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投什么 04月09日 17:56
现象级应用之路:关于大模型参与复杂剧情内容创作的一些想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AI创作平台实现差异化,重点关注了复杂剧情内容创作、模型参与度以及通向现象级应用的路径。文章认为,在AI创作领域,模型与人类创作者的协作方式、以及对内容产业的深刻理解,是产品脱颖而出的关键。文章还分析了AI陪伴产品、网络小说平台等案例,并对未来AI应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复杂剧情内容是AI创作的重要目标,这类内容变现模式清晰,与生成式AI的理想目标契合,例如电影、电视剧、小说等。内容的“复杂”应包含合理性、故事性及一定质量,以满足用户付费或点击广告的意愿。

🤝 模型参与度是产品差异化的关键参数。从“AI提供灵感,用户创作”到“用户提供灵感,AI创作”,不同的协作方式对应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产品设计需匹配创作者能力,并深刻理解内容产业链。

🚀 产品的用户黏性源于有用和有趣,娱乐内容更侧重后者。AI产品需通过勾引用户好奇心,制造悬念和反转,以实现用户持续使用。顺应用户付费习惯的创作者更容易在商业化上取得成功。

💡 现象级AI应用可能首先出现在娱乐领域,因为用户对工具类产品的要求更高,且现有互联网工具产品竞争激烈。虽然模型能力有限,但通过增加人类创作者参与比例,产品仍有机会抓住用户容忍度,从而获得发展空间。

原创 AI投什么 2024-10-27 11:49 北京

让AI创作平台产生差异化。

本来是计划和以前一样,写一篇前后文逻辑紧密的长文,但几番尝试后,感觉想法多且碎,缀连长文时总因解释和叠buff的地方太绕,排布不够流畅而难产。因此干脆简单归拢成观点罗列形式,希望大家也愿意接受。

 

但我仍然会把这些碎片想法区分为三个小章节,来对应标题中的三处关键词:“复杂剧情内容”、“参与”以及“现象级应用”。未必都经得起深思熟虑,提供一个视角而已,其中重点在第二部分

 

01 以复杂剧情内容为创作目标

 

1 复杂剧情没有定义,可能多数是长篇,但短篇也可以复杂。不过,任何一个内容消费者心里都有一把主观的尺子。当观众批评一部电影是烂片时,首先就是“剧情不合理”或者“不会讲故事”,编剧和导演首当其冲。同样,当读者骂一篇网络小说太水、骂一部动画番剧烂尾,都是对剧情不满意。所以,这里的“复杂”应该隐含着“合理”且“有故事性/戏剧冲突”的意思。

 

2 这里面的“复杂”同样也隐含着“有一定质量”的意思。这个质量高低因众口难调而无法标准化,这是内容创作的难点,同样也是它为什么一直有机会。我们姑且认为,内容质量的最低标准,应该是至少有统计意义数量的用户能坚持看完,并且愿意为之付费(或点击广告)。

 

3 以上面的质量标准来看,固然你可以要求大模型把一篇网文无限续写下去,但如果剧情没有章法,角色人设无法稳定,为了凑字数废话连篇,情节干瘪重复,就连看番茄小说爽白文的读者都会痛骂“拿AI写的垃圾骗老子”,这就不算实现了“复杂内容剧情创作”。爽白文可能不合理,但能赚钱的爽白文人设一定会稳,AI味的废话一定会少,情节一定会有递进。

 

4 为什么复杂剧情内容很重要?因为娱乐类内容变现模式清晰,产业链成熟,用户消费意愿经历了长时间的市场验证,并且其与生成式AI的理想目标非常契合——像人一样思考和创作。而在娱乐类内容的各种形式中,大部分都以角色众多、内容丰富、设定合理且引人入胜的剧情为金字塔尖的判断标准,包括电影、电视剧、动画、漫画、小说、戏剧、短剧以及部分游戏和部分短视频,与复杂剧情关系较小的是音乐、综艺和直播。

 

5 AI陪伴产品的对话也是复杂剧情内容,或者说,目标是生成复杂剧情内容。一个角色如果一直说车轱辘话,很显然难以触达用户消费点。

 

6 虽然形式很多,但上述娱乐类内容基本都是从文字开始创作的,剧本脚本、对话、故事大纲等等,因此LLM的能力是基础。如果用LLM能解决复杂剧情创作的问题,那么商业化、不落地就都不再是问题。

 

02 模型参与度是产品差异化的重要参数

 

1 以一段起始的prompt就让LLM输出一篇成品复杂剧情内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现实的,通常需要创作者与AI的协作。之所以说“绝大多数”而非绝对,是因为网络小说可能有一定商榷空间。剧本要拍成视频形式是有成本的,我不相信会有人拿着大模型的输出结果不做改动就用了,但网文的后续成本几乎没有,不排除有创作者——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能称为创作者的话——直接用AI生成的小说发出来,甚至还能赚点收入,也确实不能排除有些人写出了完美的prompt,让AI可以分段输出一个完整且稳定的复杂长篇。毕竟我不可能知道每个人对AI的用法和变现结果。

 

2 但这种成功案例即使真有也一定很稀少,否则这个领域应该已经跑出应用独角兽了,市场规模摆在那里。但实际上主打写小说的波形智能结局已定,番茄小说的AI功能尚在舆论漩涡中挣扎,其他比较出名的AI写作都没把小说放在核心位置。当然,即使是波形智能的蛙蛙写作和番茄小说,也把引导创作者与AI协作作为重点,倒是豆包的“帮我写作”功能里,高调地写着“创作引人入胜的小说”、“编织触动心灵的故事”,至于效果,一试便知。

 

3 既然AI创作需要大模型和人类创作者的共同参与,那么参与的比例和互相协作的方式,就是产品经理能够发挥的空间了。从“AI给我一个灵感,剩下的我自己来写”到“我给AI一个灵感,AI写完我再简单改改”之间,可以有非常多的差异化选择,即使是同一个模型,效果也会大相径庭。

 

4 这个差异化选择的难点在于,不仅要考虑大模型的能力,还要考虑创作者的能力。对于多数AI产品经理来说,评估模型能力是每天在做的事,但评估创作者的能力就难多了。创作者的能力不同,会带来不同的产品需求。鉴于前文的结论,只想“让AI替我创作”的纯小白可以排除,但纯小白之上,可能包括“不擅长组织语言的”、“不擅长写对话的”、“故事平淡没吸引力的”、“不会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速度提不上去的”等种种存在某方面短板的初级创作者,乃至中高级创作者。如果产品无法满足所有类型,那就要评估每个类型创作者的商业价值,这需要对整个内容产业链都有深度了解。

 

5 而现在很多AI产品的问题,恰恰是对内容产业,尤其是娱乐类内容产业缺乏理解。很多人提起内容就只区分NSFW和其他,但非NSFW产品不赚钱,并不因为用户全是LSP。希望《黑神话:悟空》的成功能让某些AI创业者,也包括很多内容创业者清醒一点,别把责任都推给用户和环境,有没有可能是你自己不行。

 

6 以网络小说为例,下面粗糙地做了一个表格,把大模型在创作中的参与度简单划分为高中低,来说明与参与度相关需要考虑的变量。注意这只是个示例,想精细处理的可以举一反三。

这个表格主要想表达的是,产品设计时对模型与创作者的参与度分配,应该与产品所选择的创作者群体相匹配。目前创作者对AI的使用基本是自发决策的,有些人完全看不上AI,有些觉得自己能写,但灵感枯竭会用AI做启发;有些认可AI就着自己大纲写一部分,自己再删改;有些觉得自己的文笔还不如AI,会让AI做润色,等等。选择了哪类创作者,就要给予他们相应的功能,让他们觉得比直接用通用模型更简便和有效。


7 比较一下阅文和番茄对于AI的使用,就更容易体会了。阅文是默认作者自己都能写小说,但可能需要一些片段灵感提示、插图、前文提醒或者问问别的作者是怎么写的,所以它的功能基本上是助手型(如下图),大模型在创作中的参与度可以算低或者中低。

而番茄小说除了有类似功能外,还提供更直接的扩写、改写和续写,也就是说,极端情况下,作者只要自己写一两百字开头,或者随便编个设定,就可以出小说了(如下图)。只要不在意质量,大模型的参与度可以非常高。

那么问题来了,番茄到底希不希望创作者都用AI扩写和续写小说呢?整个平台到处充斥以AI为主,人类为辅的小说,是番茄想要看到的吗?假设不是产品逻辑混乱,那只能说明番茄对自己的模型信心十足,认为AI作品可以达到让平台赚钱的高质量,亦或是对自己的用户信心十足,认为这个水平的小说也足够让这批用户为阅读下文点广告。

 

就我个人的试用而言,番茄AI写作的质量暂时还不能接受,扩写基本就是在增加废话水字数,续写情节简略到恨不得一千字就要帮小说结尾的程度,改写还行,但可选风格就两个。

 

番茄AI就相当于在对“创作者”说,我不在乎你会不会写小说,你只要愿意来操作一下就行,但其实这跟自己做机器人账号有什么区别呢?(小红书上有人说番茄确实很多机器人账号,我没有证实。)

 

8 单独说一下AI陪伴类产品。AI陪伴有一点特殊性,它的协同创作者同时也是终端用户,对话就是共同创作的过程。好消息是,AI陪伴自然就兼有创作工具和内容平台双重属性,产品简洁优美,不像网文还得为作者单独设计一个终端。坏消息是,比起其他内容平台,它缺少一层用户的放大效应。其他内容创作是搞定1个创作者就可能带来1000个用户,AI陪伴是搞定1个创作者,就是1个用户。

 

9 AI陪伴产品同样可以因创作者的参与度而产生差异化——事实上它们已经这样做了。AI说一句你说一句那种模式,模型的参与度咱们就算相对中度,而AI帮你也提供对话灵感,你只需要三选一点击一下的模式,模型的参与度就高出很多(这里指的是模型在创作对话中的参与度,跟它背后的算力消耗高低无关)。显然,不同的模式对应的是不同用户的创作能力,那这两种模式就是全部吗?是否可以再细分呢?

 

03 通向现象级应用之路

 

1 产品的用户黏性主要来自有用和有趣,娱乐内容基本属于后者。而有趣的属性又与用户的好奇心息息相关,这就是为什么不够复杂的非剧情向内容产品总是一波流。从早期的妙鸭、哄哄模拟器到最近的汉语新解、歌词爆改机,用户每使用一次,他的好奇心就下降一分,最后再也不打开是注定的。

 

2 长篇幅的复杂剧情内容的重点就是一直勾引用户的好奇心,让用户总想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因而产生了悬念、伏笔、“钩子”、反转、打脸等种种套路,但套路之所以成为套路,就是用了无数次依然好用。一部毫无文笔的爽白文可以写几百万字还有读者持续付费,一部毫无逻辑的短剧可以让中老年观众刷到飞起,但那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打磨的AI产品却可能无人问津,不得不说,相较而言,这些创作者是更擅长顺应用户付费习惯的一方。

 

3 套娃一下,顺应这些擅长顺应用户习惯的创作者习惯,是不是比较容易商业化成功呢?

 

4 如果说有用和有趣两个方向上,哪个会先出现独立的现象级AI应用或所谓超级APP(不必纠结标准,真发生的时候舆论自然有共识),我会认为是后者。原因是,用户对工具属性的产品要求太高,以及现有互联网工具产品的垄断性太强。已经垄断的赛道,大流量的AI应用大概率是附着在既有产品上长出来,比如百度和360AI搜索,没有垄断的赛道,市场容量可能不足够大。

 

5 虽然现在的模型能力对生成有趣的复杂剧情内容也差得远,但好的产品有机会抓到用户有容忍度的那一部分,从而争取到慢慢等待和成长的时间。另外,内容消费的口味多变性和复杂性,使得永远有新公司可以从大厂的笼罩下出头。很多年前,腾讯和网易就已经占据了国内游戏八成的市场,仍挡不住米哈游、莉莉丝、叠纸、鹰角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但你绝对不会期待一个创业公司现在能做打车或者外卖。

 

6 最后再总结下,在参与复杂内容剧情创作这件事上,核心卡点是大模型的能力,但不是不能用增加人类创作者参与比例的方式妥协。这样的妥协会限制使用大模型的创作者数量,因此即便做成了一个内容平台,可能暂时也不够大。然而起码路径是很清晰的,当大模型能力提升,妥协就可以少一点,创作者就会多一点,内容平台就能放大一点,直至到达一个不错的数量级。当创作者足够多,垄断的代价就会让任何大厂都承受不起。注意,这跟我以前写的“不是人人都想创作”不矛盾,而且很一致:只要去找到并服务好那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想创作的人,就够撑起好多“超级APP”了。



喜欢文章的朋友们请“点赞、在看、分享”一键三连

作者微信:jasonjjli,请备注身份添加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创作 内容平台 模型参与度 差异化 复杂剧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