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 News再度揭晓了备受瞩目的全球大学排名。作为早期涉足排名领域的权威机构,U.S. News起初主要聚焦于美国本土大学的评估。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浪潮,他们已将视野扩展至全球各大知名学府。
先来看排名标准,不难发现研究方面的声誉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包括全球和区域两个层面的研究声誉。同时,该排名还高度重视与实际应用相关的指标,以及出版物的影响力。简而言之,U.S. News的排名更倾向于声誉和学术。
一、全球高校TOP 20
在全球前20名的榜单中,前三甲均被美国学府占据,哈佛大学稳坐榜首,麻省理工学院紧随其后,斯坦福大学则位列第三。这与QS排名有所不同,QS往往会给予英国学校更多青睐。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位列第四,此次的评分尤为亮眼。在QS排名中,伯克利分校仅位列第十二,而U.S. News通常也将其置于十名左右。然而,此次伯克利分校跻身全球前五、美国前四,高度认可其学术实力。
从排名分布来看,东海岸学府哈佛和麻省理工依旧占据前两位,而西海岸的斯坦福和伯克利则分列三、四名。这种分布符合大家固有的印象,但实际上,全球范围内还有许多其他杰出的学府等待我们去发掘和了解。
牛津和剑桥这两所英国的顶尖学府“双子星”,在全球的影响力无可置疑。在U.S. News的排名中,它们分别位列第四和第六,相较于QS排名略低一位,但整体实力依旧不容小觑。紧随其后的是伦敦大学学院,在U.S. News中位列第七,而在QS排名中则是第九,显示出近期显著的进步。
第八、第九和第十名的差异逐渐显现。U.S. News将华盛顿大学排在第八,哥伦比亚大学紧随其后,耶鲁大学位列第十。然而在QS排名中,这三所学校的名次则相对靠后,尤其是华盛顿大学,仅排在第76位,哥伦比亚大学位列第34,耶鲁大学也仅排在第23位。这种排名差异之大,说明了美国和英国在评估学校实力时存在的不同视角和标准。
总体来看,前十名依然被美国和英国的高校所占据,这一点在各大排名中均有所体现。然而,在具体排名上,两者之间的差异却不容忽视。例如,英国将帝国理工学院排在世界第二,而在U.S. News中,它仅位列第12,未能跻身前十。
加州洛杉矶分校(UCLA)在U.S. News的排名中表现出色,迅速攀升至第11位。在我的印象中,UCLA一直是全美前20的学府,如今看来,它已稳稳地跻身全美前十。然而,在QS排名中,UCLA的名次仅为第42位,这种巨大的差异再次证明了不同排名体系之间的差异性。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位列第13名,与QS排名的第32位形成鲜明对比。紧随其后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占据第14位,但相较于QS给出的第11名,排名略有下滑。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则在第15位,而它在QS排名中并未获得一席之地。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清华大学以第16名的成绩跻身前列,这一排名高于QS给出的评价。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在美国各大高校中均表现出色,成为最优秀的留学生群体之一,为清华大学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作为除美国和英国高校之外排名最高的其他国家大学,清华大学甚至超越了排名第17的多伦多大学,后者在QS排名中也未能超越清华。
在第18至20名中,我们再次看到了三所美国高校的身影: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密歇根大学。作为常春藤盟校成员的普林斯顿和康奈尔,近年来排名有所下滑,从QS排名的第22和16位降至这里的第18和第19位。这不禁让人感叹,这些历史悠久的名校也面临着声誉上的挑战。而密歇根大学在U.S. News排名中进入了前20,与QS给出的第44位形成鲜明对比。
回想起去年大热的电影《奥本海默》,普林斯顿大学曾是众多杰出科学家的摇篮,从爱因斯坦到奥本海默,学术声誉曾经无比辉煌。然而,时过境迁,如今普林斯顿的排名已有所下调。
从总体来看,QS排名对英国的学校表现出更为友好的态度,同时给予亚太地区学校的排名也相对较高。相比之下,对于美国的学校,QS排名则显得较为保守,除了少数顶尖学府外,其余学校的排名并未达到其应有的高度。
然而,U.S. News的排名体系则呈现出截然相反的趋势。它明显对美国本土的学校持有更为优待的态度,这一点在多个排名中均有所体现。因此,在U.S. News排名中,一些在美国本土备受赞誉的学校可能在国际上并未获得同样的认可。尽管如此,U.S. News对英国高校的排名也相当不错,尽管略低于QS排名,但整体差异不大。
最大的分歧在于对亚太地区学校的评价。在QS排名中,澳洲、新加坡以及中国的高校往往能获得较高的认可,但在U.S. News排名中,这些学校的表现则相对逊色。其中,清华大学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作为中国的顶尖学府,清华大学不仅在国内享有极高的声誉,而且在国际上也备受瞩目。在U.S. News排名中,清华大学的排名增长速度之快,代表了亚洲乃至全球高等教育的崛起。
二、中国高校TOP 20
接下来我们来看中国大学在全球排名榜单上的表现。首先,清华大学稳居中国榜首,全球排名第16位,而在QS排名中位列第20。北京大学紧随其后,位列中国第二,全球排名第31位,QS将北大评为全中国第一。这显示了U.S. News和QS在清华与北大的排名上各有偏好,但中国的高校在全球舞台上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能够进入全球前20的行列。
在第三名的角逐中,U.S. News将浙江大学列为首选,而QS则将其排在全国第四。上海交通大学在QS和U.S. News中均名列第四。复旦大学在QS中位列第三,但在U.S. News中仅排第七,这三所学校的排名在两大榜单中虽有所出入,但总体差距不大。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第三的有力竞争者,而复旦大学则稍显落后。
U.S. News将中国科学院大学排在全国第五,而QS则未将其纳入排名。这一差异在中科大上体现得更为明显,中科大在QS中排名第133位,但在U.S. News中跃升至第82位,甚至超过了复旦大学的排名。南京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在U.S. News中分别排名第98和100,但在QS中则均位于100名之外。
在第10至20名的区间内,一些学校的排名在两大榜单中存在较大分歧。例如,湖南大学在U.S. News中排名第119位,而QS则将其排在448位。同样,电子科技大学在U.S. News中排名第153位,QS排名第451位;中南大学在U.S. News中排名第168位,QS排名第431位;东南大学在U.S. News中排名第183位,QS排名第428位。这些排名差异可能源于不同榜单对学校实力、学术声誉、科研水平等指标的不同考量。
总体来看,在顶尖高校的排名上,各榜单之间并无显著分歧。清华、北大、浙大、交大这五所学校均被公认为中国最顶级的大学,并在世界排名中占据高位。然而,对于复旦大学的排名,U.S. News给出了相对较低的位置,令人感到有些遗憾。
另一差异在于,QS排名对于除前述五所学校之外的其他中国高校,普遍给出了较低的排名,多数在100名之后,甚至有的位于三四百名区间。相较之下,U.S. News对中国其他大学的排名显得更为友好和均衡,主要分布在50至200名之间,即便是排名最低的学校也在183名。这一差异可能反映出QS对中国高校腰部和尾部学校的了解不够深入,而U.S. News则对中国学校有更全面的理解,除了复旦大学外,其余排名相对更为客观。
三、TOP 100高校各国分布
最后,我们来看TOP 100学校的分布情况。美国独占鳌头,有41所学校入选,欧洲(不含英国)紧随其后,拥有21所,中国则以13所学校的成绩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英国和澳洲分别以11所和9所学校位列其后。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几个教育大国的实力。
美国以40%的份额占据了显著地位,这再次证明了U.S. News对其本土高校的偏爱。英国的教育实力同样不容小觑,占据了10%的份额。欧洲各国联合起来,贡献了20%的顶尖高校。而中国近年来在教育领域的进步堪称瞩目,已有13所高校跻身TOP 100,为全球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澳洲的教育实力也颇为可观,与英国几近平分秋色。
这些国家共同构成了U.S. News认为的教育强国版图,但其中中国高校的强势崛起尤为引人注目。中国高校的崛起不仅为全球教育带来了新鲜血液,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教育的潜力和实力。
虽然不同排名体系可能存在差异,但无可否认的是,两份排名都认可了中国学校的崛起这一事实。我个人认为,U.S. News的排名对中国高校来说可能更为客观一些。我们应继续努力,让中国的教育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对于这份排名,大家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谢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陈博每日观察”(ID:CHENBOviews),作者:陈博,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