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106短信平台已成为垃圾短信的主要发送源头,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据上海市消保委调查数据显示,76%的消费者表示经常收到以“106”开头的垃圾短信。这些短信内容繁杂,且存在假冒或混淆签名、设置消费陷阱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例如,部分短信假冒银行、知名商家等名义,以“账户异常”、“低利率贷款”、“积分到期”等为诱饵,诱导消费者点击链接,进而可能被不法商家套取个人信息、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甚至链接到钓鱼网站给手机安装木马病毒。近期,上海市消保委与三大运营商总部在多轮诉前沟通后达成了共识。上海市消保委的关于“发送106短信时主动标注内容提供者实名”要求得到了三大运营商的积极回应,他们均承诺:对于有歧义或无法清晰标识短信内容提供者的签名,将使用短信内容提供者的规范企业名称进行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