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一些困惑,希望被解答,一定程度上我觉得这样没有问题,但还是想听听大家的想法或者建议。 以前只是漫无目的地思考一些触及哲学概念的问题,在引导下开始有意识地接触哲学了,我发现我好像越来越“咬文嚼字”了,这可能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我对于思考那些抽象的东西感到痴迷,但思维是无法完整地用可见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以前喜欢写点随笔,也不注重他人的反馈,只是随手记录自己的想法,想法是非常抽象的,我觉得我自己回头看能理解就行。 现在,我对“准确性”的要求变高了,我希望我能尽可能准确地表达我的想法,可是我发现这很难,我发现语言和文字非常苍白,现在写东西的时候我经常害怕自己的措辞不准确,怕我对这些词汇(尤其是抽象概念的词汇)的“定义”有误解,可是有时候又很迷茫,对一些概念我或许有自己独特的“定义”,可是根据自己的“定义”使用那些词汇的时候,别人就更有可能误解我想表达的内容,所以和他人交流的时候,用词最好贴合最“公认”的定义,或者说,“标准”的定义。 我对某个用词感到不确定的时候,就会去查查这个词的定义,看看我的表述是否足够准确,可是我又想到一个问题,我无法保证别人认知里的定义就是我查到的“标准定义”,最后我们的理解还是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包括这个问题,我反复地改了好多次,问题内容也反复删了重写很多次,换做以前,我觉得我的意思差不多表达到位就行了,可是现在我非常注重自己的表达能尽可能“准确”,因为表达到位是不可能的,我只能尽力让别人误解的空间小一些。甚至,有时候因为不想被太过误解,有些很难表述清楚的问题,我就不去表述了,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我公开的表达少了,和过去的我非常不一样。 以前自己也较真,但没有这么较真,现在似乎有些“魔怔”了,我想慢慢我会找到一个平衡的办法,但依旧想听听大家是怎么看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