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1月06日
40年里,上海人搬过几次家?(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讲述了上海阿姨陈菲菲一家从知青返沪到如今的住房变迁历程。从最初的复式老房到新式里弄,再到商品房和老洋房,最后为了孩子学区又回到租房,陈菲菲一家经历了上海住房条件的巨大变化。文章展现了不同年代上海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家庭住房改善背后几代人的努力。从拥挤的弄堂生活到拥有独立卫浴的舒适住宅,再到如今为了孩子教育的迁徙,住房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和家庭的变迁。

🏘️ 复式老房的童年记忆:陈菲菲的童年住在复兴中路的老房子里,房子是复式结构,做饭在晒台上的露天厨房,生活虽不便却充满人情味,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充满了温馨回忆。

🏢 从新式里弄到商品房:随着时代发展,陈菲菲一家从老弄堂搬进了重庆南路的新式里弄,又通过努力住进了中山公园附近的商品房,住房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也见证了上海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 抓住机遇改善住房:陈菲菲父母通过自学、承包公司等方式增加收入,并抓住90年代的公房出售政策,买下了定西路的房子,为后续改善住房条件打下了基础,也展现了上海人精打细算的理财观念。

📈 商品房到老洋房的置换: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孩子教育,陈菲菲一家从商品房搬到老洋房,又为了孩子学区租房,住房选择随着家庭需求不断变化,也体现了上海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 住房变迁的循环:从最初的老房子到如今为了孩子教育的租房,陈菲菲一家经历了几次搬迁,住房的变迁就像一个圆,循环往复,也体现了家庭生活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陈菲菲童年记忆中的房子,是有层次感的。

一家三口睡觉是在二楼亭子间,做饭吃饭要向上爬两楼。四楼的小房间本是灶披间,但建工中专毕业的爸爸有的是手艺,愣是在晒台上砌出一个灶台,就此拥有了独立的厨房和饭厅。

但是,“晒台厨房”要跨几级扶梯才到,端小菜非常不便,而且几乎就是一个露天大棚,做饭纯看天吃饭,下雨天要撑伞,冬天得防冻。

推开这扇木门,就是厨房和饭厅

房子位于复兴中路68号,那时马路对面的大肠面还没开。住进这一套“复式”房子,陈菲菲爸妈有一种“终于等到你”的欣慰感。

他们俩都是知青,返沪之后才在朋友介绍下认识。结婚时没有房子,婚房是家里哥哥姐姐托关系借的,在东安新村。后来是两边“蹭”——在陈菲菲妈妈位于新乐路的娘家住一阵,又到浙江路陈菲菲爸爸家厢房阁楼上“蜗居”一阵。

房子动迁前,陈菲菲家又回去看了看

在陈菲菲半岁的时候,爸妈总算等到了单位分房,虽然人均只有五六平方米,空间还分隔在两层,但妈妈认真装扮屋子,“我记得家里东西摆得噗噗满,沙发、夜壶箱、电视机、缝纫机都有的。我妈上头有6个哥哥姐姐,他们赞助了不少。”

一幢楼里共住了四户人家,楼上人家家里烧大肠,一幢楼都闻得到;住在同一楼面的邻居会帮忙冲好两只热水瓶,让陈菲菲爸妈回家就有热水用;有时爸妈晚回家,到邻居家吃饭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放学了楼下叫一声,小朋友们就一起到弄堂里白相。

妈妈精心装扮了自己的小家

这样的童年生活过了10多年,对陈菲菲来说,生活是无忧而方便的,小学在卢湾区第三中心小学,步行10分钟内到达。妈妈上班不算远,但要三班倒。相比之下,爸爸的通勤路最为艰辛,当时他分在浦东工作,每天早上和很多上海男人一样,先去菜场买好菜,给家人弄好早点心,然后搭乘公交车到十六铺摆渡口。摆渡过江到东昌路,再坐一部公交车去单位。

家里一点点置办起家电

陈菲菲寒暑假会跟着爸爸去上班,早上6点多就要起床了,一趟要2个多小时。“路程很远,公交车很挤,但那时觉得一切都是正常的。现在一路看下来,觉得上海人民很不容易,能拥有比较好的生活,其实是几代人苦过来的。

虽然通勤不易,但陈菲菲爸爸充满干劲,他自学了财务。1984年转到单位财务岗时,他有一个愿望,希望自己当月的工资能到三位数,等发工资的那天,发现是101元3毛,梦想成真。

陈菲菲爸爸的工资袋,在1984年7月拿到了高薪

1990年代初,陈菲菲家还有更大的好事,她们家被分到了更好的房子,位于重庆南路的新式里弄。“搬进来觉得高级得不得了,有两个房间,小北间给我当房间,大南间是爸妈的房间兼客厅。而且还有了抽水马桶。”

这间大房间兼具卧室和起居室的功能

抽水马桶是一个楼面合用,但比起在复兴中路老弄堂里要倒马桶的生活,是直接上了一个台阶。虽然当时陈菲菲只是一个懵懂的学生,但她还是明显地感觉到,有的人富了起来。

“一楼邻居用门面房开馄饨店,阿拉用钢宗镬子去‘拷’,伊会多给阿拉几只。然后眼看着他穿起皮夹克,用上大哥大,买了摩托车。”

还有一件趣事是,1992年股票认购证发行,30元一张的价钱吓退大部分上海人。陈菲菲隔壁邻居张老师上班的学校旁边有个认购券销售点,实在卖不掉,负责人去求校长,说教师待遇好,能不能帮忙买一点。校长还真帮忙,让教师员工一人买3张。花了90元,张老师心疼了一个月。结果一上市,30元变几千元,张老师一路叫喊着上楼,成为全楼的重大新闻。

陈菲菲在自家晒台上,背景可以看出上海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而和全楼所有住户相关的重大新闻也很快发生,为了解决当时上海的拥堵难题,成都路高架桥建设工程提上议事日程,这项工程动迁涉及近10万人,当时上海电视台还为此专门拍摄了纪录片《大动迁》。

成都路高架动迁,1万多户居民搬家。郭一江 摄

陈菲菲对这一大事的印象是,有一次前方的一栋楼爆破,他们小孩全都趴到窗口前看闹猛。而关于自己家会不会动迁,一直没有个定数,最终消息确定了下来,他们家要搬到定西路去。

房子分得很好,两室户,双阳台,煤卫独用。虽然朝向朝西,但亲戚朋友来家里做客,都说已经是三星级水平。陈菲菲爸爸拿出了所有的专业本事,“行啥装啥”,护墙板、到顶的橱柜、小地板,全都安排上。

定西路的房子,装修花了陈菲菲爸爸(左)很多心思

这套房子让陈菲菲开始隐约有了家里住房条件还不错的感觉,“有的小朋友家地段好,但房子小;有的小朋友家房子大,但要走楼梯。我们这房子是有电梯的,电梯里有个阿姨一边织绒线一边问:到几楼?兼具了开电梯和保安的功能。”

1994年,上海发布了《出售公有住房的暂行办法》,指出,凡独用成套的公用住房,均可向承租的居民户和符合分配住房条件的职工出售。一九九四年公有住房的出售成本价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902元。出售时再乘以地段、朝向、层次等增减系数和成新折扣率。

这一“94方案”,后面几年有所调整,被称为“95方案”、“96方案”。陈菲菲爸妈就是在这一时期,决定把所住的定西路的房子买下来,根据当时一平方米900元左右的价格,76平方米的房子总价近7万元。这在当时不啻为一笔巨款,他们动用了全部积蓄,又找亲戚借款,买下了这套房子。

当年动用全部积蓄把这里的房子买下

世纪之交之时,家里又有大事发生,坏消息是妈妈单位效益不好,她下岗了;好消息是爸爸和同事一道承包了一家公司,赚上了比工资多得多的钱。

家庭收入有增长,妈妈就没有去再就业,而是在家做好后勤工作,空余时间就去家旁边的证券交易所炒股票。在陈菲菲眼里,妈妈是在交易所织绒线茄山河打发时间,但后来妈妈告诉她,她当时既炒A股又炒B股。

“我没具体问她赚赔了多少。她说反正小菜铜钿和学费赚出来了。”

2001年2月,B股市场对国内投资者开放;3月12日,陈菲菲妈妈开始炒B股

2000年之后,商品房开始陆续进入市场,陈菲菲爸妈动了换房子的心思。定西路的房子固然好,但是单单一幢楼,没有小区概念,而且一梯12户的格局,已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陈菲菲家就用定西路的房子,加爸爸做生意赚来的第一桶金,换到了中山公园附近的商品房里。

“花101万买的。”这套房子满足了他们当时对美好住宅的所有想象——三房一厅,双阳台,朝南,有电梯,还是一个成熟小区。

从中山公园的商品房再次搬家是因为陈菲菲个人的成长轨迹,随着她结婚生子,又有了不同的住处。因为丈夫是英国人,喜欢住在梧桐区,所以他们一开始租住在淮海路瑞金二路的老洋房内。“三楼的房间,南北通,有壁炉,真正花园洋房的感觉。”

“租金是3000元,现在看不贵,但当时是2006年,我一个月工资也就3000元。”

作为一步步抓住时间节点、改善住房条件的上海阿姨,陈菲菲妈妈一直催促他们买房。听了妈妈的话,陈菲菲夫妻买了一套位于重庆南路的老公寓。

陈菲菲自己买的房子,能看到新天地,也能看到邻居的内衣裤

“从我们家窗户看出去,看得到新天地,也看得到隔壁晾的衣服;走两步能到新天地,也能到淡水路上的小菜场。外国人老欢喜的。”陈菲菲笑着说。

现在陈菲菲又搬家了,这次的原因和这世界上所有的老父亲老母亲一样。生了两个孩子之后,家里两房一厅的空间就不够用了,他们把房子租出去,自己在孩子学校附近又租了三室一厅的房子。

“算是孟母三迁吧。我们现在等着,看自己买的公寓房什么时候能拆迁。”

所有的事就像一个圆,循环了回来。

画图片:顾汀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住房变迁 上海生活 时代发展 家庭故事 城市变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