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文科缩招的问题被广泛讨论。 几年前,在澎湃专访中我就提出,文科学术博士可考虑规模减招,看能否实现减员增效。结果也是物议沸腾,并且相关部门还找我调研过。我并不反对研究生扩招,但反对太多人搞学术,主张多数人拿个专业文凭就好了,因为太多人“注水”研究迟早把学术彻底“搞黄”。 在此简单谈几点看法。 第一,中国人尚文,文科缩招论必然被批。 古代中国轻视自然科学技术,甚至斥之为“奇技淫巧”,这是众所周知的传统。我们古代一直是文科大国,精英99.9…9%学文,然后“货与帝王家”。科举废除之后,理工科才开始建制化传到国内,情况才逐渐开始改观。我年轻的时候,大家还觉得厂里的工程师还不如个机关干事,因为前者是干活的,后者是管人的,要高级一些。 直至今日,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视文科的国家“之一”——我甚至想把“之一”给取消了。无论是从业人数、学生数量,还是经费投入、成果产出和学术活动,我们不是世界第一,也是前三甲。1999年高校扩招浪潮中,扩张文科最简单,花钱不多,因此扩张得不少。在这样的氛围下,谁说缩招文科,被批评非常自然。 第二,从全球范围来看,传统文科缩招是大势所趋。 放眼全球,国内高校缩招文科并非什么特立独行。应该说,压缩传统文科是世界范围内的趋势,而且此种趋势出现很长一段时间了。疫情加剧这一趋势,智能革命也加剧这一趋势,但疫情和AI并非减招文科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还是既有的、传统的文科已经不适应智能社会发展。这直接表现为金力校长所说的:生源萎缩,社会需求萎缩,文科需要“大手术式”改革。 国外也在缩招文科,我问过一些外国同行。他们也有不满,但是不多,因为在他们看来招不到人、学生找不到工作,然后把专业砍掉很正常。他们的高校主要不靠国家拨款,尤其是私立大学,没有社会需求、找不到经费、办不下去砍掉属于正常情况,经常会发生。 国内很多人反对文科减招,主要是说给教育部、说给领导听的,因为他们管着钱。更重要的问题是:传统文科到底有没有社会需求,有多少社会需求,有哪些社会需求?反对者要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场思考问题,国家的支持不能不顾社会需求。 “文科无用论”接二连三引发舆论,我一直反对它:文科当然有用,而且在AI时代有大用。现在的问题是,不是文科无用,而是既有的、传统的文科用处堪忧。 既有文科建立在博学的基础上,以多看了几本书、看了别人没有看过的书、记住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东西为荣,这种博学文科在搜索引擎、大模型流行之后基本无用。这一点难道还不清楚吗?如果非得说还有点用处,那就是训练学生的记忆力。 20世纪是科学时代,21世纪是技术时代,技术合理性自此压倒科学合理性,成为社会合理性的基础。在知识问题上,一门学问并不能因为宣传追求真理获得社会认可和支持,而必须证明自身的技术目标和对社会福祉有所帮助。今天已然是知识冗余的社会,知识太多、学科太多甚至已经造成负面效应,我称之为“知识的银屑病”。学科太多了,想要生存下去,就要证明自己的有用性。 在我从事的哲学专业,还有人高唱“无用便是大用”,这是对时代变迁不敏感。大学2025丨刘永谋:不适应时代的文科可以缩招,调整后适应时代的文科还可以扩招_教育家_澎湃新闻-The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