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1月10日
[文 化] 庄心丹:用双脚丈量高原“天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讲述了青藏铁路第一任总体设计师庄心丹及其团队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多次深入青藏高原进行铁路勘测的艰苦历程。面对高原反应、缺水、恶劣天气等重重困难,他们克服了雪盲症、胃肠炎等疾病,坚持完成了线路初测,为后来的青藏铁路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的付出和牺牲,体现了老一辈铁路工作者为国家建设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

🏔️ 恶劣环境下的勘测:庄心丹团队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进行勘测,面临着寒冷、缺水、高原反应等严峻挑战,生活条件极为艰苦。

💧 节水求生:在柴达木盆地勘测时,因缺乏淡水,他们用12匹骆驼驮水,并“约法三章”节约用水,每人每天仅分配一小杯水,展现了在极端条件下求生存的智慧。

❄️ 冰霜花卉:在昆仑山顶宿营时,队员们每天清晨醒来,被子、面庞都覆盖着冰霜,形成了奇特的“冰霜花卉”景象,反映出勘测环境的严酷。

🛤️ 初测奠基:庄心丹团队的初测报告详实完整,提出了保护冻土的原则,为后续的青藏铁路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向,使得后来的勘测少走了许多弯路。

👣 用脚丈量:报告中详细记录了全线桥梁数据,体现了勘测队员用脚步丈量青藏铁路每一寸土地的实干精神。

庄心丹勘测青藏线时写下的《青藏行》。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供图

    【科学家手稿】

    ◎王传超

    “青藏高原四千三,羊啼马啸鸟飞难;上有千年不化之白雪,下有多年冻土地壳翻……”这是青藏铁路第一任总体设计师庄心丹于1960年9月勘测青藏线时写下的题为《青藏行》的旧体诗,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青藏铁路初代探路者经历的磨难和艰辛。

    庄心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新中国的铁路事业。由于年代久远,他和中国第一代青藏铁路勘测人的故事几近湮灭,直到青藏铁路通车前后,才被重新提起。

    1957—1961年,庄心丹几度带队踏上青藏高原,勘测路线。无论是滇西南的瘴气、祁连山的冰雪,还是阿拉山口的狂风、艾比湖的蚊虫,他都见识过,但青藏高原艰苦的自然环境仍然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勘测铁路线,寒冷就不用说了,做饭更是个大问题。那时没有高压锅,饭菜只能做到半生不熟,再加上水质不好,勘测小组中的很多人都患上了慢性胃肠炎。困难还不止这些,在海拔几千米的高原,大家都出现了高原反应,头痛、呕吐、浑身无力,但由于交通极不方便,只有严重病号才能被送往医院,大多数人只能硬扛。因为没有防护眼镜,庄心丹和许多同事都患上了雪盲症。

    此外,他们还要面临缺水的问题。1961年5月,庄心丹等6人组成的小组开始踏勘青海柴达木盆地。由于在这片大面积的盐渍地上,找不到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因此他们雇用了12匹骆驼,除每人骑乘一匹外,剩下的6匹全部用来驮水,12桶水要维持他们近一个月的生活。

    庄心丹后来回忆说:“在日常生活中,12桶淡水,也许只能洗七八件衣服,算不得什么。但在野外勘测生活中,每一滴淡水都显得异常珍贵。”为了节约用水,他们“约法三章”,谁也不准洗脸,每人每天只分配一小杯生活用水,其余用于煮饭。

    为了早日走出这荒芜干燥的盆地,他们还必须加快勘测进度:一天前进70华里,边走边进行勘察和航测图上的地质调绘。

    这次勘测结束回家时,庄心丹几乎脱了相:原本又瘦又小的身躯似乎又缩了一圈,嘴唇完全干裂,胡子拉碴的面孔布满褶皱,已经泛白的蓝色制服散发着浓重的气味;手中提着一个脏兮兮的布袋,袋子里飘出一股股鱼腥味……虽然早已看惯了丈夫外出作业回来时的狼狈相,但到如此不堪的状态,妻子涂玉清还是第一次遇到。

    回顾这段经历,庄心丹曾说:“这12桶水,在数量上是微小的,但通过勘测队员的身体,滴滴淡水转化成滴滴汗水,这些汗水洒落过的地方,将会铺筑起铁路,修建起工厂。”

    他还曾提到了一个细节。有一次,他和队友们在昆仑山顶上勘测。当时正是严冬季节,气温很低,可他们那时的装备很差,仍然是在单帐篷里宿营。每天清晨醒来,被子上面都披着一层薄薄的“冰霜花”;队员们的面孔上,眉毛、头发、胡须,都挂着白色的“绒花”,连细细的汗毛孔上,都点缀着奇妙的冰霜图案,而戴在头上的皮帽子就好像一朵盛开的雪莲花。一夜之间,冷空气借助体温,巧妙地布置出一个“冰霜花卉展览图”。这让他们每天的勘测生活,总是从清扫这些“冰霜花卉”开始。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庄心丹带领同事们完成了青藏线的勘测,花费大量心血制订了一系列方案。庄心丹完成的青藏铁路线路初测报告有300页、数十万字,非常完整,几乎所有事项都有据可查。尽管是“原始作业”,但庄心丹等人当初确定的线路方向,基本上就是今天青藏铁路格尔木到拉萨段的走向。他提出的保护冻土原则,也成为青藏铁路设计的整体原则。青藏铁路在20世纪70年代、90年代的后两次大规模勘测,因此少走了许多弯路。

    青藏铁路第二任设计总工程师、庄心丹的继任者张树森说,初测报告中有一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报告中有一个专门的章节将青藏铁路全线需架设的15米以上的桥梁全部归纳在一个统计表里,包括桥梁的铁路里程、桥梁长度等数据。一看便知道,他们当时一定是真正地用脚走遍了青藏铁路的每一个段落。

    虽然此次勘测高质量地完成了,但囿于当时国家财力以及局势的变化,后续修建计划未能进行。但在庄心丹带领下的探路工作,在青藏铁路修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青藏铁路第三次大规模上马从批复到开工可以开展得如此迅速,正是因为先辈们打下的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青藏铁路 庄心丹 铁路勘测 高原 艰苦奋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