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02月14日
零碳制氢重大突破,北大团队两天连发 Nature Science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两项制氢研究成果。一项聚焦催化剂稳定性,引入稀土元素改造,提升制氢效率和寿命;另一项聚焦零碳排放制氢路径,开发高效界面催化剂,实现零CO₂排放并联产高附加值乙酸。两项成果形成技术互补。

🎯开发全新高活性产氢催化剂稳定策略,引入稀土元素提升催化剂寿命,每个Pt原子可产1500万个氢分子。

💧零碳排放制氢路径,开发高效Pt-Ir/α-MoC界面催化剂,实现水分子和乙醇分子同时活化,零CO₂排放并联产乙酸。

🤝两项成果技术互补,提升制氢效率与实现绿色制氢,为工业化制氢和绿色化学路径奠定基础。

IT之家 2 月 14 日消息,氢能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被广泛认为是未来全球能源体系重要支柱。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及合作者聚焦制氢技术,分别于 2 月 13 日及 14 日在 Nature 和 Science 上发表两项研究成果

Science 文章截图

Nature 文章截图

尽管两项研究都旨在优化制氢反应,但二者侧重点和实现路径却大有不同,IT之家附介绍如下:

研究团队在《Nature》杂志发表的研究成果题为“Shielding Pt/γ-Mo2N by Inert Nano-overlays Enables Stable HProduction”,聚焦催化剂稳定性,延续了马丁教授此前在甲醇和水重整制氢方面的研究,创新性地引入稀土元素对催化剂进行改造,开发出了一种全新且泛用的高活性产氢催化剂稳定策略。

研究发现,当稀土元素存在于催化剂表面并保护住催化剂的“非界面活性位”时,催化剂的寿命得到了大幅提升。具体而言,催化剂中每个 Pt 原子可以产生 1500 万个氢分子,这一“转换数”整整超过了此前报道的最高纪录一个数量级。这一历史性突破为高效、稳定的制氢技术提供了全新思路。

研究团队在《Science》杂志发表的题为“Thermal catalytic reforming for hydrogen production with zero COemission”的研究成果则聚焦于乙醇和水分子重整的零碳排放制氢路径。

团队开发了一种高效的 Pt-Ir/α-MoC 界面催化剂,不仅实现了水分子和乙醇分子的同时活化,还成功避免了乙醇分子 C-C 键的断裂。这意味着,除了目标产物氢气外,反应还能生成高附加值的乙酸,同时整个过程实现了零 CO2 排放。 这一重大成果为零碳排放的工业制氢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两项成果形成技术互补:稀土改性催化剂,显著提升了制氢效率和使用寿命,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氢气提供了可能;零 CO2 排放制氢-联产化学品技术,则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绿色化学路径,不仅减少了碳排放,还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IT之家附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483-w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t0682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氢能制氢 催化剂 零碳排放 技术互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