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地方已不仅仅是地理实体,更是人际活动所创造的“结果”。“海洋-地方”恰恰又在表述一种地域的流通性:在一个向越界、偏离、扩散、分散、异质开放的环境中,流通的情境是地方性知识产生的重要背景——当地人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只可意会的感觉经验,经过长期的实践,与其他文化相联系,继而形成地方性的技艺、记忆和组织模式,产生特定的群体认同。
本次访谈邀请了四位来自东南沿海诸地或曾在此开展研究的策展人、研究者,以及两位从这一区域的田野工作和社会现场发现创作线索的艺术家。我们试图通过问答的形式,如同一艘航船,驶向受访者所在的实地、实情——由北向南,从河流腹地航行到河海交汇地带,再顺着沿岸流的方向,去找寻这些个人节奏及其背后事物生成的框架。
钱诗怡
策展人,“长三角水系:跨领域调研创作计划”发起者
问:请谈谈你发起“长三角水系:跨领域调研创作计划”的动因和过程,及其背后潜隐的有关“水/河流/海洋作为环境媒介”的问题意识。
答:2022年,我开始针对长三角地区地理、经济和资源史中作为一种媒介的水展开合作研究。水在流动中塑造了土地的肌理,也塑造了长三角地区平原居民的定居点及治理。水在城市中更多被提及的是其在运输、商品、产业和规划中的经济价值,以至于经常被视为治理对象,不论是作为环境资源,还是区域规划的对象。
这些通常体现了自上而下的视角,也让我看到叙事的局限性。所以,我更多从水本身出发,将其视作一种生成性的媒介,看它如何塑造社群的精神性,如何在不同族群的信仰系统中成为无法替代的主体,及其作为一种自然对象的客体如何被研究、采掘和讲述。
水道、河流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连接和可塑性,这种特性在根本上不受政治边界框定——正如“水上人”也许最终会上岸,却能延续两栖的精神。
最初,我和一些艺术家朋友进行了走访和在地调研,希望能互相启发在这一思考脉络中的艺术项目。比如,上海艺术家佩恩恩就以“震泽”这个中国古代地理概念为隐喻,来重新观看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关系—一种湿地的渲染,而非现代城市的互相吞并。
海洋性世界观也带有类似殖民叙事的思考框架。在全球变暖、女性主义和灾难叙事下,海已成为当代艺术中相当火热的主题,这也促使我开始关注海洋性媒介。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常常反思自身作为陆地定居者的身体经验的匮乏,这往往导致我无法亲身实践,只能在旁阅读。2024年秋,我参与了上海外滩美术馆“环海旅社”项目的策划,希望通过这种海洋性思考与更多公众分享另一种体认的过程。
龙盼
一位将自己放入到田野工作中的艺术家,曾在泉州、潮汕等地进行过一系列基于环境、生态介入的创作
问:2018年11月,福建泉港一艘运油船发生泄漏,将近69.1吨碳九产品漏入近海,距离仅百米的渔村水域被污染,带有腐蚀性的污染物也将渔船溶解,甚至灼伤渔民。以此事件为背景,你创作了影像作品《仙境路口》。这件作品的名字很有意思,请介绍一下它的来历。
答:“仙境路口”是泉港小镇一处公交站点的名字,它代表了当地人对家乡的期盼。但在站牌中,“仙境路口”站被各色石化工厂站名包裹着。这便是现实生活中的戏剧现场,也是我们的处境。“仙境路口”不仅是一个站点的名字,也代表着人们在追寻现代性神话时的迷惘,更是一个提问:站在抉择的路口,我们身处何地,又将去往何处?
“仙境路口”公交站牌
问:你在“泉港碳九泄漏事故”现场进行的调研中感受到了什么?
答:面对海边连绵的油厂,渔民与鱼都无差别地受到这一“庞然大物”的胁迫。此时的渔民还是超越万物的“人类”吗?在失控的“人造巨物”下挣扎的人们与万物共享着同一种命运。非人生命是否能帮助你我应对此局面?面对苍茫的海面,人们是失声的,而《仙境路口》这件作品中这艘小小的甚至有点荒谬的蘑菇船,或许可以成为受难者的发声器,代表了我们作为人的坚韧与脆弱。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非人世界的智慧,成为我们在汪洋中漂荡时的一点星光。
龙盼的影像作品《仙境路口》静帧
调研中在现场的所见所感如信息炸弹,容易将人淹没。面对多方交织的矛盾和不可名状的压力,更须跳出争端的漩涡,将矛盾的核心与人在当下生存境遇的普遍性直接呈现。所以,在我的作品中,非人可以是观察人类社会的窗口,让隐藏的联系网浮现,也可以作为一种形塑现实的力量。人不必非得是这次事件中的海洋生物,跳出迷宫,以他者视角入局,也许能有新的可能。
陈柏麒
来自潮汕地区,在家乡发起了近十年的“观潮”影展
问:举办“观潮”影展对你个人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答:最大的影响是习得了“家园”的存在,从而获得确切的立足点和稳定的方向感。因为知道死后有一个舒服的地方埋,就不会再担忧搬家和迁徙,甚至对远行也多了许多期盼和筹划;因为“观潮”成为一项始终让我心存悸动、始终有问题需要解决的终生事业,我也就不会再担心失业,相信一件好的事情会自然地把自己的生活带到更通畅的境地中去。
新春观潮2024:杨宇烨创作者沙龙
盛夏观潮2023:顾桃导演三部曲马拉松放映
问:在你看来,地方是否具有“排他性”?
答:地方本身也许不具有排他性,塑造排他性的是人,而且往往是最深耕地方的那拨人。对于做地方研究的人来说,最有吸引力和让他们津津乐道的往往是一些具有强特殊性的事物,而认识它们往往会伴随一些认知障碍和学习成本,例如语言差异就是足够大的鸿沟。
我们会因为自己觉得有趣而不由自主地去向其他人倾销,有时候还会因为占有或掌握了别人没有的东西而洋洋得意。我们给地方文化做精炼、贴标签、分等级,以当代行政区划为边界去区分同一片山脉和流域上的寄居者。盼望自己有一天能把闽南语练习到母语水平,也能多听懂几个地方的客家话,能在更多偏远的地方待上十天半月。持续寻找互为他者的机会是避免排他性的办法,我先试试看。
问:你曾说“潮汕的”天然是“世界的”,这种对于共同体的想象是如何形成的?
答:这是因为历史上潮汕人曾被动或主动地卷入了大航海时代,他们在各自的落脚点上延续和发展原乡文化,又创造了遍及全球的关系网络。这两年我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许多偏远山村游走观察,仍然能感受到这种共同体的实存:人们既认同“潮汕人”这层身份,把祖辈的语言、风俗、生活习惯视为珍宝,又努力在生产生活中融入当地,乃至开拓一个新世界。
但我们也需要对“天然”这样理所应当的说法保持警醒。以前的人活得不容易,庆幸面前有片海,一头扎进去赌赌运气,三五结伴能增加活下去的概率。当生存不再是头号问题,今天的我们需要另外一些理由来将彼此维系在一起。兴许是为了应对共同的边缘文化困境和日常生活危机,也可能仅仅是出于对有趣和新知的普遍渴望。这些新的诉求指引着“观潮”的愿景和工作,我们仍然相信联结,也试图成为连接世界的集线器。
陈斯楷
一位生活在潮汕地区的地方文史研究者
问:潮汕地区依然盛行着非常复杂的海神崇拜习俗,而你也一直在记录它们。基于你的研究,请具体谈谈这些古老仪式与现代海港城市的关系。
答:世界各地的港口文化都有海神崇拜的内容。以汕头为例,这个城市因港而立,民国时期成为华南的重要港口,进出口货物吞吐量一度位居全国第三,每年还有数以十万计的人通过汕头港出海。在开埠之前的清嘉庆年间,汕头港已经有天后宫、水仙宫。天后宫供奉海上女神妈祖,水仙宫祭祀水神。妈祖信仰逐渐发展为民间信仰的主流,妈祖也从海神成为港口的守护神,人们向妈祖祈求健康、事业、姻缘、生育、出入平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妈祖的恩泽代表了港口文化的包容。
汕头老市区升平路天后宫建于清嘉庆年间,供奉海上女神妈祖,见证了汕头港口与城市的发展。天后宫每逢初一、十五香火鼎盛,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来自五湖四海的香客络绎不绝,祈祷妈祖保贺
在农历正月与妈祖诞辰,民间组织妈祖巡游,又称“迎妈祖”。一些社区、乡镇在巡游中融入海洋元素,如鱼灯、海鲜舞、渔船花车等,奔放、豪迈、惊险的节目也包含了源于海上生活的冒险元素。特别是在妈祖诞辰,各天后宫香客络绎不绝,供品极为丰盛;为给妈祖“过生日”,戏台还会连续多日演出;一些外国、外地商人也会入乡随俗祭拜妈祖,祈求生意兴旺。妈祖的节庆展现了港口城市的开放。
旧时,出海谋生的人在登船之前要到港口的天后宫向妈祖上香,并用红纸包起香炉中的一点香灰随身携带。妈祖信仰就这样伴随出海者、移民者的脚步去往世界各地,落地生根。现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妈祖庙、天后宫,体现了港口文化的流动。
有趣的是港口城市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转化。最有代表性的是以玩具外贸闻名世界的汕头市澄海区,当地天主教的平安夜活动移植了传统民俗的“游神”仪式,由神父怀抱代表圣婴的洋娃娃,率信众进行“锣鼓标旗巡游”,将港口城市的中西文化交融演绎得淋漓尽致。
李晓琳
一位关注宗教仪式与神秘学的艺术家,在进行一项关于妈祖信仰的田野调查
问:在关于妈祖信仰的田野调查和创作中,你最感兴趣的主题是什么?
答: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妈祖作为航海者的保护神,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女性的意象。传说,在海中遇到危难时,只要呼唤妈祖的名字,她就会给予救助。这其实有点像是一个照顾者、一个母亲的意象——不求太多回报地提供庇护和支持。
2024年湄洲妈祖诞供桌上的生日蛋糕,造型是妈祖的法器“如意”
水,或者海,在汉族的传统想象中,是“凶险”的所在,是“不安”的来源。在过去农耕定居的生活场景中,人们既依赖水资源,也需要提防水的“反噬”——海啸、河水泛滥等不仅对农作物,对人身安全也是很大的威胁;而在以讨海为生的社区或者移民迁徙的历史场景中,人依赖海洋去“喂养”和“运输”,也伴随着遭大海“背叛”的可能性。变化莫测,大概是水最让人恐惧的特质。在先民的想象中,对水始终交织着矛盾的印象:畏水,然而又信奉“有水斯有财”。
水集合则为海。包容万物的海给人以恩泽,然而也会毫无警示地吞没依赖“祂”的人。我对这个意象很感兴趣。正如当我们谈到土葬,往往会觉得由此先人才能“有所归”,后代可以回访——先人的骨肉与土壤融为一体,被土壤“接纳”,而不“失所”。海葬似乎是更禁忌的——骨灰跟海水融为一体,回到大自然的循环,就算后人回到同一片海域,先人也已经“不在场”了。水是流动的,是无法安居的,是深渊,是谜语。被水“接纳”的先人似乎是流离失所的,被带到未知的远方,跟后人诀别。
此外,在对闽台民间信仰的观察中可以发现,妈祖不仅仅是海上的保护神,妈祖的灵力还包括对海水、溪水、雨水的控制。通过控制水,控制“不可预测的”环境因素,来保护信众。这样的神圣形象,具体如何回应着汉族社区的集体意识中对“无所依”的恐惧,是我对妈祖民俗信仰中最感兴趣的一部分。
查蕊
“海洋学”计划的在地策划人之一,曾就读于厦门大学,现居澳门
问:有关福建与澳门两地的联系,能否从你的个人研究出发,分享一些故事?
答:在策划“海洋学”澳门站行走的前期,我做了一些有关流动的地方性文献的研究,查到澳门最初的居民多来自福建厦门及周边水域;相传澳门妈祖阁最早也是由福建来往的船民所建造,澳门的英文Macao则与“妈阁”一词读音相似。
如果继续向前追溯,1553年葡萄牙人抵达,将此地命名为Amacuao,也来自闽南语的“阿妈阁”。此外,澳门还有一个地名叫“望厦”,可以朴素地理解为“遥望厦门”。种种迹象皆表明澳门与福建的地缘关系紧密。而如今,澳门总人口中有超过五分之一来自福建,我就是其中之一。
问:可以聊聊你为何在“海洋学”澳门站的行走中策划了对望厦的考察吗?在实地行走中,又有何见闻?
答:提到“望厦”二字,可能先想到的是《望厦条约》——这是晚清时,美国与大清签下的不平等条约之一。望厦村位于现在澳门的北部,而南边的很多土地都是近几十年填海造陆而来的。古代航海移民抵达此地,首先在半岛上定居,形成村落。
以前澳门的地形以丘陵为主,极少有平原,望厦村所处的位置便是澳门少有的平原,再加上水域风平浪静,且东西两侧都有天然港口,不仅可以进行农业种植,也方便贸易往来,非常适合人们建立家园。望厦村人口的组成既有陆上居民,又有水上居民,陆上居民以何、赵、沈、黄和许姓最多,水上居民则以不同姓氏的疍家人为主。
签订《望厦条约》所使用的石桌
我在“海洋学”澳门站的行走中策划了关于望厦的现地行走考察,试图经由这一地方所产生的超越地方性的流动的情境,去讨论一些身边的问题。在行走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各种宗祠、寺庙,也看到了近现代的殖民遗存:朝向北方的炮台、普济禅院里签订《望厦条约》的石桌,而最感慨的是现代都市建设、填海造陆对一个地方地景的更新、改造和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