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教育厅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旨在培养学生和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该方案包括两大素养框架和课程纲要,对课时安排、资源开发和平台支持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小学阶段侧重基础知识,初中阶段增加课程频率,高中阶段深化技术应用。此举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学的落地,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
💡 广东省教育厅发布了“2素养1纲要”方案,包括《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和《广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 课程纲要对课时安排有明确规定:小学1-4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小学5-6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初中7-8年级每两周1课时。高中阶段在高一或高二不少于每两周一课时。
📚 课程实施强调统筹信息科技、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和课后服务,一体化实施,避免重复交叉。
👨🏫 方案旨在提升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广东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财联社4月10日电,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林如鹏介绍说,今年,集中组织高校人工智能教育专家、中小学信息科技骨干教师协同研制了广东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2素养1纲要”方案,分别是“两大素养框架”-《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1”个课程纲要-《广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在“2+1”方案中,广东省的课程纲要在课时安排、资源开发和平台支持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注重可操作性和灵活性。比如课时方面要求原则上小学1-4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小学5-6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初中7-8年级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要求统筹信息科技、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和课后服务,一体化实施,防止重复交叉。高中阶段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实施基础上,在高一或高二不少于每两周一课时,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