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 04月01日
健身时的音乐与音乐里的健身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探讨了健身时音乐对运动表现的影响。文章指出,音乐可以通过激发情绪、调节注意力、降低疲劳感等方式辅助健身。研究表明,听觉与运动、情绪之间存在神经同步现象,合适的音乐能提高运动效率。文章还分析了不同音乐类型对力量训练和有氧运动的影响,以及歌词对注意力的双重作用。最后,文章介绍了神经同步现象的三种理论解释,包括注意力整合、行为预测和生理物理层面。

🎧 音乐与运动的同步:高节奏音乐能提高代谢率,使运动与音乐节奏同步,减少认知负担,提高运动效率。例如,120bpm的歌曲与120bpm的跑步节奏同步时,体感最舒适,运动效率最高。

💪 力量训练的音乐选择:力量训练时,稳定的肌肉输出、专注的注意力、积极的情绪是关键。节奏轻松、音色明快、内容积极的音乐是首选。100 bpm以上的快节奏音乐可刺激神经系统,提升力量和耐力。

✍️ 歌词的双重影响:歌词对注意力有双重影响。无词音乐或无法理解的歌词有助于专注,而过于熟悉的歌词则会分散注意力。对于外语学习者,外语歌词的影响更为复杂,可能增加认知负担。

🧠 神经同步现象的解释:神经同步现象有三种理论解释:注意力整合(通过整合听觉和运动信息来减少工作记忆负担)、行为预测(大脑预测即将到来的信号并调整身体状态)、生理物理层面(音乐节奏激活大脑运动皮层和基底神经节)。

新刊上市,点击订阅



《爱乐》2025年第4期

 用身体聆听


又是一个与S君相约健身房的周末下午。他已经熟练地走上跑步机,准备戴上耳机。


“你每次听的都是什么音乐啊?”我随口问道,“有歌单推荐吗?”


S君回头看了我一眼:“倒是没有固定的。为什么这么问?”


“没什么,想知道你的选歌标准,只在健身时候听的。”


“唔……没有特别的标准,”跑步机启动了,“一般就是开私人漫游,然后不喜欢的切掉。”


“哦,比如呢?”


跑带开始缓慢地向后转动,发出的噪音与健身房老板选的背景音乐混在一起。


“不喜欢的?太慢的或者太快的吧,会打乱我跑步节奏的那种,比如……”我开始有些听不清他说话了。


S君低头专注起配速设置来,暂时应该无意与我继续交谈。果然,他犹豫了一下,然后默默戴上了耳机。


健身时几乎人人都会听音乐吧!一方面,我们需要音乐来打发无聊或屏蔽噪音;另一方面,听音乐也确实可能从许多方面帮助我们提升健身效果。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健身时都听什么。与S君不同,我有固定的歌单。其中一个专门为跑步制作,里面大多是节奏规律且速度较快的歌曲。对那些进行跑步、骑行或其他高强度间歇训练的人来说,145 bpm以上的音乐能直接从生理层面帮助我们在健身时提高代谢速率,增加能量消耗,进而提高单位时间的运动效率。不过,如果音乐节奏与人体自然节律能在神经层面产生微妙的同步,那就是一件更有趣的事情了。这意味着通过听神经进入大脑加工的音乐信息与通过运动神经系统对全身肌肉进行控制的动作信息之间,巧妙地形成了几乎可以实时微调的直接联系,尽管他们本来应属于独立闭合的两组神经网络之中。


强烈的节奏和高能的旋律能让我们在一开始屏蔽环境信息,从而更专注于训练本身


这种现象现在常被冠以“听觉—运动耦合”之名被详细研究。我觉得它可以继续被简化理解为:听到声音(尤其是具有节奏性或音乐性的声音)时,大脑的运动系统会被自动激活,使动作始终寻求与声音系统“对齐”的一种现象。例如,列队时听到规律的鼓点,我们会迅速调整步伐与之同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听觉—运动耦合”现象的自动性是很难被人主观消除和排斥的。同样还是在列队的情境下,如果我们想故意踩错鼓点拒绝随波逐流,会发现那反而需要努力花费更多的认知资源才能做到,过程艰难且痛苦。所以假设我在听一首120 bpm的歌曲,那么恰好按照120 bpm的节奏跑步时,我的体感应该是最舒适的。此刻,节奏同步的辅助作用最明显,认知资源占用最少,大脑能量消耗降低,身体运动效率提高。但如果我在听的是一首123bpm的音乐呢?很显然,大脑会立刻要求我也跑到123 bpm来和音乐同步。听起来,这似乎是一种很好用的、能迅速让我跑得更快的方法,但是唯一的前提是,我那些逐渐疲劳的肌肉还能撑得住过量的电信号刺激。


在跑步机之外的地方呢?力量训练的时候,音乐的速度和节奏还重要吗?有人会听着慢速音乐健身吗?我突然想到,我的另一个歌单是专门为无氧训练准备的,整体风格确实和跑步歌单不同,但又谈不上具体哪里不一样。S君在做无氧运动时都听什么音乐呢?等等,S君人呢?


终于被我找到的时候,S君正在力量区举铁。见我走了过来,他临时起意一般决定休息一下,把哑铃放回了架上。


“举铁时选的歌和跑步时一样吗?”我劈头盖脸地把脑袋里最后那个问题抛了过去。


S君愣了一下,刚刚离开哑铃的手又搭了回去:“肯定不一样啊。听不了太丧的。”


“比如苦情歌?”


“比如中文苦情歌。”他的另一只手夸张地向上翻了一下。


“为什么还非得是中文的?”


“唔……刚才连续切了好几首中文歌了。我的话,举铁时只要是听不懂歌词的都行,说不好是为什么。嗯……?”S君突然毫无征兆地把哑铃又拿了起来。


“嗯?怎么了?”


“现在听的这首就很可以。好!今天再做三组!”他旋即转身走向了一面落地镜,完全变成背对着我了。


不能太丧,也不能听得懂歌词?有道理。对于力量训练而言,稳定的肌肉输出能力、专注的注意力、积极的情绪都是健身效果的重要保障。因此,节奏轻松、音色明快、内容积极的音乐依然是首选。100 bpm以上那种快节奏、高能量的音乐,很容易刺激神经系统,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帮助我们保持兴奋状态,提高和稳定肌肉力量。合适的音乐能将运动时的最大力量和耐力提升10%左右,虽然不如呐喊怒吼来得有效,但是在健身房这种社交环境内,用音乐辅助训练比用“吼哈”显得更体面一些。不过,我们在力量训练期间的节奏一般是不稳定的,随着肌肉疲劳、耐力下降,动作往往会越来越慢。这时,快速稳定的音乐节奏反而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注意力,产生不适体验。相对而言,注意力的保持在力量训练过程中的重要性会更高一些。


对进行高强度间歇训练的人来说,145 bpm以上的音乐能直接从生理层面帮助我们在健身时提高代谢速率、增加能量消耗,进而提高单位时间的运动效率(视觉中国 供图)


对保持注意力的努力可以包含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关注点在健身上还是在疲劳上,第二个维度是想解决的问题是增强专注还是减少分心。一般来说,强烈的节奏和高能的旋律能让我们在一开始屏蔽环境信息,从而更专注于训练本身。在开始疲劳后,音乐往往能稍微分散对疲劳的注意,减少疲劳感,提升持久力。但是疲劳超过一定阈值后,快节奏音乐的作用慢慢就从正向转成负向,我们也会不自觉地更加关注音乐和其他环境信息了。这时候,就只好先听一些舒缓的音乐进行放松了。歌词的存在对注意力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无词音乐或者无法加工歌词信息的音乐能避免对歌词的自动关注,让我们更专注于健身;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过于熟悉歌词,或是作为母语人群可以自动加工歌词,就会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训练效果,就像S君在举铁时听不得中文歌一样。有趣的是,对基本掌握一门以上外语的人来说,外语歌词对注意力的影响更为复杂。假如在健身时突然听到一首英文新歌,能听懂九成以上的语句含义对我来说可能并不是什么好事。这意味着我的大脑会不停分析那些未知单词到底是什么意思,造成认知资源负荷不停上升。只能听懂一部分歌词还不如完全听不懂呢!


歌词的语义除了能潜在地影响注意力之外,对我们的情绪和动机状态的影响则来得更直接一些。一些歌曲中包含心理激励意味的文本很显然能最直接调动我们的训练状态。“向前跑,迎着……”“你在躲避什么……”“燃烧我的卡路里!”这些行为指向性很强的歌词的作用自不必说,连歌曲本身的背景信息一样也能引起动机变化。试想一下在篮球场(虽然不是健身房)听到《直到世界尽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灌篮高手》这部作品的积极意义通过片尾曲传达到我们的耳朵里,直接产生了“我要打篮球”这个充分动机,即便我们可能根本没听懂日语歌词的具体含义。所以,确实不能选择太丧的音乐,歌词的文本和歌曲的背景信息都会对我们的情绪状态和训练动机产生可以预见的影响。当然,个人对歌曲的好恶评判也很重要。因喜欢而产生的多巴胺会迷惑大脑,让我们以为这种愉悦情绪不仅仅针对音乐,也针对健身训练,使我们心甘情愿继续坚持下去。


另外,音乐好像也能直接调动提升我们的情绪状态,形成类似声音动作同步关系的“听觉—情绪耦合”现象。比如,听到高能量音乐(暂且定义为节奏强烈、旋律丰富、歌词积极等)时,我们本来较好的情绪状态也自动地变得更加高涨起来。听觉、运动、情绪之间的神经同步关系是什么样的?听觉为什么能引领这种同步?我还没有想明白。


S君又出现在了视野里。路过我时他正要去器械区练腿。


“不会还在想健身时听什么歌好吧?”他停在我面前问到。


“不,已经在想为什么听音乐能帮人健身了。”


“所以是为什么?”


“激发情绪和动机、调节注意力、降低疲劳感什么的已经想通了,神经同步起作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什么叫神经同步?”


“就是音乐变快你也跟着跑得更快,音乐上头你也跟着上头,类似这样。”


“啊,明白。”出乎意料,S君好像很快就理解了,“就是我打呵欠你也会跟着打,镜像神经元嘛。”


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好像很着急似的,已经走开去占空器械了。


这五个字居然会从那家伙的嘴里说出来,不可思议。的确,神经镜像这一概念指的是生物在观察其他个体行为后,自身神经也出现相同信号,进而产生同一行为的现象。而支持这一镜像的神经就被称为镜像神经元,目前常被当作研究和解释神经同步现象的生理基础。然而,人类关于镜像神经元的存在和功能的相关知识体系中还留有大片空白。一些研究者致力于在大脑中发现和定位这些具有独特功能的神经元,另一些则倾向于从各种角度推测和研究它们对其他神经和个体行为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我们只能期待他们尽快有所突破。


听觉—运动神经同步现象的主要理论解释(作者制图)


当前研究解释神经同步现象(即包括听觉—运动、听觉—情绪耦合等)的理论主要包括三个不同的切入角度。首先是注意—工作记忆角度,这派理论认为神经同步是注意力整合的结果。举例来说,跑步的时候,如果我们注意到音乐(听觉信息)的速度节奏比步频(运动信息)更快,其结果是在工作记忆中一直要反复处理上面两种信息,反映在神经系统里就是要在两套神经通路中反复用不同频率传导电信号。为了降低工作记忆负荷,在无法调整音乐(听觉信息)的前提下,主动提高步频(运动信息)到与前者一致便成了最优选择。这时,由于二者的速度节奏相同,工作记忆只需要将两种信息当成一种来处理即可,神经系统消耗的能量也就相应减少了。


其次,除了通过注意力整合听觉—运动信息间的同步理论外,另一派理论更加关注更高阶的认知阶段,认为神经同步是计算后的行为预测结果。这指的是在我们接收到持续播放的音乐(听觉信息)的节奏、情感、文本、背景等一系列信息后,大脑会对即将到来的信号提前做好准备,并且调整身体状态(运动、情绪信息)来使之匹配,产生神经同步现象。以听觉—情绪同步为例,在健身时听到一首情绪高昂的歌曲的同时,大脑会首先对这首歌的情绪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确保我们意识到这首歌的情感基调。接下来,大脑会对即将出现的音乐片段给出预测(比如,我们意识到即将进入歌词非常振奋人心的副歌部分),提前调整自身的情绪状态与之匹配,形成听觉—情绪同步。在这一神经同步现象影响下,提高的情绪状态还可能通过新的预测反馈程序,进一步影响我们的运动表现。


最后一派研究者主要是从生理物理层面尝试寻找更直接的理论基础。举例来说,有研究发现音乐(听觉信息)的节奏可以激活大脑初级运动皮层和基底神经节,与运动信息产生同步。其中比较好理解的是激活初级运动皮层,这里主要负责运动信息处理和身体控制,是运动神经网络的重要枢纽;基底神经节则是大脑深处一系列神经核团组织的集合体,是不同功能神经网络的交汇沟通之处。基底神经节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黑质,它主要负责控制自主运动,调节运动反馈,是帕金森病的重要病理变化发生处,也是运动神经网络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值得注意的是,基底神经节中也有伏隔核这样参与奖赏反馈、情感调解的神经核,是情绪动机神经网络的关键角色。因此,在理解了音乐节奏可以引起听觉—运动神经网络同步的基础上,这个同步过程中的电信号是否会在黑质与伏隔核之间传导,进而促进听觉—情绪同步,甚至引起各神经网络的整体协调?神经网络之间的电信号究竟是怎么定向传导的?离得很近的神经核之间一定有信息通路吗?是否所有的生理行为和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电活动的产物?现在的我是无法想明白这些问题的。


“如果有一天人类能完全理解脑电就好了……”我站起来,下意识甩了甩脑袋。


“哟,想明白了吗?”S君背着包从身后出现了。


“完全想不明白。只知道听音乐对健身有帮助,但必须要选择合适的音乐才行。”


“那样的话我也知道啊。我练完了。走吗?”


“走。我也练完了。”


“你根本就什么也没练吧?”


“练脑袋也算健身,毕竟Brainy is the new sexy啊!”


“嗯嗯,在力量区坐着发呆确实很sexy。下周见。”


“哦。”



点击订阅⬇️⬇️⬇️

《爱乐》2025年第4期

「用身体聆听」


华彩|手与手的故事

变奏|由耳及身:音乐与运动技能学习

再现|健身时的音乐与音乐里的健身


幕间|庄加逊的音乐菜谱


对话|多面人生——专访丹尼尔·哈丁

对话|YMCG:在年轻的音乐家心中种下一颗种子

追光|Techno音乐在柏林

行板|科隆:德意志罗马

专栏|袁乐—晶体管姐妹

专栏|静默—莫札拉布圣咏

安可|乔伊斯小说的音乐性

余韵|再见森林


点击订阅⬇️⬇️⬇️

《爱乐》2025全年纸刊

优惠进行中!!



文章原文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健身音乐 运动表现 神经同步 音乐节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