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在东北,父母都是林场的普通职工,当了一辈子科员,我小时候也出生在林场,林场和农村行政村这个概念差不多,一个林场100多户人家,林场不分田分地,以捡捡山货搞搞种植谋生。
如果没有中国式应试教育,如果没有考公考编这个公平竞争,我现在应该也是在林场,要么混一个国企工人身份(没背景几乎不可能),要么大大大概率是捡捡山货、种种木耳、五味子或者给别人家打工。这里说的种木耳,不像电视剧《山海情》那种,那么轻松且收益高,而是特别辛苦,风险很大(菌种感染、干旱、雨季)都会导致辛苦一年团灭。我上学时爸妈累死累活,去掉成本一年净利润也就2、3万元。林场很闭塞,我可能到现在还没有娶到媳妇。
如今,我考上快10年了,和媳妇有了2套房子,有一辆普通汽车,还有一些存款,我拥有的一切都是因为我受的教育,参加的考试。
我常常听到一个观点说:「家里有钱有背景的人才适合考公,没钱的人考公会稳定的穷。」现在的我其实是不认可这个观点的。
我还没毕业那会瞧不上体制内,想着一眼望到头,一个月开3000有什么意思?但是当我进入体制十年了我才发现,体制内的工作是一个潜力股的工作。哪怕没有什么背景,十年间我从工资3k涨到了6k,早午饭吃食堂的成本还是2元,我不抽烟不喝酒,也不怎么爱买衣服,我能攒下来的钱越来越多,不知不觉的公积金我俩人就攒下来25万左右。
如今我已经成了单位的老人老油条,我的工作内容却越来越轻松,4点30下班从不加班,下班我能10分钟到家。因为工作,我娶了同样的老婆,我们有大把的时间陪伴媳妇,陪伴父母。去年2月老爸住院,我在吉大一院陪护1个半月,没有领导为难没有扣工资,工会还给了我补助。虽然有时候无奈东北的寒冷的冬天,无奈工作的固定性,但是我有时会想,如果没有这份工作,我更不可能走出东北,我甚至都走不出那个平房的那个炕头,毕竟我突破了自己的上限,毕竟我是全中国98%的普通人之一。
附一些生活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