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2月14日
满意就好:如何成为一个不纠结的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现代社会中选择过多的悖论,以及人们在决策时常常陷入的纠结困境。文章提出“满意原则”,即在有限理性和资源下,找到最适合自身的方案。文章强调,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追求完美的选择,而在于如何在有限条件下做出满意的决策。文章提供了一个三步法,包括“定标准”、“控参考”和“敢决定”,帮助人们建立清晰的决策系统,摆脱纠结,从而更轻松地生活。文章也提到,懂得适可而止,才能获得长久平安,不是所有机会都需要抓住,满意就好。

🎯 **满意原则是核心**: 满意原则强调在有限理性和现实资源中找到最适合自身的方案,而非一味追求“最好”。这有助于降低搜寻成本,将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 **清晰的决策系统**: 文章提供了一个三步法,即“定标准”、“控参考”和“敢决定”,帮助读者建立清晰的决策系统,从而更高效地做出决策。定标准是明确自身的需求和底线,控参考是减少外部干扰和攀比,敢决定则是把握时机,果断做出选择。

⚖️ **37%法则的应用**: 37%法则被引入,用于解决“何时停止寻找并做出决定”的问题。通过设定观察期,并在后续选项中出现超越标准的选项时立即出手,可以最大化选到“最优解”的概率。

🧠 **有限理性与决策**: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的“有限理性”概念被引用,强调人们的决策受限于时间、认知和资源,因此追求“满意解”而非“最优解”更为现实。

1. 满意原则,是幸福生活的第一原则。

2. 在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着一个无奈的悖论:选择越多,反而越难选择。

3. 与其穷尽一生去追求可能存在的“最好”,不如学会接受眼前的“够好”。更不值得为了追求“最好”,而牺牲“够好”。

4. 因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如何做出完美的选择,而在于如何在有限条件下做出满意的决策。

5. 有时候,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往往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及时决定不再做什么。

6. 《道德经》所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懂得满足和适可而止,才能获得长久平安。

7. “满意就好”并不是“毫无进取心”,而是在有限理性和现实资源中找到最适合自身的方案。

8. 自下而上地去思考生活基本的满意标准,往往比自上而下定更高标准靠谱,甚至结果也更好。

9. 不是所有机会都需要你抓住,不是所有选择都值得你穷尽。有时候,说“够好了”,恰恰是最理性的选择。

10. 人生在世,满意就好。

我是老喻,欢迎来到《决策算法》课。

最近我在整理房间,发现书架抽屉里有不少孩子小时候的涂鸦和手工,舍不得扔,打算装在盒子里收藏起来。

先上好市多的网站上看那种牛皮纸做的收纳盒,居然每个要5—6加币,一组10个,太贵了,简直接近塑料收纳盒的价格。又去亚马逊上看了一眼,同样的牌子一组12个,有大有小,横向对比一下,尺寸还不一样……比来比去,一不留神,半小时过去了。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掉进“网购纠结”陷阱里了。我不过是要买一组纸盒,当作孩子成长的记忆胶囊。购物的目的是完成这个任务,而不是要精益求精找到最高性价比的盒子。虽然这些纸盒相对价格不低,但绝对价值也不高,而且又不是常买,根本不值得花这么多时间。

类似这种生活决策中的小纠结,是不是觉得很熟悉?

没错,我们每天都面临海量决策:早饭吃啥、午餐外卖点谁家、网购件衣服要不要比价。

研究表明,一个成年人每天要做数百个有意识的决策,其中约三分之一与饮食相关。如果再加上那些微小的、半自动化的决策,数量会更加惊人。这么多的决策负担,难怪我们会感到疲惫。

信息渠道越多,选择越多,也让人越纠结:一方面担心错过更好选项,另一方面搜索太久又疲惫不堪,迟迟无法下手。

更糟糕的是,越纠结,越难决策。一家著名的决策实验室研究发现,当我们网购时,浏览页数越多,购买决策难度越大,后悔概率越高。

这有点儿像围棋里说的:长考出恶手。意思是下棋时想得太久了,反而走出了大臭棋。

生活中,一个小小的选择往往耗费我们数小时甚至数天,在信息过载、比较焦虑与决策疲劳的三重夹击下,你我都成了决策困境中“纠结的人”。

怎样摆脱这种纠结?

二‍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常常将“理性决策”视为理所当然,甚至认为只要搜集完备信息、综合比较优劣,就能找到所谓的“最优解”。

然而,这种基于“完全理性”的假设,其实是一种美好却不切实际的幻想。想想看:有几个人真能像超级计算机一样,瞬间算出所有可能性、无漏地评估每个方案的优劣?更不用说,在现实中信息经常并不完备,有些资料可能模糊不清,或干脆不存在。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指出,真正的决策往往受限于时间、认知与资源的约束,“有限理性”才是我们的常态。

也就是说,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由于人脑计算能力的局限性,人们会在有限的经验里挑选最能满足当前条件的决策,即人类决策的最终目标不是理性最优解,而是有限理性下的最令人满意的解。

所谓“满意原则”,就是当选项达到了我们事先设定的及格线后,就可以停下来,而不必再死磕有没有更高性价比、更多功能、更加完美的存在。

为什么“满意就好”反而可能更理性?因为,当信息无限时,若要穷举所有选项、算出绝对最优,搜寻成本往往会远超决策本身的价值。

就像我前面说买收纳盒那事儿:花半小时找个“最好的”纸盒子,真的比5分钟找个“差不多的”更划算吗?不会。

因为在更多时候,我们应该找的并不是“全网最低价”或“十全十美”,而是“差不多够用、让自己舒心”。这便是满意原则所带来的现实关照,也是现代人从“纠结”走向“轻松”的关键一步。

西蒙的“满意原则”听起来很简单,但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因为缺少一个清晰的决策系统。

今天,我就来教大家一个三步法,帮你成为“不纠结的人”。

第一步:定标准;

第二步:控参考;

第三步:敢决定。

我们一步一步来看。

第一步:定标准

你的“满意”到底是啥?

我们常常因为“随大流”或追求“别人觉得好”而犯难,却忽视了:决定是否值得选,第一关是弄清自我标准。

这就像巴菲特所说的“内部记分卡”:你的满意你做主。不随市场起舞,建立个人标准,采用更长期、更内在的思考模式。

所谓决策系统,就是用一个清晰的结构,帮助我们明智高效达到目标,实现决策要完成的任务。下面是“定标准”这一步的abc决策结构:

a. 设定“满意”标准:先想好哪些是“非做不可”或“非买不可”的底线要求,以及哪些是“可以有,最好有”的加分项目。

b. 界定时间/精力预算:决定要花多少时间搜索、对比多少个选项,不要超过这个范围。

c. 三大维度评估:结果、过程、心理。

    心理维度:你对这件事是否焦虑、是否符合内心价值观。

根据上面的满意标准和评估方法,你可以大概给自己的选择打分,至少要及格,但也不必追求太完美的高分。

这种做法能帮你避免纠结于更好,也能更客观地认定“我已经找到一个不错的方案”。

还是拿我买纸盒子为例吧,我的基本要求是够大、不难看。因为装满后肯定是堆在某个角落,购买时应该选个评分靠前的就行了,速战速决。

《道德经》里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以我自己的人生经验看,自下而上地去思考生活基本的满意标准,往往比自上而下定更高标准靠谱,甚至结果也更好。

以投资理财为例,定个“保本基础上争取能跑赢定存”的基本满意度,到最后没准儿还战胜了“十年赚10倍”这种宏伟目标。

第二步:控参考

别让比较毁了好心情。

我们常犯的第二个错误是“与他人攀比”或让外部标准无休止拉高期望。

当你看到朋友或博主买了什么更好、更优惠的东西,就开始怀疑自己选的不够完美,陷入“参考点依赖”陷阱。

经济学家卡尼曼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往往不取决于它的绝对价值,而是取决于参考点。

比方说:一个商品标价100块,很少人买;同样的商品标注“原价200,现价100”,立刻就有很多人觉得划算。

更离谱的是,你的工资涨了一千块,本来很开心,后来听说同事小王涨了一千五,你马上不好过了。

这就是“参考点依赖”:我们总是依赖某个“锚点”来判断得失。这个锚点可能是:

原价vs现价;

别人的选择vs自己的选择;

理想状态vs现实状况。

一旦陷入参考点依赖,我们就会:

过分在意他人的选择;

被营销手段轻易影响;

用不恰当的标准评判自己。

说到第二步,想分享一个我的好朋友的买车经验。他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选择大品牌的合适车型,然后买其中安全配置与顶配一样的基本款,也就是所谓“丐版”。

他说,买车最大的坑就是,本来看好三十万一辆的,一看只要加一万多就能升豪华版,升!再一看,限量版配置更诱人,只用加两万,升!比来比去,后来开回去一辆四十万的车。

我这位朋友的原则就是:进4S店之前选好适合的车型,只要基本款,不管销售如何说“这款更超值”,也不掉入“比较陷阱”。

接下来,是“控参考”这一步的abc决策结构:

a. 减少外部干扰:尽量屏蔽朋友圈、博主或广告的诱惑,专注于你真正的需求。

b. 过滤不当比较:警惕那些不相干的“更好”案例,避免用他人的选择当作你的标准。

c. 回归自我期望:把决定拉回自己设定的“满意线”,别被噪音拉高或拉低参考点。

第三步:敢决定

用37%法则告别纠结。

即使你前面定了标准,又管控了外部比较,但有些人依旧卡在最后一步:就是不敢“下手”。

这时,37%法则就可以派上用场。

这个法则,有严格的数学证明支撑。主要用来解决“何时停止寻找并做出决定”的问题,可以解决比如求职、购房、选择伴侣等问题。

37%法则的精髓是:让你选到“最优解”的概率最大化,也避免“无限观望”

结合37%法则,第三步“敢决定“的abc决策结构是:

a. 先设“观察期”:在前37%的选项或时段,仅用来了解行情,不要急着拍板。

b. 见到超越标准就立刻出手:一旦后续63%选项中有超过前面最好水准的,就当机立断,不再犹豫观望。

c. 决策完成后停止搜索:做完决定后,要刻意屏蔽后续干扰,否则又会陷入“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悔恨中。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决定都适合用37%法则,但是,基于算法来快速拍板,的确会更加明确有效。

比方说,我认识一位父亲,他给自己的孩子选辅导老师,方法特别简单——只要有另外三个家长说某位老师好,他就拍板定下来。道理是,从概率角度看,三个好评够有说服力了。再说,不合适再找呗。

通过上面这三步——定标准、控参考、敢决定,你能大幅减少内耗,留出更多精力专注自己真正渴望或擅长的事儿。

定标准:别指望面面俱到,想清你最重视什么;

控参考:摆脱无谓的比较与外界干扰,减少攀比;

敢决定:时机到了就出手,“够好”胜过停留在完美幻想的纠结里。

记住:“满意就好”并不是“毫无进取心”,而是让你在有限理性和现实资源中,找到最适合自身的方案。当你学会在适当时候对自己说“这样就够了”,你会发现生活可以轻松许多,心境也随之变得豁达。

最后

狄更斯写的《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里面有个角色叫米考伯,是主角小时候的朋友,曾经遭遇过债务问题。事实上,这个角色的原型,是狄更斯自己的父亲。在小说里,米考伯说过一段话:

“如果年收入二十英镑,每年花销十九英镑十九先令六便士,那就是幸福。如果年收入二十英镑,每年花销二十英镑六便士,那就是贫困。”

多么简单而精辟的描述啊!

难怪有人说,满意原则,是幸福生活的第一原则。

在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着一个无奈的悖论:选择越多,反而越难选择。

与其穷尽一生去追求可能存在的“最好”,不如学会接受眼前的“够好”。更不值得为了追求“最好”,而牺牲“够好”。因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如何做出完美的选择,而在于如何在有限条件下做出满意的决策。

有时候,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往往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及时决定不再做什么。

记住:不是所有机会都需要你抓住,不是所有选择都值得你穷尽。有时候,说“够好了”,恰恰是最理性的选择。

人生在世,满意就好。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满意原则 决策 有限理性 幸福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