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本文作者反思了在广告行业工作中,为了迎合客户对“金句”的执念,不断生产看似华丽实则空洞的文案的经历。这种对金句的追求也蔓延到生活中,人们沉迷于短视频平台的“人间清醒”语录和书籍的“一句话解读”, 习惯了碎片化的信息摄取, 却忽略了深度思考。作者通过重读《百年孤独》和观看日剧《四重奏》的经历,意识到金句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真正打动人心,对抗金句通胀的解药在于“慢”与“真”,重拾在生活中被真正触动的能力。
💼 在广告行业,客户对演讲稿的关注点往往集中在“金句”的数量和煽动性上,而忽略了稿件的逻辑和严谨性,导致文案创作沦为模式化的“预制菜”生产,品牌独特性被淹没。
📱 预制金句的思维模式在生活中也十分普遍,例如,剧集为制造爆点而堆砌网络热梗和金句,短视频平台批量生产“人间清醒”语录, 导致人们习惯于二手知识的搬运, 缺乏深度思考。
📚 重读《百年孤独》的经历让作者反思, 对金句的过度关注使其难以沉浸在作品的整体脉络和深层意义中, 而是忙于捕捉零散的闪光点, 错失了深入思考的乐趣。
🍋 坂元裕二的日剧台词之所以震撼,是因为每个金句都带着故事的温度和角色的呼吸, 动人的话往往生长在具体的语境里, 脱离语境的金句就像废话文学。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新品发布会现场,激昂的背景音乐响起,整个会场的氛围瞬间被调动起来。在主持人的串场之后,领导步履稳健地走向舞台中央,在聚光灯下,用激情的语调开始了演讲。他身后的大屏幕上不断切换着一段段经过精心设计的大字——那是我根据要求改了很多遍才打磨出来的金句。
《故乡别来无恙》剧照这些话听起来确实振奋人心,似乎能够激起在场每个人的共鸣,但不知为什么,我的内心却有一种难以名状的违和感。在广告行业工作了6年,我经常会给品牌方的高层们撰写各种场合的演讲稿。从会议发言到商业演讲,从内部沟通到公开演说,从产品发布到年会致辞,每一个场合都需要我投入大量时间去打磨能够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振的文字。每次交完稿,我收到的反馈几乎都是围绕着“金句”来的。一篇演讲稿一般要在演讲日期提前三周准备,结果从写提纲、撰写到最后完成,中间要经历五六遍修改,最后的完稿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和当初的提纲没多大关系了。
《赤热》剧照真正卡住我的不是反复的修改,而是金句不够密,不够高大上,很难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比起整篇演讲稿的逻辑、严谨性、语言风格,客户更在意的是演讲稿里有没有足够多的金句。在他们的认知里,如果没有频繁出现的金句,没有密集分布的爆点,没有制造出几个小高潮,那就称不上是一次成功的演讲。当然,我也知道金句是演讲里必不可少的“钩子”,它能高度提炼演讲者的核心观点,为一场演讲画龙点睛。同时,浓缩简短的信息也能瞬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迅速理解品牌想要表达的信息。广告行业的金句执念,其实也映照了数字时代中品牌生存的难点:在注意力稀缺的当下,能够抢夺注意力、能够引起话题的品牌才能夹缝生存。然而,客户所要求的这些金句,在产品之上赋予了太多宏观价值,过分追求情绪煽动,真正想要传递的信息却“失真”了,和最初要表达的东西其实是本末倒置的。那些本该传递价值的金句,反而成了屏蔽真实的滤镜。“重新定义出行生活”、“颠覆认知的行业革命”、“让理想生活触手可及”或是“打破行业天花板”……这些万金油式的金句就像套了一层模式化的外衣,不管穿在哪个品牌身上都合适。
《校对女孩河野悦子》剧照它们好比广告里可以批量制作的“预制菜”,而写文案的我就是在中央厨房流水线上的码字工人,在客户要求和自我表达上失衡了。那些我生产出来的文字,表面上色香味俱全,实际上食之无味、营养全无。我经手的演讲稿逐渐形成了固定模板:开场必谈“行业痛点”,三分钟要抛“颠覆认知”,产品参数包装成“革命性创新”。整体结构我也摸索出配方:30%行业黑话(赋能、生态、破界)+40%情绪燃料(颠覆、重塑、震撼)+30%产品信息(创新、重新定义)。这样加工过的稿子才能顺利通过,我不用再受反复修改的折磨。但这也时常让我陷入困惑,如果满屏都是千篇一律的金句堆砌,品牌的独特性又在哪里?我在其中的创造性又体现在哪里?每天和各种形式的金句打交道,不断跟着客户的需求刻意营造“高光时刻”,这样的工作没有给我带来丝毫成就感,让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工具人,甚至看到金句就会有种抗拒感。我之前和朋友吐槽说,说自己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总是在流水线生产一些看似华丽其实缺乏实质内容的句子,就像在输出“文化泔水”一样,特别没有意义。后来,我决定先暂停一段时间工作,再思考以后的路。
《女士的品格》剧照不只是在我工作中,这种沉迷预制金句的思维模式,在生活中其实也并不少见。许多剧集为了制造爆点和话题性,过分追求台词的金句效应,将大量网络热梗和金句硬生生地塞进对白中,角色沦为念词器,整部剧就像是零散句子拼凑而成的“缝合怪”。短视频平台上,情感博主用预制模板批量制造“人间清醒”语录,成长博主口播着独立女性搞钱心法,观众一个个金句囫囵下肚,短时间内打了一剂鸡血,却根本没有建设性的行动指导,最终化为空洞的情绪刺激。被预制金句围绕的年轻人们,刷短视频每隔5秒就要遇到一个“反转金句”;书店畅销榜被“浓缩版名著解读”占据,仿佛所有的书籍都可以被提炼成几句朗朗上口的话。当深度思考被拆解成便于传播的零件,我们变成了二手知识的搬运工,无暇进行深度思考。习惯了浓缩式的“一句话解读”,习惯了金句式的“高分日剧台词”,这种追求金句的思维方式,不知不觉也开始渗透进我的日常生活,影响着我对文字和内容的感知方式。某个周末重读《百年孤独》,我发现自己很难沉浸在马孔多小镇的奇幻故事里,也没有足够耐心去体会布恩迪亚家族几代人的命运起伏。相反,我总是不自觉地在字里行间搜寻适合被摘抄、被分享、以后可能会用到的片段和金句。当看到“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这句话时,我竟然条件反射般拿起手机拍照准备发朋友圈,好像不这样做就辜负了这个瞬间。
《理想之城》剧照就连看电影看剧时,看到不错的台词我也会不由自主地收藏到笔记里,为它们打上#治愈系金句#、##高燃台词#、态度金句#等标签,方便日后取用。无论是阅读还是观看影视作品,原本都应该是一场沉浸式的精神享受,是和创作者进行的一场深度对话。可是,长久以来养成的职业惯性却驱使我把这些美好的体验变成了一种机械的、碎片化的信息收集。我不再专注于理解作品的整体脉络和深层意义,而是忙着捕捉和储存那些零散的闪光点,如此一来,也就错失了深入思考的乐趣。当我回顾这些收集来的碎片,它们不知道躺在收藏夹和笔记里多久了,当时的感动和震撼已经消失,也忘了当初保存的目的是什么,它们变成了一些没有意义的孤立的句子。为什么读过那么多金句,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就像有句话说的“人教人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人并不是严丝合缝的机器,输入金句指令就能产生相应的行为,知与行之间永远存在错位,将几句金句奉为人生哲理和生活指南,并不能让生活瞬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金句里昙花一现的顿悟,也并不能在生活中复刻,因为真正的顿悟时刻往往根植于看似枯燥重复的日常里。之前,很多社交平台上都发过日本金牌编剧坂元裕二的日剧台词截图,他操刀的日剧被称为“金句制造机”。他笔下的《四重奏》里小提琴家卷真纪的经典金句是“据说人生有三个坡,分别是上坡道、下坡道、没想到。”
《四重奏》剧照一开始我收藏了这些截图,当时看觉得挺有意思,后面再拿出来看,失去了语境的金句就像废话文学,说了一番话又相当于没说。后来我去看了剧,发现他的编剧功力绝不在于几句押韵、排比的金句,而是他能潜入日常被忽略的的生活细节,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发问,而金句只是承载他思考的工具罢了。看完整部剧,我才真正理解“人生三个坡”的隐喻多贴切,在真纪中年重新认识自己的旅程当中,“上坡道”是音乐道路略有起色但仍肩负重量、“下坡道”隐喻的是中年困顿、“没想到”包裹的是命运无常。金句如同散落的珍珠,而叙事才是串起意义的隐形丝线。
《无与伦比的美丽》剧照《四重奏》里的四个人物一起吃炸鸡,别府很自然地柠檬汁撒在炸鸡上,这时候,编剧借东森之口提问:难道不应该在撒柠檬汁之前先问问别人吗?为什么我们会默认别人也能接受自己的偏好?动人的话往往生长在具体的语境里,就像坂元裕二的台词之所以震撼,是因为每个金句都带着故事的温度和角色的呼吸。这些从具体生活中提纯的用意,是把几句金句单拎出来无法传达的思考。或许对抗金句通胀的解药,就藏在“慢”与“真”的关系里。当我们主动建立摄入信息的筛选机制,关掉自动播放的短视频,不再急于收藏“必读的10句话”,也许就会慢慢重拾在生活里被真正触动的能力。 排版:布雷克 / 审核:小风
本刊对投稿的真实性有严格要求,个人故事必须为本人亲身经历,真实可靠,保证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虚构内容。对于文章内容,作者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图片、视频均可),且愿意接受核实(如职场类话题中将被核实本人真实职业信息、行业、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逻辑严密,文笔流畅,以第一人称叙事,字数不低于5000字。
征稿长期有效,投稿发邮件至「zhuangao2@lifeweek.com.cn」,将投稿与【作者投稿原创承诺书】一同上传至附件,并在邮件主题标注【标题+字数】。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长期征稿】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文章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