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2月25日
[国 际] 深海七千米有群“基建狂魔”?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芬兰地质调查局科学家对太平洋底日本海沟超深渊生态系统进行研究,通过沉积物岩芯揭示其建设史,颠覆了对深海生态的固有认知

🦾科学家从海沟底部捞出沉积物岩芯,其中封存着超深渊生态系统的‘建设日志’

🐙海参是最早的‘开荒队’,用管足开凿地下隧道网络

🐛沙蚕可能是‘管道工’,用黏液黏合沉积物成巢穴

🦠微生物在氧气耗尽时将有机物转化为能量源泉

科学家进行沉积物分析。 图片来源:英国《自然·通讯》杂志

【科普园地】

◎本报记者 张梦然

    在阳光永远无法触及的太平洋底,日本海沟7500米深的黑暗世界里,一群“深海工程师”正用数百万年时间,在海底建造着令人惊叹的生态系统。最近,芬兰地质调查局的科学家就像深海考古学家,通过一管管来自地球深处的“时光胶囊”,揭开了这场水下城市建设史。

    让我们戴上潜水头盔,跟随科研船的探照灯,潜入这片被称作“超深渊”的世界。推算这里水压可能超过700个大气压,温度接近冰点。但就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中,生活着一群身怀绝技的“深海基建狂魔”。

    科学家尤西·霍维科斯基带领的团队从海沟底部打捞出20根珍贵的沉积物岩芯。这些圆柱形的“时光胶囊”里,封存着地球一个神秘禁区——超深渊生态系统的“建设日志”。借助X光机的三维成像技术,以及地质化学分析,他们如同解读古代楔形文字般,破译了沉积物层中隐藏的生物密码。

    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深海居民”堪称顶级建筑大师:体长仅十厘米的海参是最早的“开荒队”,它们用管足当铲子,在软泥中开凿出星罗棋布的地下隧道网络;随后登场的沙蚕可能化身“管道工”,用分泌的黏液把松散的沉积物黏合成坚固的巢穴;当氧气逐渐耗尽,擅长分解厌氧物质的微生物便接管工程,将有机物转化为维持生命的能量源泉。

    这场持续的“基建”,在岩芯样本中留下了清晰的“施工痕迹”。譬如最底层的沉积物层记录了初代建设者的奋斗史——那些被海参翻动的泥沙,至今仍保持着独特的形状结构。随着时间推移,生物扰动的痕迹越来越复杂,就像城市从原始村落发展为现代化都市那样。

    这项研究颠覆了人们对深海生态的固有认知。原来看似死寂的深渊,实则是充满生命力的“动态工地”。当有机物质随重力流从海沟边缘飘来,深海生物们就会启动它们的新陈代谢加速器,整个生态系统就像精密运转的工业流水线。

    这些生物留下的“建筑遗迹”本身就是活的档案馆。它们改写了教科书中的深海生态图谱。科学家相信,解码这些深海工程师的建筑智慧,或许能为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提供启示。毕竟,在7000米深的黑暗海底,生命用最简单的工具改造出了复杂的生态环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深海生态系统 沉积物岩芯 海参 沙蚕 微生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