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02月22日
情人节正被年轻人 “抛弃”,2亿单身人口的消费变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今年情人节市场格外冷清,鲜花“失宠”,商场“低调”,这背后是中国年轻人对消费主义的重新审视。受经济压力和消费观念转变影响,高价鲜花不再是浪漫的必需品,消费者更注重礼物的实用性和纪念价值。单身群体的扩大和“反浪漫”思潮也让情人节营销面临挑战。年轻人倾向于将节日预算花在自己身上或与朋友聚会,而非传统的浪漫消费。种种现象表明,消费者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内心的满足,而非外界定义的浪漫形式。未来的情人节或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面貌。

📉**鲜花市场遇冷:** 曾经代表浪漫的鲜花在今年情人节“失宠”,花店老板面临鲜花滞销的困境,部分原因是春节期间的低温和雨雪天气导致花价上涨,以及消费者对高价鲜花的接受度下降。

🎁**消费观念转变:** 年轻人更加注重礼物的实用性和纪念价值,而非一味追求高价和浪漫。玩偶、水果蔬菜以及新中式花束等创意礼品近年来大受欢迎,黄金花束、积木花等创新替代品也逐渐取代传统鲜花。

💔**单身经济崛起:** 中国单身人口已超过2亿,单身经济的崛起正在重塑消费市场格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高举反浪漫、反消费陷阱的旗帜,选择错峰过节或将节日预算花在自己身上,而非为爱情慷慨解囊。

🗑️**解构浪漫经济:** “情人节蹲守垃圾桶捡花”的活动兴起,一些年轻人选择在情人节当天摆摊卖花,将花钱转变为赚钱,这些行为都成为年轻人对消费主义主导的浪漫经济的一种有力解构。

原创 赵晨含 2025-02-19 21:41 北京

钛度要点:在中国年轻人这里,“消费主义”无效了。

在中国年轻人这里,“消费主义”无效了。



作者|赵晨含

编辑|房煜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周一上班时,办公室里的闲聊突然将话题引到了上周五。才惊觉,原来上周五竟是情人节。这本该是满大街都弥漫着浪漫气息,社交媒体被各种甜蜜与爱意刷屏的日子,可今年却显得格外冷清。


小红书和淘宝上的情人节广告今年似乎集体“失声”,往日那些精心策划、浪漫满溢的宣传攻势如今却难觅踪影。朋友圈也没有像往年那样被情侣们的甜蜜瞬间霸屏,少了那份令人羡慕的甜蜜。


情人节如此冷清,究竟是因为大家手头拮据,开始对消费主义说 “不” 了,还是今年单身群体越来越多了呢?


鲜花不再“香”



曾是情人节里浪漫氛围担当的鲜花,在今年似乎 “失宠” 了。


浏览朋友圈,晒出的花束寥寥无几,情人节市场的冷清已初见端倪。而当我们走出网络,步入现实生活,这份冷清更是显露无遗。


以往情人节,商场总是情侣约会的热门打卡地,热闹非凡。可今年,看看自己所在城市的商场显得格外 “低调”,没有了粉色气球、爱心装饰的浪漫装点,和平日里几乎没什么两样,全然不见情人节该有的热烈氛围。


再看看地铁口,曾经那些兜售单支玫瑰的摊贩,如今貌似也少了许多。


曾经,他们在地铁口热情叫卖,为匆忙赶路的人们提供着一份浪漫的可能。可今年,这样的场景变得稀少,偶尔有几个摊贩,也是生意惨淡,眼巴巴地望着过往行人,却鲜有人驻足询问。


而本应该忙的不可开交的花店,往年早已准备好红玫瑰、粉百合、满天星搭等配出的浪漫花束,满载着爱意被一一送出。可今年,花店里堆积的鲜花无人问津,老板们望着库存愁眉不展。


有商家反馈,直到 2 月 13 日,订单量依旧少得可怜,由于进花成本高昂,售价不得不提高,可这一涨价,消费者一听价格就被吓跑了。甚至社交平台有开花店的商家开玩笑的说:“今年情人节备货1000支玫瑰,结果卖了10支,其中有8支是自己买来送老婆的。”


图片来源:小红书APP


这种冷清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春节期间的低温和雨雪天气影响了鲜花的生长,导致供应量减少,价格飙升。许多花店老板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花价太高不敢进货,即使进货也面临品质不佳的风险。一些花店甚至只敢备货去年的3-5成,生怕高价进的花砸在手里。


此外,鲜花市场的乱象也让消费者心生退意。一些供应商通过直播低价销售鲜花,导致零售价比批发价还低,消费者误以为花店在“割韭菜”,实际上花店却陷入了“卖不卖都亏”的困境。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高价鲜花的接受度也在下降。或许是经济压力让人们对消费变得更加谨慎,一束动辄几百元的鲜花,在生活成本面前,成为了可以舍弃的“奢侈品”。人们开始反思,爱情是否一定要用高价鲜花来证明,消费主义营造的浪漫是否真的是情感的必需品。


根据艾媒数据显示今年中国消费者在情人节挑选礼物时,首要考量的是对方的喜好,同时,礼物的纪念价值也备受重视,而对实用性和价格的关注度同样显著。在关于情人节期望礼物的调研中,中国消费者展现出对兼具实用功能与情感价值的礼物的偏好。受到个性化趋势的影响,玩偶、水果蔬菜以及新中式花束等创意礼品近年来大受欢迎,频频成为热点。


在实用主义消费观的影响下,鲜花逐渐淡出年轻人的选择范围,取而代之的是黄金花束、积木花等创新替代品,年轻人更偏爱那些既实用又具有纪念意义的礼物。


随着95后和00后群体倾向于选择每周一次的“基地直发”鲜花服务,替代传统的年度玫瑰大礼盒;Z世代则在社交媒体上热捧自己DIY花束的视频,那些依然坚守“节日集中营销”模式的花店,显然已难以适应当前的新消费格局,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


年轻人们连恋爱都懒得谈了?



当然,鲜花市场的冷清只是情人节消费降温的其中一个碎片。随着单身群体的持续扩大,情人节正在失去大量潜在消费者。


据统计,中国单身人口已超过2亿,单身经济的崛起正在重塑消费市场的格局。据民政部披露最新数据,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同比2023年下降了20.5%,离婚登记数为262.1万对,同比上升约1.1%。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的声音显示,年轻人不仅不想结婚了,甚至连恋爱都懒得谈了。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高举反浪漫、反消费陷阱的旗帜,让情人节营销越来越难做。社交媒体上,许多网友表示“老夫老妻”选择错峰过节,拒绝做消费主义的韭菜。


对于许多单身人士而言,情人节不再是浪漫的代名词,而是“单身狗”自嘲或“自我犒赏”的契机。这一群体享受单身生活带来的自由与洒脱,消费观念也更加务实和个性化,他们更倾向于将节日预算花在自己身上,或是与朋友聚会,而非传统的浪漫消费。买礼物可以为自己买,没必要在这个节日给对象买,坚决不踏入被商家营造的浪漫消费陷阱。


其实,早自去年起,网络上就兴起了“情人节蹲守垃圾桶捡花”的活动,参与者甚至有机会在捡到的鲜花中发现被遗落的戒指、项链等贵重物品。


与此同时,一些年轻人选择在情人节当天摆摊卖花,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将花钱转变为赚钱,这些行为都成为了年轻人对消费主义主导的浪漫经济的一种有力解构。


种种现象背后,是消费者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内心的满足,而非外界定义的浪漫形式。


在年轻人断情绝爱与谨慎消费的双重态度下,让他们为爱情慷慨解囊愈发艰难。随着社会观念的变迁和消费习惯的演变,未来的情人节或许将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它可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浪漫形式,而是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甚至演变为一种自我表达或社交分享的契机。无论是通过创意礼物、DIY手工,还是与朋友共度,情人节的意义正在被重新定义。


未来的情人节,或许将不再是爱情的专属节日,而是成为每个人表达情感、连接彼此的一种方式。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热点视频推荐

李稻葵:国家发放消费补贴是四方得利的做法,这相当于是花15块钱,拉动120块的消费。

点赞关注钛媒体视频号,观看更多精彩视频

*温馨提示:喜欢钛媒体公众号的小伙伴注意啦!根据公众号推送新规,请将钛媒体设为“星标”,这样才能第一时间收到推送消息,已设置的小伙伴还需要重新设置“星标”


-----------华丽的分割线------------


下载钛媒体App,打开科技,打开财富。

万水千山总是情,点个在看行不行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情人节 消费降级 单身经济 理性消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