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59分钟前
没有分寸感的人,最惹人烦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探讨了社交中“分寸感”的重要性,强调了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保持适当距离的重要性。文章指出,缺乏分寸感容易冒犯他人,导致社交困境,而培养同理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作者通过心理学实验和生活实例,阐述了如何在职场、家庭、男女关系中避免越界行为,最终实现共赢的社交局面。

🤔 社交中的分寸感,本质上是对他人社交领地的尊重。文章通过餐厅实验,阐述了人们在潜意识中拥有的社交领地,以及不懂分寸的人如何破坏这种平衡,造成冒犯。

⚠️ 缺乏分寸感的人,在职场、家庭、亲密关系中容易越界。文章列举了职场八卦、亲戚评头论足、以及初次见面就打探隐私等行为,说明了这些行为对他人造成的负面影响。

💡 培养同理心是建立分寸感的关键。文章强调了同理心的重要性,认为在说话和行动前,要换位思考,避免让他人感到不适,并将其内化为一种习惯。

🤝 懂分寸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赢的局面。文章指出,在社交中,要找到让大家都舒服的平衡点,既满足自己的需求,又不冒犯他人,从而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分寸感是成人社交游戏的隐秘规则。

人际交往的大前提,是尊重对方与自己之间的距离。过分走近并不是关心,更不是熟络,而是给对方造成负担。

一个分寸感缺失的人,不仅容易伤害他人,对别人造成冒犯,更会让自己在社交场合中陷于不利的位置。

对此,心理学上有个实验很有意思。

一个空空如也的餐厅里,只有A坐在位置上。

这时来了一个新人B,如果此刻B选择坐在A的旁边,甚至贴身挨着A坐下,就会让A觉得不舒服。

因为哪怕在物理空间上,餐厅里这些空位可以随便坐。但是在心理空间上,A会下意识觉得自己方圆5米的范围内,都是属于自己的“地盘”。

此刻有个陌生人加入,就会打破这个平衡,对A造成一种冒犯。

而懂分寸的人,会选择在离A稍远的地方坐下,哪怕真想坐在A的旁边,也会事先征求A的同意,询问旁边有没有人,自己能否坐在这里。

所以如果你是B,选择在什么位置落座,就暗喻了你是一个什么样性格的人。

这个实验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我们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都有自己的社交领地。

并且有一堵无形的墙,保护着领地内我们的隐私,尊严,面子和情绪感受。

每个人的社交领地有大有小,领地里的东西有多有少,但任何人想要闯进来,都要事先征得领地主人的同意才合适。

而不懂分寸的人,就是这个领地的暴力破坏者。他们丝毫不问领地主人的意见,开着拆迁车就破墙而入了。

这种人,生活中人人避之不及,不愿与之交流,更不想和TA合作。

比如职场关系上的不懂分寸。

对同事老板的八卦乱打听乱传播,对不属于自己工作范畴的事情乱发表意见,甚至教人做事,越俎代庖。

再比如家庭关系里的不懂分寸。

明明彼此没那么熟,只不过是家里点头之交的亲戚,却要对你的工作,家庭,婚姻拿出来全部评头论足一番,还喜欢刨根问底,指指点点。

又比如男女关系中的不懂分寸。

明明第一次见面只是坐下来喝个咖啡而已,就打听你的工作收入,家庭住址,小区停车费,父母情况,丝毫没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只是一个刚认识不久的陌生人而已。

以上这些越界行为,都是对他人社交领地的肆意破坏,会给人造成非常糟糕的体验和印象。

往大了说,分寸感代表一个人的文明修养。往小了说,分寸感体现的是一个人从小到大的受教育水平。

而没有分寸感的人,他的种种行为会让人洞察到其背后的整体素质,冥冥之中断送掉人生场合的各种机会。

比如有合作的时候不会来找你, 有事沟通的时候能避开你就避开你,因为担心你说话做事没有边界,莽撞冒进,白白浪费掉大好的机会。

交朋友组局的时候也不会叫你, 生怕你说出一些不合时宜的话,破坏了本来和谐美好的气氛,给大家伙添堵。

你看,没有分寸感的人,每天都在关闭各种人生可能性的大门,还往往不自知。

时间久了,这种人就会变成社交孤儿,职场散兵,无人愿意与之建立连接,自然在事业发展和赚钱上就丧失了主动权。

所以做人一定要让自己变得有分寸感。知一点世故和分寸,不是让你变得油腻,而是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让这个社交游戏玩起来更得心应手。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

很简单,培养自己的同理心。

且这个同理心,是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点,对任何人都要有的同理心。

它得一视同仁,而不是见人下菜。因为这必须变成你的人生习惯,深深刻进你的DNA里,才不会在关键时刻露馅。

就像我们听很多大佬讲话,给人一种如沐春风恰到好处的感觉。

这已经成为他们为人处世的行为模式,而不是刻意表演。

因为同理心是演不出来的,你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有同理心的人,在说出任何话,做出任何举动之前,下意识都会先停一步,想一想:

这句话说出去,对方听了会有什么感受?我如果采取了这个行动,会不会让对方觉得不舒服,会不会对我产生不好的印象,会不会让对方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

总而言之,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我如果是对方,会不会觉得不高兴,觉得我不懂分寸。

这是一种强制思维习惯的培养。

我们做事情天然会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由着自己性子去做。但很多时候,你越由着自己的性子,就越容易和别人的性子犯冲。

很多话你自己说出去爽翻了,但别人听了未必能接受。

你在满足自己的窥探欲,八卦欲,发泄欲的同时,并没有意识到同时你也在侵犯别人的隐私领地,让别人下不来台。

这会造成对你的社交不利局面。长此以往,在别人心中你就不会是一个想让人结交的人。

而强者都懂得一个道理,任何沟通的最终目的,是找到双方共赢的解决之道,而不是单独你一个人赢。

只想着你一个人赢,就很容易表现地霸道,蛮不讲理,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完全不管大局,不顾周围其他人怎么样,不在乎长期和谐发展的更大格局。

就好像最近发生的国际大事一样,长此以往,将没有人愿意和你合作。

懂分寸的精髓,是找到一个大家都舒服的平衡位置,既满足自己的需求,又能让对方不会觉得被冒犯,吃亏。

更高级一点,是我舒服了,你也能舒服,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所以我劝各位,在任何社交场合,尤其是人很多的场合,在你没有摸清楚现场每个人的身份,背景,性格,喜好之前,最好不要轻易开口。

除非你已经能掌控全局,对每个人的情况都一清二楚,知道什么话说出口了,张三会开心,李四会不开心,然后择言而语。

同样一句话,你直勾勾地说出来,和你用比喻包装的方式说出来,和你引经据典暗暗点出来,起到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懂分寸的人,会去提前布这个局,他知道自己不是来争强斗狠的,而是来共同做大蛋糕的。

而做大蛋糕的前提,是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被尊重,被重视,被善待。

这需要智慧,更需要经验。

尤其是年轻人,越早懂得这个道理,越能少走很多人生的弯路。

我们常说祸从口出,往往说出口的人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祸”,但就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如果让人不舒服的种子已经种下,事后再去解释或补救都会差一口气。

我曾说过,得罪人以后不要想着补救,但后面还有一句话,那就是聪明的人,会让这一切在一开始就不要发生。

懂得分寸感,就是懂得让别人舒服。只有别人舒服了,才会让你也感到舒服。

以上,我是良计,与君共勉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良计”(ID:zhang_liangj),作者:张良计,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分寸感 社交 同理心 人际交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