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少数派投资
作者:高浩铭
大家有没有发现,超市鸡蛋一旦降价,大爷大妈们总会蜂拥抢购,哪怕家里冰箱已经塞满?其实资本市场每天都在上演类似的场景——当某个行业遭遇利空消息(比如政策调整、业绩下滑),投资者往往会恐慌抛售,导致股价被“错杀”到地板价。目前经济触底阶段,大部分行业都面临不同的困境,很多行业股价距离几年前的高点仍有不小的距离。这种时候,很有可能是“困境反转”策略的最佳狩猎时刻。
困境反转的本质
所谓困境反转,就像在二手市场淘古董:普通人只看到表面的斑驳,行家却能识别出被掩盖的价值。专业机构通过两类信号捕捉机会:
当前困境行业:估值跌至历史极低水平(类似骨折价清仓)
过去困境行业:估值已从谷底回升,但还未被市场充分认可(类似修复中的古董)
但我们单纯抄底“买便宜货”很有可能陷入价值陷阱,原因主要有两个:
1)反转需要时间:困境行业并不是不会反转,而是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数据显示,低估值行业如果持有期较短(如半年内),超额收益并不明显。但如果持有期延长到一年以上,超额收益会显著提升。
2)错过反弹收益:传统困境反转策略往往只关注当前估值最低的行业,容易错过那些已经有所反弹的行业。而这些已经反弹的行业,未来的表现往往更强。
因此,我们在困境行业中识别反转更加需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
1)识别陷入困境的原因:需要区分是周期性行业还是行业的危机状态,是公司的经营不善还是偶发性事件,定位困境源头是分析的关键。
2)远期的预期不断变好:当行业陷入困境时,往往大家都会充分定价其困境的现状以及线性外推中短期的利空;当长期的基本面不断利好,会有更多长期资金提前布局;
3)事件驱动与交易资金流入:当交易型资金持续流入低估值板块,相当于专业选手提前布局,而这种热钱往往与事件驱动或主题投资相关,需要对持续性有一定判断,必要时候做出一定的止盈。
困境反转策略的反人性
除了困境反转识别的难点,尝试困境反转策略的投资也是对人性的考验,个人投资者往往面对糟糕的行业公司现状以及跌跌不休的股价会出现以下几个行为金融学谬误:
1)损失厌恶:投资者对损失的厌恶程度往往高于对收益的追求。这种损失厌恶心理使得他们在面对困境行业时,更倾向于避免潜在的损失,而不是寻找反转的机会。
2)风险规避:困境反转策略本质上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策略,需要投资者承担一定的风险。许多投资者由于风险规避心理,难以在困境中承担这种风险,从而错失了反转带来的收益。
3)羊群效应:当市场对某个行业或股票形成一致的看法时,投资者往往会盲目跟风,从而加剧了市场的波动。这种羊群效应使得投资者在困境中难以保持独立的判断,从而错失反转的机会。
普通投资者常陷入“情绪-认知-操作”的恶性循环,而量化投资如同安装了情绪隔离罩:每一次行业逆袭都经历相同轨迹:
1)恐慌期(估值跌至历史10%分位)
2)迷茫期(估值修复20%-30%,个人投资者仍在观望)
3)狂热期(估值突破中枢,个人投资者追高接盘)
正如柏拉图洞穴寓言中,被困者通过火光才能看清真实世界。对于普通投资者,困境反转策略就是那束穿透市场迷雾的光。通过建立系统性方法、尝试将客观的量化投资策略与主观分析相结合,保持独立思考以及学会心理调适,可以更好地在困境中发现反转的机会,实现投资的成功。
编辑/r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