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兰斌 2025-02-21 22:39 广东
▲ (小尘4x/图)
全文共2542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正是在不断地换位过程中,父母和孩子彼此听见、彼此看见,慢慢地,真实的情绪表达多起来了,家里到处充满了爱和信任的空气。这滋养着孩子,让他们在心底保存更多的美好,为应对成长的挑战积蓄力量。这也滋养着作为家长的我们,让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更好的人。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兰斌
责任编辑|温翠玲
“爸爸不讲理,我正在收东西,就说我这个怎么没收?那个怎么没收?我只能干一样,不可能同时干两样!”
这是在一次家庭会议上,儿子对我的“犀利”批评。起因是前几天,因为书架凌乱,我批评了他,在他开始收拾书架时,我又指出书桌、玩具柜也很乱,而且翻出了旧账,话里话外都是对“屡教不改”的不满。在我一顿“义正辞严”输出后,儿子自知理亏,但似乎又有所不满,欲言又止。
事出有因。儿子进入小学高年级,还是丢三落四,往往写完最后一个笔画,就同步放下笔,丝滑地抬起屁股走人,甚至书和作业本都没合上。这和我倡导的严谨“格格不入”。我经常“好言相劝”,希望他从小事做起,养成好习惯,但说一次好一阵,再往后“涛声依旧”。次数多了,难免新账旧账一起算,有时会盯着批评上一会儿。
这次在家庭会议上受到批评后,我自觉“占理”,起初还想批驳一下儿子的“小道理”。但多次家庭会议的经验,已经使我有所体会:比起“论是非”,“说出来”是更重要的第一步。于是,我在随后的发言中肯定了儿子的批评,承认当时可以用更好的沟通方式,并进一步提出希望他主动养成收拾东西的好习惯。儿子的表情告诉我,他确实听进去了。这场会议下来,大家想说的都说了,开得很舒畅。
我们的家庭会议,自三年级开始,缘起是儿子的一次私密会议。疫情的机缘巧合,孩子们非常熟悉腾讯会议,经常会三五成群地约个会议聊聊天。那是一个周六,儿子同学的家长发来信息,想调整孩子们约好的下午1点会议,儿子脱口而出,让我答复周日下午1点。我当时对这个时间点就有不解,但没有深究。第二天午饭后,儿子格外殷勤地关心我什么时候午睡。后来我瞥见了聊天对话框,“我家大人在,先不要开声音”,再抬头一看挂钟,即将1点,秒懂!不打扰孩子们开会,当即进房间。
事后仔细想来,儿子的行为变化早有端倪。他会刻意避开我们,去阳台用手表接同学电话;他会在周五放学后,独自和同学约好出去玩;面对我们的询问,他有时会直接回答“不想说”;他还会在旅行期间,选择一个人待在房间里,而不参加我们的行程。甚至对我偶尔得空的接送,也婉言拒绝,我若再“热情”坚持,他就会明确拒绝,与低年级时判若两人。这些不同的情形,都是同一个无声表达——儿子长大了。
我自以为在家里提倡平等,也注意和孩子做朋友,并逐步多听听他的意见,但家长自然的强势地位还是会不自觉表现出来,比如有时候对错误容忍度较低,遇到问题责怪较多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表达和表现的积极性,为了不至于被批评,有些事情他索性避开我们。
面对同学和朋友,儿子则是张开双臂拥抱。周一到周五,他基本在学校,那里有他的同学、伙伴,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可以一大早一起赶到教室准备当天秋游。他们联系越来越紧密:手表加好友,网上常聊天,玩一样的卡游,说一样的口头禅,聊一样的八卦……而且,他们都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儿子自己也说,“网上什么都有,我什么事都知道。”孩子慢慢会发现,外面世界比家庭更大,有很多不一样的精彩,似乎也更加轻松自在。
孩子的成长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是在某个节点,以一种猝不及防的形式来到父母面前。在成长中伴随的自主意识的提升,是个体成长的必经阶段,作为父母也必然要面对孩子从“乖”到“顽”,从完全依赖到逐渐独立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父母虽然还在不遗余力地输出“人生经验”,但不得不面对边际效益递减的管控力下降。从一开始“包打天下”的啥都管,到逐步失去话语权,如果没有做好准备,到了所谓青春叛逆期,就容易出现一方“我为你好”,另一方“我不听你的”,双方自说自话、无法对话。
这样的局面无疑是双输。父母一方,家庭阵地拱手让人,培养和教育没了抓手;孩子一方,面对成长的挑战,失去了最无私的帮手。家庭是心灵的港湾,应该坦诚地面对彼此。父母当然希望跟孩子讲理,但首先应当讲情,讲亲情、友情,讲人之常情。吃着别人的堑,再联系儿子的情况,我尝试以家庭会议的形式,每周围绕优缺点与孩子坐下来,平等地交流对彼此的看法。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形式,使孩子听到我们的意见,不一味都接受,但至少会引起他的思考;同时,不管对错,鼓励孩子放下戒备表达真实想法。
家庭会议一开始就体现平等的原则,一家三口轮流主持,相互有肯定,也指出不足。为了会上言之有物,我们把一周的表现及时记在备忘录上。儿子看到我们准备得充分,也开始给我们“记账”并在会上分享。两年下来,家庭会议从无到有,从我追着开到孩子自己想着开,从评价别人到评价自己,从交流具体优缺点到分享人和事,越开越有内容,成为一家人周日晚饭后的固定安排。
在家庭会议上,我们指出过儿子起床慢、喝碳酸饮料多、好吃的没有与别人分享等问题,也为他洗碗做家务、竞选中队委、去医院自己挂号、元旦主动表演点赞。与此同时,儿子对我们的点评则更加具体生动,他会直截了当地说:“爸爸说好出差带好吃的,结果啥也没带;妈妈讲作业很凶,还摔笔。”当然,他也会记得父母的好,说出他心里的好:“一起跑步时,爸爸提醒我有水塘;周六吃火锅,妈妈点了两份我喜欢的毛肚。”除了这些,儿子还会分享在学校的趣事,比如哪天中午连喝了7碗油豆腐粉丝汤。有时他还会在会议结束前,煞有介事地总结,“上床要开心,偶尔破次戒,做题要认真,要尽力而为”。
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单元,所以我们提倡教养,提倡齐家。家庭会上看似琐碎的发言,其实有用而有趣。既教育了孩子,也教育了自己。正是在不断地换位过程中,父母和孩子彼此听见、彼此看见,慢慢地,真实的情绪表达多起来了,家里到处充满了爱和信任的空气。这滋养着孩子,让他们在心底保存更多的美好,为应对成长的挑战积蓄力量。这也滋养着作为家长的我们,让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更好的人。
(作者为央企职员)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之“养儿育女”,欢迎来信分享为人父母师长的你在孩子成长路上经过的风景和领悟的道理。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