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1月07日
尴尬的出海:留不下回不去的中国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讲述了一位在越南经营工厂的中国大哥的经历,揭示了许多出海中国人的普遍困境。起初,他们凭借经验和资源在异国发展,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与国内脱节,又难以融入当地社会。他们对两地都感到疏离,既无法回到熟悉的中国,也无法真正融入异国他乡。这种“留不下也回不去”的尴尬境地,源于个人大脑的“熵增”现象,即随着环境固化和信息输入减少,大脑逐渐麻木僵化。文章强调,要警惕这种个人“熵增”,保持对新信息和高认知人群的链接,才能避免陷入困境。

🌍 出海初期,凭借经验和资源,在异国发展迅速,同时保持对中国和所在国信息的敏锐度,是个人快速成长的时期。

🏘️ 随着在当地扎根,生活和工作逐渐琐碎,与国内联系减少,难以融入当地社会,对两地都产生疏离感,形成“留不下,回不去”的尴尬境地。

🧠 个人大脑的“熵增”是造成困境的根本原因,即随着环境固化,信息输入减少,大脑逐渐麻木僵化,失去活力和创新能力。

💡 要避免个人“熵增”,需保持与高认知人群和新鲜信息的链接,持续输入新知识,从而保持大脑的活力和敏锐度。

我在越南时,认识了一个做工厂的大哥。他的故事,代表了成千上万个出海赚钱的中国人的经历。特别值得所有出海赚钱的中国人警醒。

10多年前,大哥跟着一些合作方,从山东到越南北宁开工厂,经过10来年的经营,生意总算稳定下来了,发不了财,但也还算小康。他孤身一人在越南,老婆带着孩子在中国老家上学。

刚开始到越南时,因为他有丰富的中国制造业的经验,同时又熟悉供应链,越南当地的政府和合作方、同行都很欢迎。他在越南本地开始落地发展,一方面他不断熟悉越南当地的政策和环境,另一方面,越南人也愿意向他请教。

同时,由于他身在越南,对当地有所了解。所以中国的合作方或同行,也不断找他请教出海和国外的情况。他同时具备着中国和越南两地的资源和经验,同时成为了两个国家同行信息的链接点,日子过的很充实,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但随着三五年过去,他开始发现不对劲。

一方面对中国越来越陌生,他和中国朋友,同行,开始还有一些联系,同行们该来越南的也来了,该了解的也了解了,有些合作商的业务也少了,慢慢的随着时间过去,大家开始疏远了。到后来仅仅是通过朋友圈、微信群、短视频来知道国内的一些细枝末节。

中国对他来说,慢慢的成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他已经回不去了,即使回去,由于行业政策资源都变了,他也没有办法再做本行。他问了我国内的很多情况,有些事完全是部分无良自媒体胡编乱造的引流视频,但他在手机上看到时,都以为是真事。

另一方面,他对越南虽然已经很熟悉了,和越南人打交道很多,但基本上不会和越南人成为真正的朋友,最多就是喝喝酒,吹吹牛,或者和一些越南女生有些短暂的国际友谊。但根本算不上也不可能深交。而当地的中国人,虽然很多,关系好的也就固定的几个人,有空时一起喝酒打牌。

他发现自己对越南的了解,也仅限于他在北宁的工厂和附近的地方,对政策的了解,也就是自己接触的本地税收工商等。由于琐事缠身,他对越南也开始变得麻木,好奇心和探索欲开始下降,他一直没去过胡志明,不知道那边的发展情况,也没去过富国岛和芽庄。慢慢的,就是上班,到工厂发货、网络联系业务,下班吃饭回家睡觉,偶尔出去聚会下。这种发展中国家,也不可能真的能留下来。

“五年、十年后,我应该去哪呢?”他说自己成了“一个越南留不下来,国内也很难回去的人,一个尴尬的人”。

大哥的故事,其实只是出海发展的大多数中国人的一个缩影。大多数人出海,都是有勇气的人,想有更好的发展,想去看更大的世界,拓展自己的思维,提升自己的财富。但是一个人,去到一个陌生国度和一个陌生城市,特别是发展中的国家,比如越南墨西哥中亚,刚开始,因为新鲜,大脑保持着敏锐度,他会同时对中国和所在国家,都保持着好奇心和信息的流通,信息输入量远超过信息输出量,整个大脑是处于迭代更新的状态,这个时候进步是最明显的。

但随着在当地扎根,慢慢稳定下来,要处理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多,越来越琐碎,能链接到人相对固定,环境也开始固化,这时链接到的新人和新信息也越来越少。慢慢的在当地被同化,但在这种地方,你又没办法完全成为当地人。

作为一个中国人,一方面重复当地的琐碎和格格不入,一方面对中国的认知也变得陌生和僵化。成为了一个留不下、回不去的人。我已经遇到了好多这样的人。

华为任正非把“熵增”的概念,从物理学引入到企业管理中。熵增大致是说能量是从高处往低处流动,最终耗尽,陷入混乱和死寂,比如一杯热水,刚放到桌子上,热量会从杯子转移到桌子上,最后全部凉凉。一家企业也是如此,从小到大,开始是创新的,有活力的,慢慢开始变大,臃肿,官僚,内耗,开始失控走向死亡。

其实一个人也是如此。我们最应该警惕的是个人大脑的熵增。从开始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随着年龄增长和对环境的熟悉,慢慢开始变得麻木教条、僵化,大脑运转低效。信息的输入量,开始变少,每年重复着以前的信息,每天按部就班,机械麻木。

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尽可能保持自己和认知高的人、新鲜信息的链接,避免过度被本地化。从而避免大脑熵增和僵化,成为一个尴尬的人。就像让一杯热水持续保温,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输入热量。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出海 熵增 文化隔阂 个人成长 信息链接
相关文章
什么值得买出海首站选定为泰国
2024年全球互联网通信云(IM+RTC)行业研究报告
和同事聊天,聊到输出倒逼输入,所以要保持个人成长速度,就要保证多输出。 在保证输出上,我的经验是:每天保持写作,写800-1000字的短内容。 大家听过金发女孩...
客观来说,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会贫穷,如果你真的穷,你做好一件事情,我一年给到你100万,如果你拿不到钱,我给你。 什么事情呢?一年365天,你每天去锻炼、减...
分享一点小感悟: 自己身上逐渐避免掉的「穷人思维」「穷人生活方式」 1.打车的时候,司机如果问:怎么走?回答都应该是:走最快的那条路线。 2.永远不要等一...
六经注我,一切牛人都是我的谋臣而已 我最近在梳理这10年影响我最多的三个人,我得出一个结论:这世界没有完美的老师,最好是把老师当成自己的谋臣。 听多数人的...
《伟大始于无名》 在线阅读英文版:https://chipwilson.com/chapter/why-i-am-writing-this-book 网站内有PDF.EPUB 等格式下载。 本来想用沉浸翻一下,但是貌似...
“特意去接触那些聪明、有趣、有抱负的人。为他们工作,雇佣他们(实际上,工作中最令人满足的部分之一就是与真正优秀的人建立深厚的关系)。尽量与那些在他们领...
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是我毕生所愿。
刚在微信读书打开阅读《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书的扉页写着:“人生中的事分为两类,你能控制的,你不能控制的。 不能控制的包括:已发生的事,你的记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