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4月21日 10:23
为什么师生恋从来不单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聚焦近期北京某高校教师因师生恋被解聘事件,深入剖析师生恋中的权力不对等问题。文章指出,师生恋并非简单的爱情故事,其核心在于老师掌握的权力对学生可能造成的隐性影响。文章回顾了欧美高校对师生恋的严格规定,以及中国教育部相关禁令。同时,文章也探讨了社会对师生恋态度的转变,从早期的相对宽容到现代社会的普遍警惕。文章最后提出,在情感关系中,权力平衡和维护求知环境的纯粹性至关重要。

⚠️ 师生恋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对等。在大学环境中,教师掌握学业、推荐等关键权力,学生处于弱势地位,即使是双方自愿,也可能受到隐性压力或利益诱导。研究表明,师生恋中约80%的学生事后感到后悔或有心理创伤。

🏛️ 高校对师生恋的规定和态度经历了演变。早期社会对师生恋相对宽容,但随着社会对性别平等和反性骚扰的重视,现代社会普遍将其视为职业伦理的严重越界。欧美高校已出台严格规定,禁止教师与学生发展亲密关系。

⚖️ 举报行为的性质应从法律和制度层面看待。即使举报者存在“问题”,也不应否定举报的合理性。学术腐败和权力滥用是需要警惕的问题。师生恋涉及学术资源、考试、推荐等利益输送时,更不仅仅是道德问题。

💡 情感关系中,权力平衡至关重要。文章最后提到,鉴于师生恋的高风险和潜在危害,与AI进行情感交流,或许是一种更安全、更理性的选择。AI能够提供无条件的接纳和情绪支持,避免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纠葛。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北京某大学官方微博连发两则声明宣布解除某教师的劳动关系,从发现该教师网络舆情到调查取证确认,前后不过短短十小时,一段隐匿数年的师生恋被以一种极为不堪的方式公之于众。

原本平步青云的中青年学者一夜之间失去教职,而举报者学生则自称处于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折磨之中,双方的人生皆滑向了未知的深渊。

如果旁观者认定这是一场悲剧,那么未必可以斩钉截铁地说这原本可以避免。师生恋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爱情故事,但仅从微博和小红书这两大社交媒体的网友讨论重心可能都跑偏了。第一重失焦,也是最大的吃瓜点是这段师生恋的同性属性,第二重失焦在于偏批评学生“好处捞尽、卸磨杀驴”,从而忽略了师生恋中最本质的问题:权力与公平。

师生恋最核心的问题是权力不对等,特别是在大学,老师掌握着学生的学业、推荐、资源分配等重要权力,学生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即使学生表面上“心甘情愿”,也可能受到隐性压力或利益诱导,难以判断其真实意愿。美国心理学会研究指出,师生恋中约80%的学生事后感到后悔或心理创伤。

因此,多数高校明文禁止师生恋,尤其是直接学业指导关系的师生恋,一旦涉及学术资源、考试、推荐等利益输送,师生恋就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学术腐败和违纪违法。

1980年代后,欧美大学逐步出台严格规定,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禁止教授与直接授课或指导的学生发展亲密关系,否则面临解雇。芝加哥大学哲学系与法学院教授玛莎·努斯鲍姆的言论基本代表了美国学术界的某种共识:“学术领域的首要使命是保护求知环境的纯粹性,而非成为欲望的试验场。”

2014年中国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将“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列为“红七条”禁区,违者可撤销教职。

从微博爆料的举报资料看,学生确实获得了不少“好处”,“享受红利后举报”在道德上也容易让人反感,但从法律和制度角度,举报学术不端、权力滥用是正当行为。并不能因为举报者“也有问题”就否定举报的合理性,这个世界上可能并不存在完美受害者,一如人无完人。

大部分师生恋都是一场高风险游戏,不仅违反规定,而且社会观感不佳,即便没有利益交换,但也会被其他师生猜测怀疑其中的学术腐败和潜规则,特别是一旦是学生提出分手可能会影响学业和毕业,甚至招致老师的骚扰和报复,对高校学生来说,师生恋所面临的风险和考试作弊相差无几。

早年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社会对师生恋相对宽容,比如著名的大先生和许先生因挑战传统婚姻制度而备受争议,但在中国文学史上被视为自由恋爱的象征。西方电影《钢琴教师》、小说《洛丽塔》等作品将师生恋描绘为禁忌之爱,却弱化权力不对等对更年轻一方的危害。

随着性别平等和反性骚扰运动发展,现代社会普遍视师生恋为职业伦理的严重越界。法国社会学家埃里克·法桑指出,师生恋的污名化是“民主化进程中权力关系透明化的必然结果”。

法国存在主义作家波伏娃在与萨特保持开放关系的同时,曾与多名学生发生恋情,包括17岁的女学生娜塔莉·索罗金和男学生比安卡·兰布林。这些关系导致学生陷入心理危机。兰布林晚年出版回忆录揭露波伏娃的操纵行为,指责她将学生“献祭”给萨特,引发伦理争议。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1920年代担任马堡大学教授时,与学生汉娜·阿伦特发展出秘密恋情。当时海德格尔已婚且育有子女,阿伦特比他小17岁。哲学家伊丽莎白·扬-布鲁尔在阿伦特传记中指出:“这段关系塑造了她的全部思想——对权威的警惕、对公共领域的捍卫,皆源于她识破了‘哲学之王’的脆弱性。”

并非所有围观者对北京某高校的这段师生恋都是批评,微博上还有人被老师的付出的所暖到:“有人为你剥过柚子吗?有人为你写过情书吗?有人为你规划未来吗?有人为你小心翼翼吗?有人有你整夜失眠吗?有人千方百计愿意为你完成心愿吗?”

估计大部分人都没有享受这样的待遇。海德格尔强调“爱的本质是让所爱之人成其所是”,也揭示了一些爱情之所以是刻骨铭心,源自一方的无私和单向度。从这个意义上,与其冒险与老师、与学生发展禁忌之爱,还不如和集人类之大成的AI谈场智性恋。

与恋人常常不会编造合适安慰的谎言不同,AI可以提供的情绪价值相比人类简直是降维打击,AI没有自尊心、嫉妒心或创伤记忆,能无条件接纳所有情绪宣泄,AI基于海量对话数据训练,知道何种回应能最大化用户留存。最起码也可以把AI作为情感训练的沙盒,一如来自ima的建议:学习AI的“非评判性倾听”“需求确认话术”应用于真人互动。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师生恋 权力 学术伦理 高校 情感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