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龙 2025-04-01 11:59 浙江
最近朋友圈里好多人在转字节跳动的招聘新闻,说他们现在招人路子变得挺野的。我扒拉着手机看了半天原始材料,发现
最近朋友圈里好多人在转字节跳动的招聘新闻,说他们现在招人路子变得挺野的。我扒拉着手机看了半天原始材料,发现这事跟咱们普通打工人的关系可能比想象中还大。不是说教,咱就随便唠唠,像在烧烤摊上扯闲篇那样。
先说最直观的变化。以前刷招聘软件,字节的岗位动不动就要求"5年以上大厂经验",现在画风突变,校招和实习名额直接翻倍。更狠的是专门给毕业三年内的年轻人开了绿色通道——就算走社招,十个社招岗里有三个专门留给这些小年轻。我有个学妹去年毕业去了家创业公司,今年初往字节投简历,原本以为工作年限不够,结果HR直接安排了三轮技术面。她说面试官压根没问"带过多少人团队"这种问题,全程在考最新的AIGC应用场景。
这波操作背后有组数据挺有意思:虽然社招里70%的岗位还是留给毕业三年以上的,但全年算下来,年轻人通过校招、实习转正、专项社招三条路涌进来的总量翻了一番。这就像商场搞促销,正价区挂着"满五减一"的牌子,但角落里新开了个快闪区,全场新品打七折。那些工作五年的人可能还在研究怎么跟HR谈期权,应届生已经抱着显卡冲进训练模型的战场了。
有个在字节做算法的朋友给我打了个比方:现在的技术迭代就像手机系统更新,去年还吃香的安卓开发,今年可能就要学鸿蒙内核。他们组去年招了个工作六年的架构师,结果在部署千亿参数大模型时,反而不如刚毕业的硕士生熟悉分布式训练的技巧。这种情况多了,公司自然要把资源往学习能力强的新人身上倾斜。
不过这事容易让人产生两个误解。头一个误区是觉得字节只要小年轻。其实他们内部文件里写得明明白白:"专业背景优秀、研究能力突出"才是硬门槛。上个月有个三本毕业的哥们,虽然学校不占优势,但手握三个Kaggle比赛冠军,在GitHub上有个万星项目,照样从清北毕业生堆里杀出来拿了SSP offer。第二个误区是以为老员工要被淘汰了,实际上那些真正能解决问题的老江湖,反而比以前更吃香。就像火锅店既需要手脚麻利的年轻服务员,也离不开能掌勺二十年的老师傅。
说到内推奖金翻倍这事,倒让我想起个趣闻。他们有个运营小哥发动全部门给学弟学妹打电话,两个月推了三十份简历,光奖金就拿了六万。不过公司也不是冤大头,这些内推来的新人要经过五层筛选,能留下来的都是真有两把刷子的。这种玩法其实挺聪明的,既激活了老员工的人脉网,又让新鲜血液带着外部视角进来。
有个现象特别值得琢磨:现在很多大厂开始搞"潜力股计划"。有个在鹅厂做HR的朋友说,他们最近把校招生的起薪调高了15%,但淘汰率也翻倍。这就像NBA球队选秀,宁可要天赋异禀的菜鸟,也不愿签走下坡路的老将。毕竟培养个好苗子三年,可能比改造五年经验的老油条更划算。
不过这种策略也不是没风险。去年某电商平台学这招,结果搞出个"青黄不接"的局面——中层干部带着一帮愣头青,双十一当晚服务器崩了都没人能镇场子。字节敢这么玩,估计是吃准了自己的业务特性。你看他们那些短视频、直播带货的业务,本来就是年轻人更懂Z世代的high点。真要搞支付系统或者数据安全,估计还是得靠那70%的社招老手坐镇。
对咱们打工人来说,这事传递的信号比公司财报还真实。往后混职场,工作年限可能真成不了护身符了。我认识个做UI的老哥,工作八年还在用PS画图标,最近被公司优化了;而他带过的实习生,两年前转行学Three.js,现在在元宇宙项目里当主力。这事听着残酷,但就像智能手机淘汰功能机,市场从来不同情眼泪。
要是正在找工作的朋友,这里倒有几个观察:一是别被JD里的"三年经验"吓住,真有干货就去碰碰运气;二是保持技术博客或开源项目的活跃度,这比简历上多写两年工作经验管用;三是关注那些有"老带新"机制的公司,既能快速成长又不至于当炮灰。
反过来看,工作五年以上的朋友也不必焦虑。认识个做风控的大姐,35岁跳槽时把过去十年经手的案例做成知识图谱,面试时直接把系统演示给CTO看,当场拿下总监岗。这年头,能把经验转化成方法论的人反而成了稀缺资源。
说到底,字节这波招聘改革就像给职场装了台加速器。他们赌的是在技术爆炸的时代,年轻人的学习速度和创新冲动比传统经验值钱。这种玩法能不能成另说,但至少给所有人提了个醒:现在的职场生存战,早就不是比谁工龄长了,而是比谁的知识版本更新快。就像玩吃鸡游戏,你穿着三级甲固然安全,但要是捡不到最新空投装备,照样会被拿激光枪的新手淘汰。
最后说个黑色幽默。前阵子有个HR在知乎吐槽,说现在面00后比面80后压力大——这些小孩开口就问"贵司大模型有多少个专家神经元",老江湖们还在背"我的优点是认真负责"。这话虽然夸张,但确实折射出某种趋势:当工作经验不再是硬通货,持续学习的能力就成了新时代的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