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4月21日 16:24
性格粘稠的人,很难上牌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性格粘稠”这一现象,指的是在决策、行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的犹豫不决、拖延、界限不清等特点。文章深入分析了性格粘稠的成因,包括过度依赖外界输入、缺乏主动输出,以及原生家庭的影响。作者针对性地提出了三个实用建议:设置限时决策、建立情感账户、构建个人做事框架,旨在帮助读者摆脱性格粘稠的困扰,塑造更加果断、清晰的人生。

🤔性格粘稠的主要表现是决策犹豫、行动迟缓,在人际关系中界限不清,缺乏主见,容易依赖他人。这种性格导致无法清晰定义自己的需求,难以掌控局面。

💡性格粘稠的成因在于主动输出少,被动输入多,过度依赖外界信息,以及原生家庭的影响。缺乏独立思考和决策机会,容易形成思维惯性。

✅作者给出三个建议:一是设置限时决策,通过限定时间逼迫自己果断;二是建立情感账户,平衡消耗与储存,管理情感付出;三是构建自己的做事框架,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增强内在力量。

最近收到许多咨询,主要集中在如何成事儿上,今天统一回答。 

很多人面对一个眼前的机会,迈不开脚步,下不了手,无法真正成事,都是因为性格太过粘稠。 

简单说,做决策的时候犹犹豫豫,半天拿不定主意;行动上,拖拖拉拉,效率低下;在人际关系里,也是黏糊不清,对谁都是若即若离。

永远缺乏自己的观点,做人做事没有主心骨,总想着依附外界他人或者别人代为执行决策,这样的人就是性格粘稠。

就像一滩胶水瘫在地上,看上去什么都黏在一起,实际上甩不开也带不走。

比如工作上的粘稠,一个项目方案,反复修改,这个细节觉得不行,那个地方又想再优化。但究竟问题出在哪里,说不清楚。

改来改去,时间过去了,方案却始终定不下来,不仅耽误整个项目的进度,还把大家都搞得疲惫不堪。

比如感情里的粘稠,在多个对象之间来回摇摆,朝三暮四。

今天觉得这个温柔体贴,明天又觉得那个风趣幽默,始终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最后一个都抓不住,竹篮打水一场空。

比如商业决策上的粘稠,面对一个潜在的赚钱机会,做决定却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光是要不要干就要想一个星期,哪怕开始干了也是疑问频发,身边的人都觉得磨磨唧唧,拖泥带水。最后项目吭哧吭哧上马,一个月以后铁定会黄。

再比如社交关系上的粘稠,在一段关系中无法定义清楚自己的角色和原则,更无法掌控这段关系。

与人保持过分亲密,结果别人要你多付出一点的时候,就开始自我纠结和怀疑。

与人过分疏离,结果想要请对方帮忙的时候,又在担心自己是不是越界了,不好意思开口。

以上这些,都是性格粘稠之人会遭遇的问题。

总之,无法与他人保持清晰的边界关系,事情与事情之间也不能就事论事,用结果说话,而是掺杂了各种连自己都说不清楚的因素在里面,连最基本的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都无法开口和掌控。

这样的性格,还谈什么躬身入局,运筹帷幄,光是处理好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务都已经筋疲力尽,还往往得不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那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自我主动的输出太少,被动外界的输入太多。

当你接受了太多外界的信息,光是内化和理解就已经要耗费很多能量,自然就没有额外的能量去孵化自己的思维和行动。

一味地沉溺于理论知识,厚黑学博弈论这些东西,却没有一个付诸行动,不做任何思维展开和具体案例的打磨,等于没用。

不信可以去看看,生活中什么样的人性格不粘稠?

自己亲自带项目的人性格不粘稠。主动频繁做大量输出的人性格不粘稠。热衷于尝试,分析,复盘的人性格不粘稠。

他们性格的共同特点,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而不是既可以是,又可以不是。

实际上中国社会许多性格粘稠的人,都有原生家庭的影子。

小时候什么都按父母安排的路线走,就很少有独立思考和做决策的机会。

长此以往,长大以后走入社会自然会形成思维惯性,总是等着有人来帮忙做决策。

再比如有的家长信奉严厉教育,总是批评孩子的决定,而不是鼓励孩子去尝试。

久而久之,孩子为了避免被批评,索性就越来越不敢自己做决定,而是等着听别人的意见。

工作这么多年,我见到各行各业性格粘稠的人,跟TA聊10分钟就知道TA的家庭教育风格是怎样的,也就大概能判断出未来的人生事业走向。 

但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一向都是提出问题,也会给到一些实际可操作的建议。 

如果你也是一个性格粘稠的人,不妨听听下面3个小建议,帮你规避和改善: 

1. 给自己设置限时沙漏,逼自己果断一把。

在你做任何决策前,先设置一个时间限制,比如60秒或30秒。 

然后在倒计时结束前,写下所有你能想到的决定选项,最后凭直觉划掉所有你需要向别人解释其合理性的选项,剩下的那个就是你的最终决策。 

因为一旦你要解释,就代表你的内心也不坚定,还在犹豫,你还在用别人的感受作为评判自己的标准。 

那就说明这些选项并非完美无缺,一定存在这样那样违背你意愿的地方。 

未来如果这些选项出现差错,你绝对会后悔当初的决定,深陷“如果当时选择另一个就好了”,“如果当时不听XX的建议就好了”这样的唏嘘中,造成无止尽的精神内耗。 

这个方法非常适合你在做购买决策,投资决策,和职业规划决策的时候使用。 

你真正要做的,不是给其他被划掉的选项找存在理由,而是想办法去执行最后那个被你留下来的决策,且把它执行得尽善尽美。 

2. 给自己建立一个情感账户,消耗和储存并行。

性格粘稠的人,他的情感账户额度是失控的。 

就像一张可以被别人无限刷的信用卡一样,每次外界传递过来的需求,都是在消费这个情感账户里的储值。 

直到这张卡被刷爆了,你的人也爆了。 

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管理好这个账户的使用。【消耗】一定要设置固定额度,同时也要做好【储存】的工作。 

比如,每周给这个情感账户设置1000点的消耗额度,每一次对别人的妥协和将就行为,按照对方的重要程度来扣除相应的点数。 

当额度即将用尽时,就强制启动储存工作,比如做3件让自己愉悦的事情来恢复情感账户里的额度值。 

这样一进一出并行,才能保证你情感账户里的存量长期处在一个健康的状态,不会出现赤字爆单的情况。 

3. 拥有自己的做事框架,打造你的人生系统。

内核稳定强大的人,性格就不会粘稠,所以构建自己的框架感非常重要。 

就像电脑系统一样,当你遇到了病毒,遇到了bug, 遇到了任何情况,你的框架都有一套分析判断和处理的逻辑,而不是手忙脚乱。 

对于机会,投入资源来支持,对于风险,竖起防火墙来屏蔽。 

这个框架,是自己与外界环境交互的行为模型,是你自己思考和做事的标准作业流程。 

一旦建立好这个框架,你才会更加向内观己,而不是向外求人。 

你不会再寻求外界的认同,也不必把别人的价值观变成自己人生的标准,更不需要过多的正反馈来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 

记住,凡是性格粘稠的人,都是框架不稳或残缺的人。正是没有自己的人生系统,所以才要依赖外界别人的系统来干预自己的行动。 

而你找到了病因,就要果断开始重构自己的框架系统。 

记住,有主体性才会显得坚定有力,有边界感才会显得清清爽爽,这才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之源。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希望看完的各位,能够改掉自己性格粘稠的毛病,重启更美好的人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张良计”(ID:zhang_liangj),作者:张良计,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性格粘稠 决策 行动力 个人成长
相关文章
AI for Enterprise Decisioning at Scale with Rob Walker - #573
和同事聊天,聊到输出倒逼输入,所以要保持个人成长速度,就要保证多输出。 在保证输出上,我的经验是:每天保持写作,写800-1000字的短内容。 大家听过金发女孩...
客观来说,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会贫穷,如果你真的穷,你做好一件事情,我一年给到你100万,如果你拿不到钱,我给你。 什么事情呢?一年365天,你每天去锻炼、减...
分享一点小感悟: 自己身上逐渐避免掉的「穷人思维」「穷人生活方式」 1.打车的时候,司机如果问:怎么走?回答都应该是:走最快的那条路线。 2.永远不要等一...
六经注我,一切牛人都是我的谋臣而已 我最近在梳理这10年影响我最多的三个人,我得出一个结论:这世界没有完美的老师,最好是把老师当成自己的谋臣。 听多数人的...
《伟大始于无名》 在线阅读英文版:https://chipwilson.com/chapter/why-i-am-writing-this-book 网站内有PDF.EPUB 等格式下载。 本来想用沉浸翻一下,但是貌似...
“特意去接触那些聪明、有趣、有抱负的人。为他们工作,雇佣他们(实际上,工作中最令人满足的部分之一就是与真正优秀的人建立深厚的关系)。尽量与那些在他们领...
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是我毕生所愿。
刚在微信读书打开阅读《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书的扉页写着:“人生中的事分为两类,你能控制的,你不能控制的。 不能控制的包括:已发生的事,你的记忆,别...
我如何迭代我的知识体系: 一、痛点 最近在写flomo的时候发现了几个痛点: 1、现有的体系,不足以包涵我所有的需求。 2、已经撰写好的文字,后续提取出来难度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