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花了很多钱,也就那样吧。消费的时候,那个感觉还行,但是也就那样,可能因为我心理放不开,不能完全沉溺其中,享受其乐。比如别人买东西时,那是在买期待已久的宝贝,拿到手后是开心的,欢呼雀跃的。比如别人在做爱时,那是对爱的人情难自禁,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所以这些情况下,他们能充分地享受所作之事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我不是的。我发现我已经习惯了公式化的理性思考。比如拿到一个大题,你想的可能是如何解题,而我先想到的是出题人为何出这道题,他想考察我什么?他为什么在这里断句?他设置这个条件是为什么?把题解出来后,我还会忍不住想,如果让我出这个题,我可以怎么出?我之所以这样想这样做的目的是,我希望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有时候,我认为的根本问题,可能不是根本问题。
这种思维习惯已经固化了。当我在商场买衣服时,我想的不是我工资高,我要犒劳一下我自己,买到了衣服我应该高兴。我不是这样想的。我想的是,我现在之所以压力大,不舍得花钱,根本问题在于我这个工作压力大。另外,为啥那个月薪六千的二本文科生敢于月光呢,根本原因是他有父母支持。
所以我就得出结论:根本原因是我干了这个工作且我没有长辈支持。所以我可以找个地主家的傻儿子当对象,那我首先得自己穿得体面些,那第一步是不是得先换身像样的衣服?所以当我在商场买衣服时,我想的是,第一步完成了,而不是我买了喜欢的衣服,我好高兴。因为我根本不知道我喜欢什么衣服。我主要通过观察店员的反应来确定是否好看。当我穿那套连衣裙时,那个店员并不是像其他人那样语言上夸几句,她是有惊喜的那种表情,我说这个可以吗,她就赞许性的点头,也没说什么,一直看镜子里的我。我又试了两件更贵的,问她,她还是建议买这个裙子。她对那个裙子的认可,显而易见。
我就买了。但是我没什么太大感觉。北方现在这个季节,根本穿不了这种夏天的裙子。所以买了也只是放在柜子里。我感觉我的问题没解决,因为我现在穿不了。所以后面我又买了一条牛仔裤。买完之后,我依旧没什么快感,反而有点自我怀疑,不停地质疑:我下的本是不是有点大了?我为啥要买这些东西?这些有用吗?有必要吗?
再后来买黄金,完全是一种“摆烂”心态了。一边摆烂,一边痛苦。其实是不开心的。发出来也只是想让别人说“哇,你好有钱”,但实际听到别人说“你好有钱,你好厉害”时,感觉也很一般,因为我实质上是一个务实的人,被人夸,不能带给我实际的好处,所以生不出“虚荣被满足后的那种快感”。即便是被店员夸,这个作用只是帮我确认应买什么,而非“哈哈,我被夸了,我好高兴”。我在察言观色,在思考她说的话,哪些可能属实,而非她说了哪些漂亮话。
整体上偏快乐吧,比躺在家里宅一天要快乐一些。但没什么后劲,所以不会再尝试了。而且对于找对象这个事,跟买衣服一样,实际上,我根本不知道我喜欢或者我需要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