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天玑 2025-03-17 08:24 上海
不知不觉,这公众号已经断断续续写了两年多。
能很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表达欲在消退,同时年底随着龙凤胎的到来,后续的更新可能会越来越少,就像另一个大号一样。
过去这段时间,我把做低成本/负成本、金字塔加仓法、倒金字塔卖出法、“2-3-3-2”操作法等,一个个都已写清楚。
可能哪天确实觉得没意思不想写了,就封笔退出。想想,我消失以后的日子,还有哪些内容可以让你们继续琢磨的,接下去会陆续写一写。
今天先写美元资产各类型的优缺点。
第一,是美元现金类。
普通人持有美元,有时会做定期存款,吃存款利息,这对于我们有外汇管制的地区来说,一般会分成两种情况:
一是在内地持有美元,吃存款利息。那么主要的风险来源于三点:一个是存款利率被人为下调,大幅度低于全球市场的美元存款利率;一个是汇率波动,可能会导致最终结算时换回本币有所减少;另一个是强制结汇的风险。
二是在海外持有美元,吃存款利率。那么风险主要是美元存款利率会随着美联储降息而不断降低,很难长期维持在3.2%以上,大多数时间美元的存款利率都较低。
美元定存,要吃到较高的存款利率,说到底还是要看美联储的脸色。美元的优点是相较咱们本币比较保值,购买力强,全球硬通货。
除了定期存款,美元现钞和美元货币基金,也都是美元现金类资产,这三种的收益一般较低,通常适合极保守型风格的群体持有。
第二,是固定收益类美元资产。
美国国债和企业美元债,就是固收类美元资产最典型的代表。
普通投资者可以直接持有美债,短中长期的比例分配好,收益率目前4%+,缺点是收益率后续会逐步下降。
专业水平相对不足的,可以直接看看对应的ETF,选TLT和BIL这类意味着有专业的操盘手操作美债投资。但有相应的管理费,当美债利率下调后,收益率随之降低,买这类ETF就不划算。
公司美元债,一般由专业机构在操作,普通投资者不要轻易介入,除非很专业。大多数人是通过买固收类美元基金间接投资企业美元债,底层逻辑一般能看到前十大公司债具体是哪些,通过判断它们资质,就能大致判断这支基金的风险等级。
通常情况下,收益和风险,都是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基金。
第三,是权益类美元资产。
这里,主要的代表有美股、ETF和REITs。我们就拿美股、ETF为代表来说。
股市,收益大,风险也大,最重要的是要做好风险控制,其次才是赚取收益。也就是投资首先是要保值,其次才是增值。
咱们买美股,一般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通过盈透等券商直接持有美股,另一种是通过QDII基金间接持有美股(实际持有基金)。
后面这种,属于实在没有选择的选择,溢价率高,受限于操盘手水平,还动不动限购、停售,投资动作会完全变形导致投资结果偏离预期。
直接持有美股的,要做好风险控制。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目的和情况,确定自己的账户风格,根据风格再去匹配对应的个股等,这叫目标明确。
我个人账户的风格,是进取型,所以几乎清一色科技股,美股七巨头+台积电+标普纳指两个宽基指数,再有一点AMD和博通。
进取型的特点是更侧重于进攻,所以往往涨起来凶猛无比,跌起来也无人能敌。我能做的风险管控措施不多,就是逢高减仓,做低成本/负成本。
我家庭账户的特点,会相对稳健一些,应该说是稳健进取型比较合适。既有美股七巨头,也有高息个股(如强生)和标普500指数和对应的ETF(如SPY、VOO、IVV)等,集中在消费板块、生物医药板块和宽基指数。
稳健进取型,兼顾了进取和稳健,攻>守。相对波动没有进取型那么大。
还有一种是相对保守型的,专门持有标普500以及高息个股,吃派息分红。
这种账户,一般涨幅较小,但派息分红很不错。
普通人不懂怎么选具体个股,一般持有ETF是较好的选择。但ETF要选对,也要看自己的目的和类型。
比如标普500对应的ETF主要有三个:
如果是短线交易者、大资金交易者或者期权交易爱好者,选SPY,流动性很强,买卖点差极小,做波段和大额交易都非常顺畅。叠加其在期权市场上的地位,可以满足各种复杂的对冲和杠杆需求。
如果是长期投资者,选VOO或IVV,因为它们的费用比率更低(0.03%),非常适合长期持有。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第四,是实物类美元资产。
这个主要是美元计价的房地产和大宗商品。
老美的房地产,由于虹吸全球富人和移民,最近几十年即便有调整,也都修复并创新高。
湾区(加州)和东北(波士顿、纽约等)一直都是热门区域,涨跌起来都较凶猛。
大宗商品,这个不用多说了,现在原油、黄金、铜、煤矿、大豆等大宗商品,多以美元计价,也是资本市场资金集中热炒的一个细分领域。
实物类美元资产抗通胀还不错,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持有成本高,流动性差。
第五,是衍生品类美元资产。
这类主要是外汇期权、期货、结构性产品(如DIY)。这类普通人少碰,杠杆会放大收益,也会放大风险,对专业的要求高。
第六,比较特殊的,是港险、坡险这类美元计价的保险产品,也属于美元资产。
这类保险的性质,类似于信托(非国内的信托,国内的那种信托,顶多只能算个资金池),由高水平的专业人士进行全球投资,各类优质的美元资产大多兼有,只是占比大小的问题。
这类产品也不是能随便买的,要选对大公司的好产品(要更注重稳健,不要选激进风格的产品),更要选对经纪人,不然后期麻烦会非常多。
这类产品的配置比例,正常不要超过总资产的10-15%(总资产越高占比越低,反之则越高),没必要太高,主要是构筑未来的现金流和资金池。
… …
至于投资的各类配比,我之前写过一部分内容,觉得不错,重新摘抄供阅读:
资产配置,要做好底层构筑。
所谓的底层构筑,像盖房子一样,先做好地基和底层,做得越扎实越好,荷载和承重越强,才有盖成摩天大楼的机率。
人民币资产的底层构筑,国内绝大多数人是选择房子这类不动产。因此在过去楼市上涨期,纸面财富会拉升较大;但在楼市持续下行期,就相当于资产大厦遭遇了持续的地面沉降、下陷、地震问题。
个别资本市场的玩家,这几年也失去了锚,纷纷都在找锚。
而海外资产的底层构筑,毫无疑问是美元资产,美元是全球流通的主要货币,流通占比80%以上。
配置美元资产,应该以美元定存、美债、优质美股、优质的港险产品、优质的美元计价的不动产为底层构筑,兼顾安全性和收益。
之后根据自身的资金体量情况,再考虑基金、DIY产品等相对高风险、高收益的进取型产品。最后是VC、LP这类高风险的配置。
当然了,还有离岸信托,这种需要大资金体量的,算是终极目标。
由低到高,层层递进。就像搭盖房子一样,先做好地基,再一层一层往上做好承重柱和承重板,然后砌墙,最后才是外饰和内饰。
从人民币资产到美元资产,再到多币种多元化资产,也是这个道理。
就这样吧。
免责声明:本人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人的交易不代表任何立场;投资者应根据自身财务状况、投资目标等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承担投资风险。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