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3月03日
雪王登上千亿市值,茶饮圈仍然一片红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蜜雪冰城成功在港股上市,市值突破千亿港元,打破了茶饮股破发魔咒。然而,蜜雪冰城的成功并未给其他茶饮品牌带来提振,反而凸显了行业面临的共性危机。蜜雪冰城以其独特的“生产为内核”的模式,通过自建工厂和仓储物流,实现了极高的原材料自给率和成本控制,从而在低价位市场中获得利润。其他茶饮品牌则普遍依赖合作模式,面临同质化竞争和消费疲软的挑战。未来,蜜雪冰城能否保持增长,以及其他茶饮品牌如何突破同质化困境,将是行业关注的焦点。

🏭蜜雪冰城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独特的“生产为内核”的模式,即第一方工厂+第一方仓储物流,支撑着超过4.5万家终端加盟店。其核心原材料100%自产,饮品食材的总自给率超过97%,这使其能在低价位市场中获得利润。

💰蜜雪冰城的薄利多销模式使其净利润率保持稳健,但爆炸式增长面临挑战。未来的增长点在于门店扩张(下沉市场和海外市场)和新业务(如咖啡),但这些领域都面临激烈的竞争。

🚨其他茶饮品牌面临的困境是没有真正不可复制的核心壁垒,陷入了争夺相似点位、采用相近营销策略、同质化新品的“同质化”大战。消费疲软和消费力降级也使得提高客单价变得困难。

🌪️茶饮品牌陷入了口味潮流和IP联名的怪圈,过度依赖营销和投流,蚕食了核心基本盘用户的信心和消费欲望。蜜雪冰城的上市可能会加速这一问题的暴露,尤其是对于依赖“代工生态”+“加盟商生态”+“网红营销”的品牌。

一路狂奔,雪王打破了茶饮港股上市首日的破发魔咒。

在3月3日开盘时刻,蜜雪冰城便以29.38%的幅度高开,很快其总市值超过了1000亿港元,在当天盘中,蜜雪冰城最高涨幅超过41%,总市值超过了1069亿港元。截至3月3日收盘,蜜雪冰城股价为290港元/股,较招股价格上涨幅度超过43.2%,总市值1093亿港元。

在上市前一周,蜜雪冰城已经获得超额认购,超额幅度达到5266倍,因此产生的冻资规模达到1.82万亿港元,打破了港股IPO纪录。一位打中蜜雪冰城新股的消费投资机构投资人告诉虎嗅,他拿出了100万元用于打新蜜雪冰城,中了1手;而另一位消费行业头部公司高管虽然投入了近千万元打新,却未中。

“新股竞争激烈,是疫情后消费类项目在IPO时少有的景象。”上述投资人表示。

另有研究港股的资深人士向虎嗅分析表示,随着蜜雪冰城上市,港股中蜜雪冰城和泡泡玛特,是目前两个市值过千亿港元的消费类项目,这两个公司也将成为后续新消费冲击港股的风向标。上述资深人士分析认为,泡泡玛特上市首日便接近千亿市值,此后在2021年2月达到高点市值超过1500亿港元,但在上市后第13个月后泡泡玛特首次跌破千亿市值,并一度较历史峰值市值蒸发近千亿港元。“蜜雪冰城能否在接下来两年内守住千亿市值,有待观察。”

但蜜雪冰城引发的股市热情,对于奈雪、茶百道、古茗并没有提振作用,对于即将冲击上市的沪上阿姨、霸王茶姬的参考意义也有限。“蜜雪冰城是另外一种茶饮逻辑,和这些项目底层逻辑都不相同。”上述投资圈人士表示。

在3月3日当天,三个此前在港股上市的茶饮项目,都出现了跌幅,截至当天午间收盘,奈雪跌幅为6.67%、茶百道跌幅为5.53%、古茗跌幅最小为2.26%。

摆在蜜雪冰城和茶饮圈面前的现实是:对雪王而言,上市这道关终于迈过;但对于茶饮圈而言,行业共性的危机,尚未彻底解除。

过了上市这道关,仍需面对的新挑战

在雪王新股被疯抢的上周,一位参与过多个茶饮圈投资项目的知名投资人告诉虎嗅,“雪王IPO的热度,对其他品牌而言不一定是纯粹利好,因为它代表另一种模式。”在该投资人视角中,蜜雪冰城的核心本体是第一方工厂+第一方仓储物流,在这个基础上的第二层本体才是超过4.5万个终端加盟店。

据虎嗅掌握的信息显示,蜜雪冰城核心原材料100%自产,饮品食材的总自给率超过97%。在国内的茶饮品牌中,蜜雪冰城的自给率是最高的。值得注意的是,蜜雪冰城的工厂体系,是基于第一方自建工厂,员工也为蜜雪冰城的全职员工。虎嗅获悉,其大部分工厂员工隶属于蜜雪冰城旗下的大咖国际食品有限公司。在工厂端之外,蜜雪冰城还拥有遍布全国的第一方仓储网络以及第一方物流,其中包括了自己购买的冷链物流车。

正是凭借自己的第一方工厂和第一方仓储物流,蜜雪冰城可以向“生产”要利润。而其遍布全球的超过4.5万个终端门店,每天带来的庞大订单,进一步让供给侧的成本摊薄。

本质上,这就是蜜雪冰城的秘密:一个以生产为内核的茶饮公司。这和奈雪、喜茶、茶百道乃至于霸王茶姬的逻辑有根本性不同。

其余大部分茶饮玩家,普遍基于合作工厂、合作原料产地,除了古茗等公司有一部分第一方供应链和第一方冷链物流外,大部分品牌实际上是依靠“合作模式”完成原材料供货的,少有像蜜雪冰城一样可以实现97%以上自给率的。

这带来的一个深层次差异是利润率不同。在2023年茶饮圈兴起价格战时,有一些品牌也曾把价格下探到10元以下,甚至争夺5元区域价格带,但这些品牌无法在这个价格带找到利润,最终无法持久战只能退出。而蜜雪冰城凭借“自给生产的能力”可以在更低的价格带找到利润。

不过这一模式,带给蜜雪冰城的也是双重影响:在挑战的一面是,它本质上“薄利多销”,过去三年,其净利润率分别为14.7%()、15.8%()、18.7%(),它整体的净利润情况很稳健,但也难有爆炸式增长。或者换个说法,拥有4.5万个门店的蜜雪冰城,过去几年的年净利润大体上维系在30亿元~40亿元之间,如果没有特别“质变”的生产要素革新,这一情况预计并不会有激增式突变。

在这个情况下,蜜雪冰城如果想赚更多的钱,无非有两条路:通过更多的门店去做增量;或通过更多的业务去做增量。前者的方向是,随着二、三线城市适宜点位日渐稀缺,蜜雪冰城需要去更下沉的地方或者海外找生意;后者的关键,则是包括咖啡在内的新业务。但这两条路都存在挑战。在门店扩张上,无论是更下沉世界还是海外,蜜雪冰城都会面临新的竞争以及需要对新市场“加深理解”。而在咖啡等新业务上,蜜雪冰城旗下的“幸运咖”已经和库迪、瑞幸“贴身肉搏”。

所以,后续对蜜雪冰城的观察,一方面要看其在下沉和海外的增长性,另一方面要看其与新业务对手的博弈状况。如果没有爆发式的增长,那么蜜雪冰城可能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会以“稳”为主,少有激增。

作为对比的参照物之一可以是泡泡玛特。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度市值蒸发千亿后,泡泡玛特之所以可以重新拉高股价回归千亿,其本质原因是海外业务带来了接近一半的收入,且海外业务的增速大幅度超过人们原本的预期。

回归蜜雪冰城视角,它后续需要不断回答的核心考题其实可以总结为:新的爆炸式增长点在哪?以及什么时候大爆发?

茶饮圈警报并未解除

如果说蜜雪冰城是“考上岸”,那么其他茶饮品牌,面临的现状则是“警报声依然环绕”。

3月3日港股最值得玩味的细节就是在蜜雪冰城股价高歌猛进的时刻,其他三家港股上市茶饮公司都呈现出跌状。这本质上,是资本世界以及用户,对于另一种茶饮模式“用脚投票”。而这种模式的本质困境是:没有真正不可复制的核心壁垒。

从2022年开始,茶饮圈的生存逻辑已经“异变”为简单粗暴的:争夺相似点位+采用相近的营销投流策略+同质化新品的三合一“同质化”大战。

对消费者而言,围绕“一杯/天现制饮品”的“肚容量”空间是存在的,但随着市场上大量同质化产品高密度、高频率出现,这个市场的竞争是彻底红海。

蜜雪冰城的生存哲学,是它找到了大海中另一个生态位——基于供应链去在低客单价实现利润。而其他品牌,遇到的关键问题是,当无法在更低客单价实现利润时,只能有两条出路:其一,做高客单价;其二在同一个客单价的红海里,搏出身位。

但2022年以来,整个大餐饮赛道的消费疲软和消费力降级,让第一条路几乎成为死胡同。一个明显的对标案例就是星巴克,其过去几年客单价、单店销售额的同比下降,本质上是整体消费力疲软的体现。

在后者,所有品牌的竞争,已经陷入了名为“同质化”的“怪病”之中。几乎每个月,茶饮圈都困在了某一类口味“潮流”或某一类IP联名“潮流”之中,随之而来的是比拼谁在这个潮流中更有话题度、更有营销能力。这最终蚕食的,是核心基本盘用户的信心以及消费欲望。

而2025年,这一情况大概率不会有明显缓解:因为过去三年这些品牌已经在产品、研发、用户体验这些原本核心要素之外的部分,投入了太多的沉没成本。它们只能在“习性”漩涡里继续走下去——去赌或者跟随,未来一个月或者几个月的口味趋势;或者尽快找一个能出圈的IP联名,然后迅速在抖音、小红书上海量投流,从而拉动已经日趋走低的复购率。

蜜雪冰城上市,可能会加速这个“脓包”被戳破的速度,尤其是对于那些依托于“代工生态”+“加盟商生态”+“网红营销”三大核心基石的网红茶饮品牌而言。

文章标题:雪王登上千亿市值,茶饮圈仍然一片红海

文章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079787.html

阅读原文:雪王登上千亿市值,茶饮圈仍然一片红海_虎嗅网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蜜雪冰城 茶饮行业 供应链 市场竞争 同质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