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见闻 02月28日
付鹏:从近期美股回调看AI产业链扩展到应用端意味着什么【付鹏说20】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付鹏在本期节目中分享了对AI产业链的深度解读。他将AI产业链比作工业时代的“高炉炼钢”,上游是电力和算力硬件,中游是数据预处理和算法模型,下游则是各种应用场景。他认为,掌握上游算力资源和通用大数据的人将是AI产业链的最终赢家。同时,由于AI技术迭代速度极快,产业链各环节的窗口期被压缩,下游应用端面临同质化竞争,难以获取持续优势。因此,对AI产业链的估值需要更加谨慎,关注上游垄断和技术变革带来的风险。

💡**产业链分层**:AI产业链可分为上游(电力、算力硬件)、中游(数据预处理、算法模型)和下游(应用场景),类似于工业时代的“高炉炼钢”。

🔥**上游为王**:掌握上游算力资源(GPU、服务器、云服务)和通用大数据的人将是AI产业链的最终赢家,因为“有高炉者得天下”。

⏱️**周期压缩**:AI技术迭代速度极快,导致产业链各环节的窗口期被压缩,下游应用端面临同质化竞争,难以获取持续优势。

💰**估值挑战**:对AI产业链的估值需要更加谨慎,关注上游垄断、技术变革和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避免盲目追捧下游应用。

🔄**互联网逻辑**:AI产业的发展逻辑与近十年互联网产业链的发展逻辑相似,即快速压缩传统产业周期,最终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

“ 交易桌前看天下,付鹏说来评财经 ”
《付鹏说·第五季》重磅来袭!立即订阅

本期内容

>>本文仅限作者观点,点击上方视频收看!

交易桌前看天下,付鹏说来评财经。

本期课程我想跟大家分享长白山论坛里聊到的一个核心话题。最近市场也在快速做出反应,包括美股在内的全球市场基本上都在应变。

在长白山跟大家交流时,我提到一个可供思考的点。首先,我要说明的是,我不是科技人员,也不是程序员。我只是大概听了关于 AI 产业链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我对产业链的理解。有些事情是相通的。一旦你对产业链有深刻的理解,其实就能看到万事万物的本质。

虽然任何新鲜事物都会创造出一堆所谓的“创新词”,让很多人感到新鲜、兴奋,甚至热血沸腾,但本质上这些都离不开产业链的逻辑。之前我也写过两篇日记跟大家分享,但我发现文字版虽然看起来规整,语音表达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AI产业链

我根据自己的理解,简单做了一个产业链图表。

我们可以把产业链切分为上中下游。

上游主要是电力以及人工智能所需的硬件,比如算力硬件GPU,如果加上服务器会更准确。服务器也包括云服务等,但本质上它属于上游的算力硬件。至于英伟达的 GPU 为什么具备这样的能力,这里涉及技术细节,我们就不展开了。

中游则是加工工艺,我们都生活在工业时代的产业体系,用工业体系的话来简单描述一下产业链。工业体系里有基础性硬件,比如炼油或炼钢的基础性硬件是反应炉或高炉。AI 产业链上游的基建投资,就像工业生产一样,需要建工厂,工厂有土地、厂房,重点是设备,包括催化设备、冶炼设备等等——我们可以把它们统称为“大基建高炉”。高炉的好坏,本质上决定了算力硬件、GPU 和服务器的质量,而硬件可以看作是高炉反应塔的每一层。

我们需要往高炉里投料,这里所说的“投料”实际上就是大数据的投入。这个“料”就是大数据,让高炉预热,也就是先把它热起来。之后,高炉会根据不同的处理方式产生不同的结果,比如铁水、汽油、柴油、沥青等——这和工业生产其实是一样的。

在投喂大数据时,有一个过程叫预训练。从广义上讲,就是将数据投入高炉的每一层,观察反馈。之后还有一个修正过程,也就是调整比例,这会改变最终的结果。比如某种成分多一点,就会用于不同的用途——这一部分可以看作是广义的大数据投喂产生的“铁水”。

经过进一步修正后,会得到专用的成品或半成品。这些在上游产生的“铁水”并不是最终产品,而是半成品。对于下游来说,它们是原材料。这个过程比较抽象,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是数据处理后产生的“能力”,比如运算能力或推理能力。这种能力虽然不是物化的,但可以作为叠加其他应用端的“原料”。

进入应用端就相当于进入了下游。就像把铁水拿出去可以制成钢材、板材一样,数据经过进一步加工后可以用于更多场景。越往下游,应用场景就越细分。有些专用的半成品会用于特定行业和应用端。

在今年讨论 Deepseek 的时候,尤其是在涉及模型和算法时,其实这和我1月春节后写日记时提到的比特币BTC问题是一样的。不过我还是要强调:我们目前还不明确,所以需要冷静地观察它到底激活了什么,又带来了什么。

在整个产业链中,如果把模型和算法放到工业体系中其实并不难理解。它们相当于生产工艺,也就是加工工艺。我常举一个例子:以前冶金院的院士们手上掌握着一些配方,通过调整高炉的温度、投入数据的比例、冶炼的工艺,可能会得到相同的结果,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在投入原料到高炉的过程中,所有的反应模式就是大家一直在寻求的模型和算法。所谓“通用模型”,指的就是通用的链条。而再往下的细分领域,由于投喂的数据不同,算法和模型也会不同,最终产出的可能是专用的——这和产业链的逻辑体系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比如,以前的冶炼工艺或配方可以实现降本增效。这时,配方是保密的还是公开的就很重要了。公开就是大家常说的“开源”,你会发现:人工智能的生产工艺这端一定是开源的,不像以前的产业链还有对应的保密期。因为有保密期,算法和模型就可以获得估值。

怎么理解呢?以OpenAI为例,它目前仍然是收费的,原因就在于它不想完全公开模型和算法,而是想通过保密来获取利润。只要能够获取利润,本质上就有了估值的条件。

万事万物是相通的,这与投资的逻辑是一样的。假设我是高炉的投资方,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购买硬件设备、采购原材料,准备通过高炉生产来赚取利润。这时老教授找到了,声称他的配方能够帮助我的高炉实现降本增效。

在这种情况下,我会算一笔账:比如我的高炉能挣多少钱?如果他的配方在三年内无人能抄袭或破解,那么每年能帮我降本增效多少?如果这个配方真的能让我多挣5个亿,那么分给老教授2个亿也完全值得。

所以,我给他的估值本质上还是来自于他能带给我的利润,包括在降本增效中和最终结果上带来的利润。这可能不是降本,而是对GPU的依赖度下降。以前我可能需要两个高炉才能产出这么多,但效率提高后,现在一个高炉就能产出这么多“铁水”,数据投喂的成本也降低了,最终成本也就进一步下降了,这就是我们给模型和算法估值的逻辑链条。

我注意到很多专业投资人其实已经仔细思考过这个链条。其实不难发现,生产工艺的迭代周期在工业时代是有周期性的。比如,你能凭借某项工艺赚钱三年,但三年后大家都掌握了这套工艺,那么这项工艺也就不再值钱了,估值也就没了。对于模型和算法来说,如果三年后大家都达到了同样的成本和效率,你的优势也就消失了,开源与否也就没有意义了。

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周期性。比如医药行业,如果没有强大的专利法保护,生产一款新药的垄断时间会更短。但模型和算法的迭代周期实在太快了。Deepseek是一个现象,它直接挑战了降本增效的环节,同时也激活了模型和算法的高效进化,把中间的周期压缩了。

如何给AI产业链估值

那么,我们怎么给Deepseek估值呢?是基于它在未来的一到两年内保持领先、商用且有价值,还是基于一到两个月,甚至一到两周的短期表现?

虽然现在大家都在用Deepseek,但如果它变成收费模式呢?下游、中游的厂商,甚至其他人会不会去开发更好的替代品?这些情况都会使估值发生变化。开源模式也存在竞争,效率不断提高,螺旋式循环和进化。只有不断投入,才能保持领先。

那么,应用端会不会为此买单呢?可能暂时会,但周期太短了。同时,全球竞争激烈,中国这边刚推出Deepseek,那边GPT、埃隆·马斯克的Grok 3也在进化。因此,我认为绝对领先并不存在,因为人工智能的进化周期比工业中获取垄断领先性的周期短得多。如果估值,我可能最多给半年到一年。

人工智能的特点不是一条斜线,而是一条曲线。在单位时间t内,其斜率在后半段会呈几何倍数扩张,这意味着时间被几何倍数压缩。比如,前期硬件开发可能需要10年,中间环节可能需要3年,但算法进化、推理能力形成,甚至末端应用的叠加,可能只需要一天。在短短一个月内,大家会发现几乎所有下游场景都可以叠加降本增效的功能,中游的成品也可以快速向下游扩散。

从产业链角度看,这是好事吗?当然是好事。从另一个维度来看,价值T函数衰减的速度太快了,这正是整个产业链的模式。当然,在下游的应用端,这个问题会变得更加明显,因为从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来看,下游的准入门槛是最低的,就像做衣服一样。

举个例子,当你获取了AI+,意味着你获得了竞争优势。但如果大家都同时获取了AI+,相当于大家都失去了这个竞争优势。当大家大家都接入了AI工具,竞争优势也就消失了。

对于产业链下游末端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你的优势在哪里?如果你无法获取优势,也就无法获取利润。最终你会发现,这一定是个赢家通吃的逻辑。就像埃隆·马斯克一样,我不断进化算法,但如果我没有竞争对手出现,我肯定不会把最新的算法开源给你用。如果有竞争,那么在开源和竞争之间就很难获得利润。到了末端,大家只是为了获取流量,利用竞争优势去获取一定的领先性。

随着中间环节的时间窗口被压缩,下游的时间窗口也被压缩了。最终你会发现,最难的其实是上游。掌控上游的人,例如GPU、服务器或云服务算力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因为如果没有上游的支持,下游的工艺和应用再好也没用。光有模型和算法,但没有算力支持,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所谓的“互联网+”逻辑,如果单纯依赖下游或中游都是不行的。即便对于大厂来说,它们的中下游可能很强,但核心一定在上游的能力上。

那么,还有谁能在产业链上获得额外收益呢?答案是掌握通用大数据的人。当然,训练数据的成本很高,如果没有算力支持,光有数据也没用。但如果未来数据可以交易,那么你也可以把数据卖给有算力的人。

还有一些专业领域需要精准调整的数据和人才,他们可以服务于这条产业链。但最终的利润将全部归属于上游,也就是算力成本的部分。服务器、电力和GPU等构成了“高炉”,如果没有“高炉”,就很难获得利润。

这和我们的产业链类似。传统工业产业链发展到最后,你会发现下游不挣钱,中游白打工,而上游只要不扩产,利润就会逐渐向上游集中,最终上游会变成一个“现金奶牛”的定价模式。虽然大家都用上了这些技术,但利润的归结和周期性就是这样滚动的。

在传统产业链中,周期较长,每一环都能在一定时间内获得优势,进而获得利润。但人工智能本身不断进化,效率极高。我对于这种高效率感到担心,它可能会快速压缩原有的产业周期逻辑。

对我们来说,对模型和算法进行估值成了一个棘手的挑战。前几年,我们对产业链上游进行估值。经过证明和证伪,我们发现上游基本形成了寡头垄断,因此市场会逐渐往下走,对中游和下游进行估值。

但大家很快发现:这种估值的确定性和持续性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中下游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不稳定;另一方面,产业链特征的快速变化进一步加剧了估值的不稳定性。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估值可能难以维持一两年的稳定期,产业链的重心便会迅速向下游和应用端转移。当产业链转向下游和应用端后,市场可能会意识到方向的偏差,随之大幅杀估值,出清泡沫。随后,行业将进入整合阶段,通过收并购形成综合性的平台。

在这个过程中,“有高炉者得天下”成为核心逻辑——掌控上游算力资源的企业将占据主导地位。收并购完成后,下游产品甚至可能不再追求盈利,而是作为平台的一部分存在。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我们似乎仍未摆脱互联网思维的逻辑。准确地说,这并非早期互联网的思维,而是近十年互联网产业链发展的逻辑。从传统工业到互联网,再到如今的AI产业,其底层逻辑是相通的:互联网已经大幅压缩了传统工业的发展周期,而AI技术的出现将进一步加速这一进程。这正是我们在长白山论坛上深入探讨的话题,也是我在微观层面所担忧的核心问题。

希望本期内容对大家有启发,我们下期再见。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产业链 算力 大数据 估值 产业周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