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01月20日
北大“80后”教授周欢萍,7天两度发文Science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北京大学周欢萍教授在2025年1月连续两次在《科学》(Science)期刊上发表重要研究论文,引起广泛关注。第一篇论文研究了单层二硫化钼薄膜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提高了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第二篇论文则通过碘插层技术,成功制备出非合金的α相甲脒铅三碘化物太阳能电池。这两项研究均以北京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彰显了周欢萍教授及其团队在光伏领域的卓越研究实力。周欢萍教授的研究领域涵盖功能纳米材料、光电功能材料及能源器件等,其研究成果曾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周欢萍教授在2025年1月连续两次在《科学》期刊发文,显示其在学术界的卓越成就。

☀️第一篇论文研究了单层二硫化钼薄膜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提升了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

⚛️第二篇论文通过碘插层技术,制备出非合金的α相甲脒铅三碘化物太阳能电池。

🏫这两项研究均以北京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突显了北大在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

2025-01-19 14:25 上海

澎湃新闻记者 岳怀让

2025年刚过去半个多月,北京大学周欢萍教授已经连续两度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科学》(Science)上发文。


2025年1月9日,北京大学周欢萍教授、张艳锋教授(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Wafer-scale monolayer MoS2 film integration for stable, efficient perovskite solar cells》的研究论文。北京大学是本文的第一完成单位。

1月16日,北京大学周欢萍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在Science发表了题为《Nonalloyed α-phase formamidinium lead triiodide solar cells through iodine intercalation》的研究论文。北京大学是本文的第一完成单位。

公开资料显示,周欢萍,1983年12月出生于湖南浏阳,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2015年受聘于北京大学。周欢萍2005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师从严纯华院士,2010年至2015年期间,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从事博士后工作研究,师从杨阳教授。

周欢萍研究领域为功能纳米材料的可控生长、无机、有机/无机杂化光电功能材料、光电及能源器件(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检测器)。

她的代表性研究工作“阐明铕离子对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寿命的机理”入选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本期编辑 邢潭


推荐阅读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周欢萍 《科学》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北京大学 光伏材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