次”

这可能是很多人的共识,仿佛是在说:当一个人出轨了,ta“从根儿上就是个烂人”、“永世不得翻身”。

关系治疗师埃丝特·佩瑞尔基于20年的临床实践告诉人们:出轨行为并非简单的“道德败坏”,它暴露了关系中未被言说的渴望或个体的自我迷失。一个人是否会反复再犯,和背后的动机有关。

她在《危险关系》一书中对出轨动机进行了区分:那些对当前关系长期不满的“空虚型”或“报复型”,重复出轨的概率更高这主要与他们的情感需求未被满足、关系模式固化,以及心理防御机制有关。

    “空虚型”出轨者:长期感到情感空洞、孤独,或认为伴侣无法提供深层的情感联结。出轨成为他们填补内心空虚的“临时解药”,而非真正的解决方案。若原关系未改善,或个体未学会自我觉察与沟通,他们会持续寻求外部情感补给。

    “报复型”出轨者通过出轨表达愤怒、惩罚伴侣,或试图在关系中“夺回控制权”。出轨行为本身加剧了关系中的敌意与不信任,形成“报复—愧疚—更严重冲突”的循环。他们可能将出轨视为一种“谈判工具”,而非真正想结束关系。

相比之下,那些自我报告为“探索型动机”的出轨者,其出轨再犯率仅为19%。

帮助过上百对经历不忠危机的夫妻后,佩瑞尔发现出轨的人“往往不是在寻找另一个伴侣,而是在寻找另一个版本的自己”。

佩瑞尔并不是鼓励出轨。她只是呼吁大家跳出非黑即白的道德论断,去思考掩埋在痛苦之下更深层次的信息:“把出轨简化为性和谎言听起来很吸引人,但我更愿意把它作为一个入口,让人们更了解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我们用来约束它们的界限。了解出轨为什么会发生和它所代表的意义,不论对选择结束还是想继续在一起生活的伴侣,都至关重要。”

正如佩瑞尔所言:“爱都是纠缠不清的,出轨更是如此。然而,出轨也是一个无可比拟的窗口,让我们能够窥见人类心中的裂缝。”

“幸福的伴侣从不吵架”

很多人惧怕冲突,认为冲突是关系破裂的信号。当关系中出现矛盾,第一反应是回避,维持表面和谐或等对方“认怂”。

但事实上心理学指出:回避冲突比直面冲突更危险。

戈特曼的“四骑士理论”提出了亲密关系中4种典型的破坏性互动模式:批评、蔑视、防御、冷战。这些行为是预测离婚或分手的强烈信号:

    批评:对伴侣的人格或性格进行攻击,而非针对具体行为。例如:“你总是这么自私,从来不考虑我的感受!”

    蔑视:通过讽刺、嘲笑、翻白眼、贬低或侮辱对方来表现优越感。这是四骑士中最致命的一个。

    防御:在冲突中推卸责任、找借口或反击。如:“不是我的错,是你自己没搞清楚!”

    冷战:在冲突中完全关闭沟通,表现为沉默、回避、冷战。

戈特曼通过对3000对夫妻的追踪发现:能温和表达不满的夫妻,离婚率比“从不吵架”的夫妻低40%。

下次面临冲突时,请勇敢也更平静地表达你的情绪,比如用感官语言描述事实:“上周你有3天没洗碗,我很生气!”;表达深层需求:“我需要感受到我们是伴侣。”;邀请协作:“你觉得我们怎么调整更好?”

一个小tip:戈特曼还提出过一个“5:1黄金比例”——稳定关系中,积极互动需达到消极互动的5倍以上。

“不秒回信息,就是不爱”

问了一圈身边的朋友,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这种迷思可能源于以下几个心理机制:

    即时满足的需求:在现代社会,即时通讯工具让我们习惯了即时反馈。这种即时性被错误地迁移到了情感需求上,认为爱也应该是即时响应的;

    安全感的缺失:对于一些人来说,伴侣的快速回复是一种安全感的来源。延迟回复可能会触发被忽视或不被重视的恐惧,尤其是在焦虑型依恋的人身上);

    社会比较:看到他人展示的“秒回”行为,可能会形成一种社会压力,认为这是“正常”或“应该”的行为。

其实,回应的质量比速度更重要。依恋理论认为,是否专注、是否真诚比单纯的回复速度更能预测关系的满意度。

而允许“延迟回应”的关系可能更长久。这意味着双方都有个人的空间和时间,彼此尊重对方的独立性。能够接受延迟也是信任的表现,在这一过程中互动的双方都会感到更加舒适。

“男不坏女不爱”

这种说法已经流传了很久,尤其是近几年也得到了一些心理学上的解释,比如:从小被规训的“乖乖女”更容易喜欢上叛逆、不靠谱的“坏男孩”,因为在对方身上找到了自身被“压抑”的部分,渴望弥补。

但这一结论忽略了人类择偶策略的复杂性,并且与大量科学研究结果相矛盾。比如:

    有些只是“短期吸引力”:进化心理学确实发现,某些“坏小子”特质可能在短期关系中更有吸引力,因为这些特质暗示基因优势。但长期关系中,稳定性、可靠性和共情能力才是预测幸福度的关键。女性在考虑婚姻或长期伴侣时,普遍更看重责任心、情绪稳定和资源潜力。

    “坏”的定义被曲解:真正吸引人的可能并非“坏”,而是与之伴随的高社交自信、幽默感或冒险精神。这些特质若脱离“坏”的负面成分,依然有吸引力。

但真正的反社会行为在长期关系中会显著降低吸引力。

    “好男人”被错误标签化:这一迷思暗含着“好=无聊”的偏见,但研究发现,真诚、友善的男性在长期关系中同样能激发浪漫吸引力,尤其是当他们兼具幽默感和社交能力时。

    多数女性最终选择情绪稳定、善于沟通的伴侣:传统性别角色弱化后,女性经济独立性提高,对纯“坏小子”的需求下降。现代女性更倾向“均衡型伴侣”——既能提供情感安全,又有个人魅力。

敢于冒险或打破常规仍然吸引人,但敢于承担错误、善于沟通也同等重要。

“男性越来越缺乏承诺”

这其实是一种被夸大的文化叙事和性别刻板印象。社交媒体可能放大“不负责男性”的故事,实际上,许多男性积极寻求稳定、长期的伴侣关系,并非常重视家庭生活。

虽然有些男性在婚前犹豫不决,但很多女性也一样。

依恋理论认为,承诺行为更多与个人早期经历和安全感相关,而非性别。焦虑型或回避型依恋的个体都可能表现出承诺恐惧,但这类特质在性别间分布均衡。

此外,这个问题背后,我们不可忽视社会压力与经济因素的干扰。

研究发现,经济压力会延迟男性对婚姻等传统承诺的决策,但这并非“缺乏承诺”而是对责任感的审慎。

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也在发生变迁。男性不再被单一定义为“经济提供者”,部分人可能因社会期待的变化而对长期承诺性关系产生彷徨或者恐惧。传统性别角色要求男性压抑情感需求,导致部分人用“回避承诺”掩盖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实则需外界支持。

在心理学看来,这一迷思源于将复杂的社会行为简化为性别本质差异。承诺意愿的变化是结构性因素与个体心理交互的结果。

与其标签化男性,不如关注如何通过社会支持帮助所有人建立更健康的亲密关系。

“你会找到属于你的另一半”

当代人对“灵魂伴侣”的执念,很大程度上受到浪漫主义叙事的影响:从《泰坦尼克号》到偶像剧,都在强化“命中注定”“唯一真爱”的概念,暗示存在一个“对的人”;语言上,我们也常说寻找“另一半”,仿佛自己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必须靠伴侣来补全。

实际上,就像弗洛姆所说的:爱情是动词,不是名词。良好关系不仅仅取决于最开始的“匹配度”,更在于共同成长。感情需要经营,需要投入精力、时间和努力,并且建立在自我认知之上。

心理治疗师Duygu Balan也指出,并非每个人都具备恋爱条件,也并非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段感情。没有所谓的“适合恋爱”的标准。

“恋爱需要投入、感兴趣,并愿意为维持一段感情付出努力——而这并不容易。别人无法替我们付出,所以如果我们无法或不愿付出这些精力,可能就无法找到合适的对象。”

写在最后

为什么这些迷思值得被打破?

因为它们把爱情简化成了童话——仿佛幸福的关键只是“遇见对的人”,而痛苦全因“爱错了人”。但心理学向我们指出,爱情需要彼此塑造,需要清醒认知和主动努力,而非被动等待命运安排。

祝你总是拥有“爱人的能力”。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亲密关系 心理学 爱情真相 沟通 自我认知
相关文章
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 -卢维斯定理
阿笑呀小阿笑:想起高一的时候谈了一个对象,有次我给他…
逃离
看到胖猫事件里有个细节,就是这俩人一直在分分合合。 暴言,谈恋爱的时候如果碰上这种三天两头提分手的对象,甭管对方腰缠万贯还是貌若天仙,如果屡次沟通都没...
猴子心态VS僧人心态 Monkey Mind:被细节困扰 过度思考 抱怨比较批评 短期满足 苛刻专权 自我中心执迷不悟 被愤怒等情绪掌控 寻求应急之道 Monk Mind: 专注问题...
吵架,真不是两个人在吵,实则是六个人在吵。 真正的你,你眼里的你,ta眼里的你。 真正的ta,ta眼里的ta,你眼里的ta。
本周推荐一本《心理医生的故事盒子》。 我超喜欢这本书。它真的很好读,内容就是一个个的寓言故事。但同时它又非常发人深省。 用生活化又有趣的故事,四两拨千斤...
没有所谓「真我」。 有的只是流动的我,比如这时的我,那时的我,比如说觉得去年自己是傻逼。 有的只有某一面的我,比如在家的我,在外的我,生活的我,工作的我...
?? 一个好的领导者知道如何战略性地“拍马屁”: ? 来自Tim ferriss推荐 《克林顿战情室的12条胜选秘诀》 「如果你认为某些人是傻瓜,而你唯一的应对方...
#不是毕业后就不学习了,要主动定期升级自己的各种配置 “有些人的中央处理器(头脑)更强大一些,有些人的内存容量(记忆力)更大一些,有些人的硬盘空间(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