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什么是“超脱”
硅谷顶级投资人纳瓦尔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曾说过一段话,大意如此:人们常常受困于无尽的欲望。但如果意识到生命只有一次,“重生”会使得人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放下其余,而完全地投入到 “One thing” 中。
这很自然地引出了一个具有哲学高度的话题 “Detachment-超脱”。在众多解释中,我们找到了一个未必权威,但却通俗易懂的定义:
Detachment, also expressed as non-attachment, is a state in which a person overcomes their attachment to desire for things, people or concepts of the world and thus attains a heightened perspective.
有欲不执和高维视角,共同构成 Detachment 互为因果的两个层面。因为不执,所以能够抽离于欲望,俯观本质;而从近乎自变的高维视角审视万物,才能更好地放下。
02、“超脱”的现实意义
什么是企业的“有欲不执和高维视角”
醉心扩张、迷信增长、贪恋成功 ……,这些年我们看过太多被“欲望”吞噬的企业。而真正能够在快速变化、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中,穿越周期,生存发展的企业,都至少具有两个特征:
扎根自己的“生态位”:我是灌木,我就做好灌木;我是乔木,我就做好乔木;我要是一棵草,就按照草的方式生长。这是《变量》作者何帆教授对在新的商业文明中,企业生存策略的形象描述。企业如何做到“有欲不执”?那就是扎根自己的“生态位”,而不是陷入跟风、扎堆、过剩、内卷的恶性循环。
坚守“长期主义”:2017年左右,William MacAskill 和 Toby Ord 提出了 “Long-termism长期主义”的概念。它从人类发展的进程,探讨了“行为价值”在更长历史周期的影响。
When judging the value of our actions, we should not consider their immediate effects, but rather their effects a hundred or evena thousand years from now.
当“长期主义”结合商业经营后,越来越多的企业认知到它能够带来的真正价值。这不仅仅体现在财务指标和股东回报方面,正如麦肯锡在美国进行的一项关于“长期主义”调研结果所显示的那样;尤其重要的是它赋予了企业能够在一个被拉长的时间维度,例如数年、十几年、或者几十年,从更高维的视角来理解当前所采取行动的底层价值。这被认为是企业一种“内生性增长”的能力。
什么是个体的“有欲不执和高维视角”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最初的五阶段模型,历经完善,直至形成八阶段模型,包括:
- PhysiologicalSafetyLove and BelongingEsteemCognitiveAestheticSelf-ActualizationTranscendence
如果“比较”有层次的话,那么它有三个级别:
第一级、与他人比较:获得食物、远离恐惧、情感融入、被他人重视,这些Physiological、Safety、Love and Belonging、Esteem等等相关需求被归属为 “Deficiency Needs”,这意味着我们无法“自我补给”,需要从外部环境中“获取”,从而消除“缺失感”。当这种“需求满足”建立在“对他人依赖”的基础之上,“比较”便难免产生。例如,相比周围的人,我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我更具有安全感;我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我受到更多的尊重和需要。而 “Needs” 和 “Desire” 只在毫厘之间,决定因素恰恰是低阶段需求的“比较”。
第二级、与自我比较:从Cognitive、到 Aesthetic、再到 Self-Actualization,无一不体现了更高阶段的需求 “Growth Needs”。在“自我比较”中,我们有足够的内生动力,展现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对“美好”的向往、对自我实现的追求。
第三级、放下比较:Transcendence,A person is motivated by values which transcend beyond the personal self. 它似乎与罗伯特.凯根所描述的 Self Transforming Mind 有着相似的“微妙”,体现了个体的一种“超然存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低阶段需求的“比较”催生“欲望”;只有在“自我比较”中获得成长,才能实现“有欲不执”;而追求 “Transcendence” 则能让我们从更高维的视角,理解需求和欲望、满足和成长、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03、积思,让我们从顿释到超脱
I didn’t see it then, but it turned out that getting fired from Apple was the best thing that could have ever happened to me. The heaviness of being successful was replaced by the lightness of being a beginner again, less sure about everything. It freed me to enter one of the most creative periods of my life.
在被“赶出”苹果公司后,乔布斯反而放下了对“成功”的执着,从“初学者”的状态重新思考并再次出发,由此进入了生命中最具创造力的重要时期。
“Detachment”,与其说是一种状态,不如把它理解为获得“领悟”的思考过程。而在佛教中,所谓的“突然明白”,都是“思考”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的结果,从来没有“顿思顿释”。
“积思”是一个持续思考的过程
佛陀成道,菩提树下,据说历经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深度入定。现实中,“积思”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停歇地思考。如果它是一个过程,那么通常开启于良好的“输入”。
但数字化、碎片化的“输入”,无形中频频打断我们的持续思考。为此,读库创始人张立宪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纸质阅读。“想要成为少数的精英群体,掌握产出权,必不可少的就是纸质阅读”。尽管“纸质阅读”未必是所谓“精英群体”的特定标签,但它确实是强大的思维锻造工具。除此以外,我们还有如下选项,来提升持续思考的能力:
- 尽可能多的接触善于思考的人把“思考”当作需要定期完成的优先事项化“思考”为行动的精神动力持续重复良好的“思考”过程
“积思”是一个深度思考的过程
如果仅仅只有“持续思考”,某种意义上只能称为“低水平的勤奋”,最终决定量变到质变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深度思考”。
丹尼尔·卡尼曼在其著作《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描述了大脑中的两个思考系统:
- 系统1掌管基于直觉的快思考,系统2负责基于分析的慢思考;系统1描绘的世界是粗线条的,系统2解释的世界是充实和丰满的;
通常情况下,系统1自动运行,系统2默认系统1的建议;
但系统1可能会导致偏见和判断错误
然而,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懒惰的深度思考者”,因为激活系统2会产生大量的“自我消耗”。这就合理的解释了,为什么如今的我们,推崇和欣赏“深度思考”,却又无法摆脱“快思考”的影响,因为大量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焦虑”,在“诱导”我们缩短思考过程,采取更冲动的反应,运用系统1来做出决定。如何使自己“慢下来”,让系统2帮助我们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呢?或许可以尝试如下的若干做法:
- 可以保持思考,但不要连续做出决定,懂得“留白”;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因为它会直接影响系统1的运行;保持刻意的心理练习,它会使系统2更具活力
超脱,并不是消极,也不是放弃,它启示我们放下对结果的执着,把更多注意力聚焦于我们可以控制什么和不能控制什么,以及“后退一步”,从更高维的视角思考每一个重要决定的长期影响。超脱,是一个“积思”的过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有话硕”(ID:youhuashuo-podcast),作者:陶宜申,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