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3月29日
[国 际] 间歇性禁食减肥存在“AB面”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间歇性禁食是一种结构化饮食模式,在全球体重管理形势下受关注。文章探讨其机制、效果及争议,如有助于减肥,但其他益处存疑,且并非人人适用。

间歇性禁食通过延长禁食时间触发代谢转换,刺激酮体生成,常见方式有限时饮食、隔日禁食、5:2饮食。

大量证据表明间歇性禁食有助于减肥,如实验中遵循TRE的人平均减重较多,且饥饿感更低。

关于间歇性禁食的其他好处存在分歧,如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等,且其额外健康益处存疑。

进食时间对代谢健康调控可能更关键,但动物实验结果不能直接适用于人类,禁食并非人人适用。

间歇性禁食是一种结构化饮食模式,通过周期性执行热量限制,使禁食时间延长至足以触发代谢转换,从而刺激酮体生成。 间歇性禁食通常适合那些喜欢限制进食时间而不是进食内容的人。 图片来源:《自然》杂志网站

【今日视点】

    ◎本报记者 张佳欣

    在减肥江湖中,流行风向总是此消彼长。但有一种饮食模式,却在争议与追捧中顽强存在了十余年,并且在过去几年里愈发流行,那就是间歇性禁食。

    全球环境下,体重管理形势日益严峻。3月份《柳叶刀》刊发研究显示,若现行趋势持续,2050年全球将有超半数(38亿)成年人和1/3(7.46亿)儿童面临体重超标困扰。而我国的全民健康战略也对体重管理提出迫切要求,16个部门联合制定的《“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计划通过3年的努力,遏制中国人群体重持续增长的趋势。

    这样的背景下,间歇性禁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但它真的是具有科学支撑的饮食干预手段吗?

    间歇性禁食的由来

    禁食的历史由来已久,比如人类的祖先在狩猎采集时期可以长期不进食。

    20世纪3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营养学家克莱德·麦卡的一项研究表明,限制小鼠的热量摄入,可以使其延寿近一倍。这项研究让科学家着迷,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质疑,包括热量限制会减缓生长,降低脂肪摄入量或减少不稳定自由基会引起细胞损伤等。

    人类进餐后,会优先利用碳水化合物中的葡萄糖供能,剩余部分转化为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存。当储存耗尽(通常禁食12小时后),脂肪开始分解为酮体,成为替代能源。这种代谢转换是间歇性禁食的核心机制。

    间歇性禁食是一种结构化饮食模式,通过周期性执行热量限制,使禁食时间延长至足以触发代谢转换,从而刺激酮体生成。最常见的间歇性禁食方式包括限时饮食(TRE,即每日将进食控制在4—12小时内)、隔日禁食(ADF,即每隔一天禁食或当天摄入不超过500卡路里)、5:2饮食(每周2天限制摄入500卡路里)。

    研究者认为,代谢转换会减少热量摄入,更会触发细胞应激反应,如DNA修复、缺陷蛋白降解回收,这可能带来额外健康增益。

    禁食与健康的科学攻防战

    控制饮食试验的实施难度是出了名的。人们的饮食和行为,加上遗传基因和基本健康状况,会产生很多变数。尽管如此,仍有大量证据表明,间歇性禁食有助于人们减肥。

    例如,2022年,美国阿拉巴马大学请了90名志愿者参与一场实验。结果发现,那些在14周内平均每周6天遵循TRE的人,平均减掉体重6.3公斤。而进食窗口达到12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参与者只减掉4公斤。更神奇的是,前者报告饥饿感更低。当身体适应禁食节奏后,会主动调节食欲激素,就像给大脑安装了“自动刹车”装置。

    除了减肥,还有没有其他额外好处?学界仍存在分歧。

    1999年,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神经科学家马克·马特森团队发现,隔日禁食可保护小鼠免受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脑卒中等急性脑损伤。啮齿类动物研究还表明,禁食能改善工作记忆、空间学习及记忆保留等认知功能,减少与老龄相关的肿瘤发生并可提升化疗敏感性。

    2010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5∶2饮食者胰岛素水平降得比单纯节食明显,但由于样本小又靠日记记录,没有说服力。

    2018年,该团队严格监控变量,发现把进食压缩到6小时内,能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和血压。不过,12个参与者中,只有8人完成了试验。

    2024年,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的研究显示,限制10小时进食窗口组与正常饮食组在血糖、血压等指标上无显著差异,因此,代谢转换的额外健康益处存疑。

    谨慎对待减肥神话

    关于间歇性禁食的争议核心是,禁食的好处到底是少吃带来的,还是代谢转换本身的神效?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进食时间对代谢健康的调控作用可能比热量摄入本身更为关键。

    美国索尔克生物研究所团队2009年起进行的系列实验表明,即使高脂饮食,限制夜间8小时进食组(模拟昼夜节律)的肥胖、胰岛素抵抗、脂肪肝及炎症指标均显著优于全天自由进食组。这表明,单纯控制热量未必有效,遵循生物钟节律进食可能通过优化代谢时序而实现健康收益。

    2022年,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显示,将禁食窗口置于小鼠活跃的夜间,可使其寿命延长35%,远超日间限食组。2024年对人类血糖管理的综述进一步印证,下午6点前终止进食的群体,可使血糖波动与生理节律同步,从而降低全天血糖均值。

    不过,研究人员认为,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直接适用于人类,仍需谨慎对待。

    目前,已经有医生警告称,禁食并非人人适用。它可能导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急剧下降,也可能影响哺乳期女性泌乳,甚至影响青少年的正常生长。此外,心血管病患者也需警惕并发症风险。因此,人们或许应该是把禁食当作热量控制工具,而非是健康的“万灵药”。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间歇性禁食 减肥 代谢转换 健康争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