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交易策略与资产逻辑详见 3 月 3 日发布的报告《无人问津与人声鼎沸》,本文仅作补充与完善。 欧股:建议观望,对欧洲复兴论谨慎。 欧元/美元:短期涨幅过大,预计将下跌修复与均线的乖离率。 未完待续的底气与消费的选择。 两会的五点解读、两条主线与两个底气: (一)消费怎么选? 一、消费:服务消费优先级最高。 1、空间与时间:起点都在 3 月提出方案,量能翻倍提升至 3000 亿元; 2、方向上:发力点集中在供给端,服务消费是重点,但也认识到了商品消费需求端的不足; 3、内容上:以旧换新与服务消费,前者扩围,后者对内多元化(冰雪、影视、会展、旅游以及一老一小),对外有序推动电信、医疗、教育和互联网等。 (二)财政与货币是经济的底气。 二、财政的亮点是赤字与后手: 逆周期调节的决心来自于近年最高的赤字率 4%,中央财政预留了充足的储备工具和政策空间来应对内外部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 三、货币博弈的是节奏,明确的是方向: 择机降准降息,节奏上市场博弈宽松落地的时点会滞后,但方向上流动性的宽松是确定的,从稳健到适度宽松意味着全年的降息幅度一定高于 24 年。 (三)中长期资金是股市的底气。 四、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流入”机制开始提速完善: 1.保险每年新增保费的 30%用于投资股市——25 年以来已有 1120亿元保险资金批复; 2.公募持有 A 股流动市值每年增长 10%——公募资金持有 A 股流通市值已有 6 万亿。 (四)科技未完待续。 五、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不减,经济主题记者会科技含量高,科技长牛未央:政策支持力度高——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持量子科技、 具身智能、6G、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建设;资金支持力度强——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话题热度高——科技成为经济主题记者会热点,反映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Whatever it takes? 美国“例外论”遭到质疑,欧洲“复兴论”引发市场乐观情绪。 美国方面,就业数据疲软且看似大超预期的制造业 PMI,从细分来看基本由物价上涨所驱动。数据继续指向通胀上行和增长乏力的滞胀基本面。欧洲方面,时隔近 13 年后“ Whatever it takes” 的声音和德国 5000 亿欧元预算外基础设施基金的消息引爆市场情绪。德国中长期国债收益率带动整个欧洲国家的债券收益率快速上涨并与美债收益率拉近差距。数据上看,欧元区周内经济数据表现多强于预期,服务业 PMI 延续扩张趋势,制造业PMI 下行但略超市场预期,通胀体现出韧性但就业市场强于市场预期。 市场对欧美预期的南辕北辙使得周内欧美资产表现分化明显,但欧洲的债务问题或在未来发酵,警惕宏大叙事的戛然而止。 从资产表现看,美国股市和美元表现不佳,欧洲债市大跌但股市表现亮眼。汇率方面,欧元/美元周涨幅创下 16 年来最大。从技术上看,欧元/美元周涨幅过大,且处于空头制造的颈线压力之下, 短期有技术性调整的需求。从持仓来看,欧元投机性多头快速加仓,空头减仓,交易整体并不拥挤。从全球各国的国防开支来看,欧洲提升国防支出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预期过快的反转对未来欧洲部分国家的债务问题产生较大的压力。 目前欧洲各国国债收益率陡升, 法国和意大利的借债成本正向欧债危机时期靠近,而欧洲除德国外的各国杠杆率依旧较高,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政府杠杆率甚至高于欧债危机时期。 13 年前,时任欧洲央行行长的德拉吉喊出拯救欧元“ Whatever it takes"的口号,将欧洲从欧债危机中拯救而出。 13 年后德国总理又一次喊出” Whatever it takes“的口号,这一次是如市场目前所预期的将欧洲重新推上安全和繁荣的道路,还是再次将欧洲卷入债务危机的困境,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风险提示: 1 中美贸易摩擦超预期; 2. 欧洲主权信用危机爆发; 3. 美国退出北约; 4. 俄乌冲突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