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3月25日
[成 果] 地外环境“全能模拟者”投用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宁波大学自主研发的地外极端环境综合模拟舱正式投入使用,旨在模拟火星和月球的极端环境。该模拟舱由赵玉芬院士团队研发,具备模拟强辐射、微重力、亚磁场、低压、低温、低湿等多种环境的能力。通过观测微生物、动物和植物在这些极端环境下的反应,研究生物的适应和变化规律。该模拟舱集成了温度、湿度、气体、光照等多种调控模块,并配备生物样品观测系统,为科研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并向社会开放,旨在打造共享创新平台,推动地外环境下的生命、物理、材料等研究。

🔬该模拟舱由宁波大学自主研发,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团队的重要科研成果,旨在模拟地外极端环境。

🪐模拟舱能够模拟火星和月球的极端环境,包括强辐射、微重力、亚磁场、低压、低温、低湿等,用于研究生物在这些环境下的反应。

⚙️模拟舱具备综合性特点,包含培养箱箱体、生物成像、温度控制、气体成分和气压控制等九大模块,可对温度、湿度、气体、光照进行调控,配备生物样品观测系统。

💡所有生物样品的培养数据可以通过网络化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为科学研究提供支持和参考,并向社会开放,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团队开展相关研究项目。

可模拟强辐射、微重力、亚磁场等极端环境

地外极端环境综合模拟舱。 本报记者 夏凡摄

    科技日报讯 (记者夏凡)记者3月20日获悉,由宁波大学自主研发的地外极端环境综合模拟舱日前正式投用。这一模拟舱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天体化学与空间生命—钱学森空间科学协同研究中心主任赵玉芬团队研发,是该中心的重要科研成果。

    “模拟舱通过模拟强辐射、微重力、亚磁场、低压、低温、低湿等火星和月球的极端环境,观测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研究生物及其不同层次的组成单元对外太空环境的应激、适应和变化规律。”作为该模拟舱的设计师,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天体化学与空间生命—钱学森空间科学协同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华跃进介绍。

    “模拟舱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综合性。它分为培养箱箱体、生物成像、温度控制、气体成分和气压控制等九大模块,可对温度、湿度、气体、光照进行调控。”华跃进说,模拟舱配备了生物样品观测系统,能够采集样品的图像,并通过机械手实现舱内操作和自动取样。所有生物样品的培养数据可以通过网络化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为科学研究提供支持和参考。

    该模拟舱于2022年着手研发,于今年3月正式投用并向社会开放。“我们设立了地外极端环境综合模拟舱专项开放研究课题,将把地外极端环境综合模拟舱打造为共享创新平台,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团队开展地外极端环境下生命、物理、材料等方向的研究项目。”华跃进说。

    据介绍,天体化学与空间生命—钱学森空间科学协同研究中心由宁波大学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于2019年合作共建,依托宁波大学新药技术研究院运行。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地外环境 模拟舱 科研 极端环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