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辉哥奇谭 2025-04-03 07:06 上海
Find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and build up close connection with it.
「配图摄影 by 张辉」
Find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and build up close connection with it.
这是最近和年轻的朋友沟通时,经常强调的一个话题。其实逻辑很简单,如果拉长时间看,我们就能很容易发现:刚毕业时两个背景相当的人,在经过10年左右的工作之后,很容易在认知、能力、格局等方面拉开明显的差距。这个差距如果不加干涉,还会进一步放大,直到毕业20年后,原先在一起无话不说的两个大学同学,可能在一起都缺乏共同语言。
可能有人会解释成运气或者个人努力程度的差异带来的,但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因为大家在毕业后上了不同的「船」。这些不同的船,最后沿着不同的水系,去到了不同的地方,有的留在小河旁边的村庄,有的去了内陆湖,有的踏入了大海,有的巡游到远洋。而个人的努力的结果,只是改变了自己在船上的相对位置。真正对于位置起着决定作用的是:自己踏上的这艘船,它的航向和速度。
所以,「个人发展」(Personal development)这个词是有严重误导的,这是我一直都强调的观点。「个人发展」给人一种暗示,只要我自己足够努力,我就能获得足够的成功,实现我的目标。在我看来,个人最终所能达到的高度,主要取决于你上了哪艘船,而后才是你在船上所发挥的作用。
所以个人在毕业之后,对于工作平台的选择至关重要。
当然,如果你已经上了一个不错的工作平台,找到了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接下来该怎么办呢?答案也很简单,就是build up close connection with it,即与它产生更密切的联系。
具体如何做?有人说要抱大腿,这是一个在一定范围内有效的措施。其实有相对更有效的方式,即持续地让自己和部门、部门老大、公司对齐目标。
凡是发展不错的平台,都在意「目标管理」,KPI、PBC、OKR等管理工具的流行,周报、周会的普遍实施都是出于这个目的。
从公司和部门的角度来看,如果组织的长期目标无法拆解到中短期,中短期无法拆解到年度、季度,组织的目标没有被组织内的个体所承担,那么这个组织无论目标多么宏大,都是无法落地的。
一个较好的实践是之前在做OKR时所采用的, 即以比较高的频率,让团队内的个体目标和组织目标进行对齐,检查进展,发现风险。
如果个体发现自己的目标与团队、团队老大、公司没有紧密的联系,那就要好好想想了。其实大家在团队内的发展切入点就在于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连接上,换言之,你得知道你的个人时间付出、个人努力对于部门和公司的意义是什么。
当然,从团队负责人的角度来说,只要每个月时间能拿出一个上午,和大家对齐目标和进展,马上就能识别很多具体问题,比如一个人的目标是否足够SMART(具体明确有交付物),个体的目标是否与组织目标对齐,组织要事是否有对的人在承接等等。
其实只要以每月的频率和大家做目标与进展的对齐,个体就能得到及时的反馈,每个人工作的意义也能被更多人看到。如果万一某些朋友的工作有了偏差,也能及时纠偏,而不是等到半年、一年的节点,做绩效评价的时候,才发现问题 —— 这就太迟了。
回到大家普遍喜欢采纳的「抱大腿」的策略上,在我看来,在很多快速发展的大公司,组织结构并不是稳定的,团队的老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与其陷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困境,不如学会通过目标与团队,与团队老板对齐。
这种对齐,用很小的代价,实现了「build up close connection with it」的效果,简单易行,推荐你试试。
相关文章:痛苦驱动,人人可用的成长模式
上一篇:如何做出艰难的职业选择?
今天分享的知识星球语音是「如何在职场快速成长?」
大家都在意如何在职场快速成长。但在职场上,毕业时起点一样的年轻人几年后的发展往往大相径庭,有的人能快速成长,有的人却停滞不前,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在这个语音中,我还会来揭示那些快速发展的年轻人所拥有的的共同属性,详细解释为什么选择平台大于努力工作,如何确保个人职业目标要与企业方向契合,并且会分享几个我认为可以帮助个人快速成长的职场习惯。
除此之外,我也将最近大量面试候选人的观察、反思,结合自己20来年的职场经验,总结为系列语音「职业之道」,主题包含「职业快车道」「职业长久之道」「平台」「职业动机」「写作」「面试」,希望可以为你带来启发。希望你也可以成为终身成长的职场人!
收听方法:扫描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