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2024年06月25日
关于创新的追问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创新并不是一个新话题。

其实许多国家早已经开始了科技创新制度与机制的改革。例如,自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政府开始对其科研院所等开展“独立行政法人”改革,使其由“国家机构”转变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行政法人”,其核心特征是转变政府职能、下放权力、赋予用人单位自主权,结果取得显著的技术研发成果。在此基础上,2015年日本政府对《独立行政法人通则法》进行了修订,首批 31 家“国立研发法人”被正式批准设立,其目标是提升日本产业技术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目前,日本又在积极探索“特定国立研发法人(超级法人)”制度的设立,以期打造具备世界最高研究水平的研发机构,出更多新产业新技术成果,保持日本产业未来的领先地位。

又如美国的国家实验室科技创新体制与管理方式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完善中。美国的国家实验室有720多家,类似我国的科学院体系,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建立以来,一直以满足美国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战略为使命,以“任务导向”为原则,根据美国的战略性科技创新需要,由美国国家资本介入国家实验室的筹建与运营,实施一套完整的预算与绩效评估管理体制,成为美国国家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为科技与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些国家实验室的经费全部来自联邦政府的职能部门,如能源部、国防部、国家航空航天局以及国家科学基金会等。其中,预算与绩效评估管理体制是国家实验室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绩效评估结果决定实验室获得拨款的情况,决定实验室对科技创新成果质量的判断。

绩效评估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对实验室科学技术成就的评估,另一方面是对实验室管理和运行成绩的评估。评估成员是外聘的,既有同领域的高水平技术专家,也有一些财务管理方面的专家。客观、公正的绩效考评是与财政预算拨款直接挂钩的,好的绩效才能够获得更充沛的预算拨款,实验室才能不断地发展,否则可能被淘汰或关闭。

科技创新制度机制安排的核心是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更加有效,创新效率更高。为此,科技创新制度的改革已经成为各国正在进行的工作。我们也需要重新评估科技创新制度机制,进行深化改革。

目前的改革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开放式创新成为趋势的条件下,是否有适合的知识产权制度十分关键。

二是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制度与机制。创新激励不能光靠精神激励,也需要经济激励,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的建立与发展很重要,可以看做资本市场对创新的认可与鼓励,但光靠这个不够,还需要更为普适的创新激励机制,让更多的创新人才的创新主动性发挥出来。

三是对现有的科技创新管理组织体系进行改革调整,目标是建立高效的创新组织管理体系。这种管理系统应该对应创新图谱中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设定,例如,产业创新的组织与管理应该主要以市场机制配置为主,切忌“拉郎配”。

01 科技创新与领军企业

美国哈佛大学的阿伯纳西(N.Abernathy)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厄特拜克(James M.Uterback)通过对以产品创新为主的持续创新过程进行研究,发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及产业发展三者在时间上的动态发展影响着产业的演化并建立了产业创新动态过程模型,即Abernathy-Utterback创新过程模型,简称为传统的A-U模型

A-U模型描述了一个特定技术创新轨道上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分布规律和一般过程,即在同一代产品技术生命周期中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然而,产业的发展是一代接一代具有各自不同生命周期的产品演化过程的集合。一代产品技术生命周期的完结,并不表明一个产业的完结,而是由于根本性技术创新的出现使产业得到了质的提升,即产业由原来的技术轨道跃入一个新的技术轨道,新一代产品替代了老一代产品。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两个不同的创新。科技创新成果本质上是造福人类的成果,产业创新更直接影响人类现实与未来的生活和福祉。科技创新主要侧重科学技术规律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发明创造;产业创新的目的是要把科技新成果转化为消费者可以享有的经济、环保、绿色的产品与服务。显然,没有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就没有了源头,但有了科技创新,不见得必然导致产业创新,形成新产业,获得新产品新服务。现实中,两者是可以相互分离的。创新的主体也是可以相对分离的,产业创新的主体主要是企业或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同盟体,只有企业才能判断产业化的市场前景,才能组织进行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才能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因为市场前景可以给企业以激励。

产业创新是一个复合创新过程,它的成功不光是技术创新的成功,还是生产组织创新的成功,更重要的还是商业模式市场开拓创新的成功。这样的创新成功更依赖于企业与市场的互动,依赖于政策环境的宽松。我们并没有看见美国政府推动社会与企业去把美国的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但是美国的产业创新成果是全球公认的。产业化导致新产业发展大多从美国开始。因此形成一个有效的竞争性市场、一个宽松的制度环境,容忍企业大胆创新追求商业利益,加上良好的金融服务体系,是产业化创新成功的关键。

过去,全球都认为创新主体是科研院所、大学、中小企业,在创新生态图谱的创新分工合作中,分别承担自己的创新主要任务。例如,科研院所与大学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创新与应用技术创新,而中小企业则从事产品、市场、技术方面的产业创新任务,认为大企业保守,忙于垄断市场,不是创新主力。其实当下创新主体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大批世界级科技创新型大企业崛起,成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领导者、主力军,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甚至基础性应用研究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投入研究,进行突破性创新。

当今世界高端前沿新型高技术领域与产业领域都可以看到这样的领军企业,如计算机软件产业是微软,网络搜索产业是谷歌,新能源汽车产业是特斯拉公司,芯片制造产业是高通,高端医疗设备是通用电气,精密照相产业是佳能,飞机引擎制造产业是通用电气与罗尔斯-罗伊斯,5G通信产业是华为,光刻机产业是荷兰ASML公司等。这些企业甚至在基础科学如AI、生命科学、数据分析、基因、智能化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发投人,公司规模大,技术领先,创新能力强,产品独一无二,附加价值高,处于全球最高水平。

我个人以为“世界级”科技创新型企业是以重视技术研发和拥有核心技术为主要驱动力,拥有全球研发体系和国际化研究团队,具备强大的开放式创新和持续创新的能力。整个组织创新文化氛围浓厚,能够高效地整合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强,创新成果具有强大的辐射效应,是现在与未来创新的主力,也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者。

我国经济国内国外双循环战略的推进,依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依赖创新驱动经济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竞争成为未来全球竞争的核心,需要密切研究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实现我国科技创新的高端、高效、高速,培育一大批类似华为这样的世界级科技创新型与产业创新型企业,实现科技创新多主体合作,完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实现上海科创中心全球科技创新引领的功能。

02 保持领先视角下的上海科创中心

在我眼中,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固然是要进行大规模的科技创新,提升上海乃至全国的科技水平,但也应该有责任把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为传统产业的改造、高技术新型产业的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上海新型产业体系的建设。

上海要建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除了要关心科学和技术方面创新,还要关注产业创新。我们一方面要关注和推进科技创新,其中包括基础科学研究创新和应用技术研究创新;另一方面还应该积极关注和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如果没有科技成果创新,何来产业化的结果,于是许多人把产业化结果差强人意的事实主要解释为产学研结合方面有问题,所有的政策设计与制度改革都朝向产学研结合的机制与方式。我们的研究认为,产业化是形成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式,它固然与产学研结合有关联,但产业化的成功绝对不仅仅是产学研结合的机制与方式问题,因为产业化实质是一个复杂的连续创新过程,是再创新的过程。我们将其称为产业创新,是创造一个新型产业的过程性创新。

以“工业 4.0”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重大技术进步将开创一系列原创性新产品的诞生,如人工智能技术、新材料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的突破性发展,必然推动一系列原创性产品诞生,而在一些优秀创新型企业的努力下,可以在新产品创新的基础上,通过产业化创新的其他三个环节的再创新实现新兴产业的成长与发展。目前,发达国家的许多创新型企业均在新技术、原创性新产品上进行连续性的再创新,将其形成新产业,成功开拓新市场,如谷歌、通用电气等。一旦这些企业成功,就会在新兴产业方面占据领先地位,成为产业标准、竞争规则的制定者,我们则可能又成为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上的低端环节者而被控制。

因此,基础研究创新、应用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这三种创新要有机结合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一体化的过程,如果切断这个过程,就不可能有所谓的世界影响力。

上海这个科技创新中心能否建成的关键之一就是开放性。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具备让人才、信息、资金充分流动,进出自由的制度,这个前提条件非常重要。要强调这些创新要素,进入和退出上海是无障碍的。完全靠中国人的力量搞这样一个中心的思想是不对的。我们是集全球的科技创新资源建上海这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开放性非常重要。

上海发展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一个方面就是必须推动产业创新。通过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知识密集度高、以高新技术为核心、资源耗费量少、环境友好、综合效益明显且具有较强成长潜力的新型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上海在产业创新方面有成绩。以上海生物医药行业为例,随着全球创新分工的不断细化,在新药开发领域,创新链条被拉长。为了使企业创新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如张江药谷在研发外包和服务平台两方面提供支撑,该行业已经初步形成以研发外包服务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创新价值网络。然而,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虽然快速发展,但还是缺乏创新药物和关键设备,在技术创新方面首先就有许多问题,产业化问题也未能很好地解决。例如,在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美国、欧洲、日本的专利申请数量分别占全球专利申请总量的大部分,中国专利申请基数较小,上海更少。至于基于生物医药科技创新成果由上海的企业进行产业化创新形成新产品、打开新市场、形成新模式新业态的就比较欠缺,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我们的企业缺乏产业化动力,也缺乏产业创新的能力与财力。

全球经济发展与竞争中,世界级一流企业都是核心主力。越是发达的国家,世界级一流企业就越多。美国的经济实力全球第一,美国也是具有最多世界级一流企业的国家。中国要成为发达国家,成就中国梦,如何推动一些优秀企业发展成为世界级一流的企业,成为中国经济、产业与技术发展的核心力量和领军者,是现在到未来若干年中十分关键和十分重要的事。世界级一流企业不等同于世界500强,因为世界500强是按照产出规模与资产规模排位的。世界级一流企业当然有相当的规模,但更为重要的是它在本产业领域拥有的技术、产品、服务、管理、效率、创新、文化等方面有不可置疑的领先地位,我们称为公认的领先。

希望中国的企业家要有更前瞻的眼光,发展预见思维,把握未来机遇,防范可能的风险,实施开放式创新,进行全球融合合作,从而使我们企业从优秀走向卓越,特别是可以发展成为世界级科技创新型企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复旦商业知识”(ID:BKfudan),作者:芮明杰,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