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全站热榜 01月09日
为什么接触哲学以后越来越“咬文嚼字”了?该怎么去改善这一点?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作者在接触哲学后,对语言表达准确性的执着与困惑。作者从随意记录抽象想法,转变为追求精确表达,却发现语言的苍白和词汇定义的模糊性。这种对准确性的追求导致表达的畏惧,公开表达减少。作者在个人理解与标准定义之间摇摆,并试图在两者间找到平衡。文章引发了对语言局限性、表达困境以及如何有效沟通的思考。

🤔 接触哲学后,作者开始追求表达的准确性,从随意记录想法转变为字斟句酌,力求精确传达内心抽象概念。

📝 作者发现语言文字的局限性,对词汇(尤其是抽象概念)的“定义”感到困惑,担心因个人理解差异导致他人误解,因此在表达时倾向使用“公认”或“标准”的定义。

😨 对表达准确性的过度追求,反而导致作者表达的畏惧,减少了公开表达,这与过去随意表达的自己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正努力在追求准确和自由表达之间找到平衡点。

这是我的一些困惑,希望被解答,一定程度上我觉得这样没有问题,但还是想听听大家的想法或者建议。 以前只是漫无目的地思考一些触及哲学概念的问题,在引导下开始有意识地接触哲学了,我发现我好像越来越“咬文嚼字”了,这可能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我对于思考那些抽象的东西感到痴迷,但思维是无法完整地用可见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以前喜欢写点随笔,也不注重他人的反馈,只是随手记录自己的想法,想法是非常抽象的,我觉得我自己回头看能理解就行。 现在,我对“准确性”的要求变高了,我希望我能尽可能准确地表达我的想法,可是我发现这很难,我发现语言和文字非常苍白,现在写东西的时候我经常害怕自己的措辞不准确,怕我对这些词汇(尤其是抽象概念的词汇)的“定义”有误解,可是有时候又很迷茫,对一些概念我或许有自己独特的“定义”,可是根据自己的“定义”使用那些词汇的时候,别人就更有可能误解我想表达的内容,所以和他人交流的时候,用词最好贴合最“公认”的定义,或者说,“标准”的定义。 我对某个用词感到不确定的时候,就会去查查这个词的定义,看看我的表述是否足够准确,可是我又想到一个问题,我无法保证别人认知里的定义就是我查到的“标准定义”,最后我们的理解还是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包括这个问题,我反复地改了好多次,问题内容也反复删了重写很多次,换做以前,我觉得我的意思差不多表达到位就行了,可是现在我非常注重自己的表达能尽可能“准确”,因为表达到位是不可能的,我只能尽力让别人误解的空间小一些。甚至,有时候因为不想被太过误解,有些很难表述清楚的问题,我就不去表述了,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我公开的表达少了,和过去的我非常不一样。 以前自己也较真,但没有这么较真,现在似乎有些“魔怔”了,我想慢慢我会找到一个平衡的办法,但依旧想听听大家是怎么看的,感谢。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哲学思辨 表达困境 语言局限 准确性 抽象概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