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2月25日
有些公司死于员工吃里扒外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揭露了金融投资领域中投资经理吃里扒外这一普遍现象。作者结合自身11年的尽职调查经验,指出投资经理与机构并非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导致其可能为了个人利益损害机构和LP的利益。文章剖析了投资经理在项目选择、投后管理等环节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以及机构风控措施的局限性。同时,揭示了垃圾项目得以善终的内幕,暗示行业内普遍存在的利益输送和合谋行为。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高额诱惑是导致投资经理突破底线的主要原因,并呼吁行业反思。

💰**投资经理与机构利益并非完全一致**: 投资经理为机构创造收益,个人所得有限,难以抵挡高额利益诱惑,可能做出损害机构利益的行为。

💼**项目选择与投后管理的道德风险**: 投资经理可能因个人利益,力推有瑕疵但能带来个人收益的项目;在投后管理中,也可能为了个人利益,推动与老项目的切割。

🔒**风控措施的局限性**: 机构采取的跟投、购买自家产品等风控措施,难以抵挡外部更大的利益诱惑,无法有效约束投资经理的行为。

🤫**垃圾项目善终的内幕**: 许多以虚假数据骗取投资的垃圾项目,最终得以善终,是因为投资经理可能参与其中,通过销毁证据、拖延时间等方式,帮助企业逃避法律责任。

我其实一直计划写投资经理吃里扒外这个话题,看过我内容的都知道,我从始至终的观点都是——金融投资领域除了骗没别的,你能想象到的环节全是骗局,全都可以是假的。

这里面一个重灾区就是投资经理包括个别合伙人gp,吃里扒外。

但是我一直没有写这个话题,是因为我觉得多少有点过于尖锐了,得罪人。

像我们这样专门做尽职调查的团队其实是依附于投资机构的,要靠人家给活,我们才有收入,人家是我们的上帝,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怎么能批评我的上帝呢?

但是后来我想了想,这帮吃里扒外的狗东西把我的上帝都害死了,我都快没有上帝啦!

从我入职第一家私募基金,到后来我独立出来专门做尽调,到今天,整整11年。

我见证了多少机构的消亡,我都数不过来了。我的衣食父母换了一波又一波,现在的衣食父母们忙着给政府招商、落地总部盖大楼呢,一堆垃圾项目的总部大迁徙,哈哈。

关注投资领域的你们可能也看到:前段时间有个业内大咖出来指责自己基金的合伙人,在已投项目的创始团队另立炉灶的问题上,存在并隐瞒重大利益关系。

他没有直接表达出来,但是我可以替他直接表达出来,这就是典型的吃里扒外。

机构投资一个企业,必然不希望看到创始团队在羽翼丰满以后,另起炉灶单干。

但是创始团队,在羽翼丰满以后,是一定会想要摆脱投资人的束缚,自己单干,少给投资人分点钱。

或者创始团队,在某一个阶段发现了一个更有把握的项目,或者是另一个商业想法,他不想跟投资人分享这个新项目的未来收益,这个项目可能源于原被投资项目的孵化,也有可能是别的。

这些都无可厚非,这种对立我能理解,不必给任何一方上道德枷锁。

但是作为投资机构,如果创始团队有这样的想法,那一定是对老项目有重大伤害的,可能造成关键人才的流失,资源的流失,包括资金的流失,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等等。

所以投资机构,在投资的时候往往会要求创始团队签严格的竞业协议,包括约定不可以担任全资子公司以外主体的董监高及股东等等,说白了就是不可以再有全资子公司以外的公司了。

但是,有用么?没用,防君子不防小人,人家有一万种方法规避这些束缚,人家让家人持股,或者让别人代持等等,你根本管不住的。

不过这种事也少有闹得很僵的,如果闹得很僵,这个创始团队也不会有太好的结果,因为他口碑就烂了,不利于他日后的融资,翅膀硬了就另起炉灶的白眼狼,谁还敢投啊?

所以往往出现这种情况,都是双方谈判,达成和解,给一部分利益补偿,尽量实现双赢。

如果老项目业绩ok,大部分投资人是愿意拿补偿放手的,但是如果老项目业绩不OK呢?

这时候知道对赌协议、无限连带责任、担保、资产抵押的重要性了吧?这都是谈判的筹码啊!

很多外行人都不明白,为什么会有投资经理很多重大抉择时刻吃里扒外。

特别简单,因为投资经理跟他所在的机构,不是利益共同体啊!

他给机构挣钱、省钱、避免损失,钱都到不了他个人兜里,他个人没什么收益。

这都是他分内之事、是他的岗位职责啊。他能评个优秀,拿个奖金就不容易了。

但是如果他换一种方式呢?钱可以到他个人兜里啊,那真金白银是他自己的,比他打工三年挣得都多。

我前面举的那个业内大咖的例子,机构是顶级机构、项目是明星项目,人也是有头有脸。不是一样骗来骗去,吃里扒外么?

所以还老有人觉得我悲观,说我是因为没做过什么高级业务,所以接触的都是骗子。我但凡要是没有十足的把握我都不会把话说的那么满。

人啊是这样,他能抵挡住诱惑,只有一个原因就是诱惑还不够大,他觉得这个诱惑与风险划不来。

你就现在立刻问问你自己,如果有两个行业大热的项目,A有明显的瑕疵,但是融资后能给你个人2%费用,B项目优质,融资成功后,你可能最多拿个绩效奖金,什么投成奖。

这种情况,你力推哪个项目?

10万打动不了你,50万呢?100万呢?200万呢?20%原始股+年薪150万的职位呢?

当这个诱惑打动了你的时候,你就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出来了。

人就是这样,永远能给自己找到理直气壮的理由去突破自己所谓的底线。

到时候你会说,b确实有瑕疵,但是没准a也有只是还没发现呢?b有瑕疵我们好好整改不就好了么?市场上那么多项目哪个没有瑕疵?投资不就是这样吗?投资有风险啊,而且b的估值低啊,条件也好谈啊等等等等一大堆理由。

而且投完了b,过两年我没准就离职啦,后续项目不好,是因为投后管理没做好啊,跟我有毛线关系?

很多机构为了规避这个投资经理瞎几把投的问题,搞了很多风控措施,比如让投资经理个人跟投,让管理人自己买自己的产品等等。

有用么?没用。

因为他在外面拿的比你让他跟投的多得多,跟投那十万二十万的,不值一提。

诸如此类的事,并不只出现于投这个环节,投完了以后也有。

比如如果有人给他个人更多的钱,让他联合发起回购为难企业呢?

比如给他另起炉灶那个项目的原始股加高薪职位,让他推进与老项目的切割呢?

你以为投资以后,成为了企业的股东,他们就是利益共同体了?机构跟企业或许是,但是跟个人永远不是。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看似匪夷所思的事情,你记住,机构挣钱,不等于他们个人挣钱。

你们难道就不好奇,这十多年,这么多垃圾项目被投资,都是怎么善终的?

以虚假的数据骗取投资,然后挪用款项职务侵占,这可都是犯罪啊。但是你们看看被骗的投资机构诉诸公安机关,走法律程序的有几个?

不想想为什么?

为了钱,可以做很多事情,就比如帮这些垃圾企业善终,销毁一些关键性证据,或者拖延时间,到时候就算lp想走法律程序,已是困难重重。

很多时候,这笔钱不是投资经理一个人拿,是大家一起拿啊。

我说一句不好听的话,这么多年了,咱们拍着良心说,真正给lp好好挣钱的,甘愿踏踏实实挣管理费的gp多么?

我不敢说没有,但是真不多。

很多问题从利益这个角度去看,就会简单清晰很多。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投资经理 利益输送 道德风险 金融投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