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人文馆 2025-01-03 17:29 广东
1884年10月,留美归国已三年的詹天佑(1861-1919),不但一直“不务正业”,不去修铁路?还“游手好闲”地跑回广州,躲家里修起了家谱?怎么回事?这位“中国铁路之父”的铁路生涯是何时才开始的?京张铁路居然是他一点点“抠”出来的?还有…
第四十八期
贤英逸事系列
詹天佑(1861-1919)(图片采自《詹天佑照片集》第56页)
1884年10月,留美归国已三年的詹天佑,不但一直“不务正业”,不去修铁路?还“游手好闲”地跑回广州,躲家里修起了家谱?怎么回事?这位“中国铁路之父”的铁路生涯是何时才开始的?京张铁路居然是他一点点“抠”出来的?还有……
1.留美归来历战火,“不务正业”修家谱
少年詹天佑(图片采自《詹天佑照片集》第47页)
1881年秋,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谢菲尔德理工学院、专攻土木工程系铁路工程学科、来不及实习考察的詹天佑(1861-1919),和其他留美“幼童”一道,以被“洋化”的罪名,奉命提前归国。
归国后部分留学生留影(后排右起第二为詹天佑)(图片采自《詹天佑照片集》第51页)
赴美时有鲜花和掌声,是为国求学的少年英雄;归国后却遭冷遇和审查,成了被监视的“洋化”异类,落差不可谓不大。纵然如此,詹天佑还是踌躇满志想以所学报效祖国。不料,他痛苦地发现:当时,在中国,铁路因凿山川、害田庐、碍风水,噪音还很大,被视为不祥之物。其所学,完全无用武之地!
中国境内第一条营业铁路,1876年英国怡和洋行在华偷偷修建营业的吴淞铁路,被清政府发现后,花重金买下,然后,拆了!
京张铁路建成前的运客马车(图片采自《詹天佑》(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第36页)
1881年底,中国第一条出资修建的唐胥铁路建成。此路营运火车,本因速度快、运量大,而钱景无限,却由于清政府顽固派官僚和社会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和一再阻挠,致使该路在建成之初一度只能用骡马拉车运煤,成了著名的“马车铁路”……
1874年,日本侵台,海防虚弱,清政府急谋筹建海军,到1881年詹天佑等人返国时,海军急需大量人才。他们虽皆非海军专业,但回国的94人中,有43人分配到舰队和船政学堂服役。于是,1881年12月,没铁路可修的詹天佑被迫进入海军福州船政学堂学航海。
福州船政局(图片采自《詹天佑》(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第18页)
虽然工作分配不如意,但詹天佑学习认真,加上学历较高,1882年1月获五品军功,7月以一等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接着被派到“扬武号”舰实习。
1884年2月,詹天佑被调任水师学堂教习。1884年8月23日突发的中法马江海战中,法国率先向中国开火,中国舰队损失惨重,数百名水师官兵壮烈牺牲,包括詹天佑的四位留美同学。目睹惨状,詹天佑悲愤难当!当天,身健善泳的他不顾危险,一整天都泡在海里救人。法舰炮击烧毁了福州船政局造船厂和福州船政学堂校舍,詹天佑的住室物品尽化灰烬。西方列强以强凌弱,让詹天佑终身难忘。单位毁了,他失业了。
1884月10月,两广总督张之洞为加强两广军务,把失业青年詹天佑调回广东。
詹天佑在广州家中留影(图片采自《詹天佑照片集》第54页)
1884年10月27日,当年的重阳节,经历战火的詹天佑,回到广州家中,与家人团聚。不久,詹天佑就到衙门报到,之后,就开始在家中等分配。谁知,一等就是3个月。
归国后的各种不公、马江海战惨败的痛苦和报国无门的郁闷,有的留美同学已自谋出路或回到美国等种种,让詹天佑一度陷入了迷茫。也许是觉得闲着也是闲着,他就做了一件事——修家谱。
大清光绪拾年(1884)支裔天佑立《徽婺庐源詹氏支派世系家谱》封面(图片采自《广州与詹天佑》第一部分“詹天佑在自修家谱中的记述”)
詹天佑1861年出生在广州西关十二甫。其曾祖父,1760年,从安徽婺源县(今属江西)来到广州,是位茶商。祖父自小也随父到广州,后继承父业,成为一位成功的商人。1816年,祖父定居广州西关十二甫。1820年,为了子孙能在本地参加乡试,他在十二甫申请入籍,十二甫时属南海县。詹父1823年出生在广州。詹母是广东肇庆人。
左图:詹天佑之父詹兴洪(1823.10.29-1903.9.4);右图:詹天佑之母陈娇(1831.9.4-1905.11.7)(图片采自《詹天佑》(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第7页)
首先,詹天佑详细阅读了祖先原来修的家谱,以及1882年、1883年祖籍徽州婺源编修《婺源县志》。这本县志记述了许多徽商艰苦创业和助人为乐的事迹。
詹天佑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属江西)芦坑(图片采自《詹天佑照片集》第3页)
在这本县志中,詹天佑发现:从其往上数的40代直系先祖中,竟有6人被收入县志。而且,他们是因爱国、孝道、见义勇为、仗义疏财等义行而入选的。包括:
五世祖
安徽《婺源县志》第六十四册《佚事》
詹不推
唐詹诚遇,庐源詹氏之祖也。大历丁巳,邑之资用竭。县令宴富室劝输,以酒数计钱缗入官。众惧,不敢多饮。诚遇独不推,饮大醉,输钱百万。因号为“詹不推”,擢歙州参军,辞。陆孙公以孙女为其子妇。
三十六世祖
安徽《婺源县志》第十三册入《义行五》
詹起添,字锦千。庐源人。母多病,持斋三年,祈保母寿。七世祖墓家乘失载,常以为恨。有王姓售茔于添,土名塘坑。未几,箧笥中得旧谱残篇图载七世祖墓,恰与所买王姓穴相符。跃然遍告族泒,封植立碑。族某傭江北归娶,中途被窃;又某年四旬,贫不欲娶,皆资以完聚之。有冬月落水者,水深砂溜,人皆却步。添素不习水,奋不顾身,入水救出。乡人奇之。
注:茔(yíng),指坟墓,坟地。箧笥(qiè sì),指藏物的竹器,通常指箱和笼。泒(gū),古河名。
三十八世祖
安徽《婺源县志》第十四册入《义行八》
詹世鸾,字鸣和。庐源人。资禀雄伟,见义勇为。佐父理旧业,偿夙千余金。壬午,贾于粤东。关外遭回䘵,茶商窘不得归,多告贷。鸾慷慨佽助,不下万金。他如立文社、置祀田、建学宫、修会馆,多挥金不惜。殁之日,囊无余蓄。士林重之。
注:关外,指广州城外西关。
回禄,传说中的火神。1822年11月初,十三行商馆区一带发生特大连片大火,烧毁店铺2400多家,22人在火灾中丧生。大火烧毁了6家外国商馆,以及另外5家商馆仓库。在广州的一些徽州婺源商人,因此财产尽毁,要借贷度日,无钱返乡。
清代《婺源县志》记述的詹天佑祖父詹世鸾事迹(图片采自《广州与詹天佑》第3页)
古时中国的地方志,各个条目都是惜字如金,人物更是千挑万选。别人家,有一个能入选就很了不起了,詹天佑家族居然有6人,还都是直系先祖,着实厉害。这让迷茫中的詹天佑很受鼓舞。他把其中五世祖詹诚遇,三十六世祖詹起添和三十八世祖詹世鸾(詹天佑祖父)三人的事迹工整地抄录到自己编修的家谱的页眉上。
詹天佑在自己编修的家谱页眉上,工整地抄写了《婺源县志》上记述的先祖事迹(图片采自《詹天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第20页)
另外,詹天佑还在自修家谱中记述了祖父詹世鸾联同16位乡亲于道光四年(1824)在广州捐钱创办救助同乡的慈善机构“归原堂”的经过。
修谱期间,詹天佑反思自己近25年的人生历程,对于如何面对留洋归国后的冷遇、不公及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有了新的感悟。他从先祖面对困难没有退缩,反而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优秀事迹里,找到了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解决困难的底气,仿佛豁然开朗了!
1885年,在广东博学馆任教的詹天佑(前排中)(图片采自《詹天佑照片集》第53页)
1885年2月,詹天佑到黄埔长洲岛上的新单位——广东博学馆报到,成为一位英文老师,还负责测绘广东沿海海岸线地图。1889年10月,张之洞把所绘海图选辑编著成《广东海图说》。
1884年詹天佑修的家谱中写自己的部分复制件,包括其逝世后后人添补的部分文字,原件藏于北京詹天佑纪念馆(图片采自《广州与詹天佑》第6页)
1887年3月27日,26岁的詹天佑履行父母与好友谭伯邨在他出国前定下的娃娃亲,与谭19岁的四女儿在澳门完婚。婚后定居广州。1888年1月17日,其长女在广州出生。
注:有不少资料,包括詹天佑孙子詹同济先生所编的,詹天佑妻子名字是“谭菊珍”,但詹天佑所修家谱中补充文字显示为“少珍”。
詹天佑之母及其长女(图片采自《詹天佑照片集》第7页)
也许是长女的“脚头好”(粤语:运气好,能带来好运)。1888年5月,等待多年的詹天佑接到了“中国铁路公司”发来的调令。
2.铁路生涯孙谋开,德英相争天佑来
金达(Claude William Kinder,1852-1936),英国人,本是开平矿务局的总工程师。1886年,开平铁路公司(后改为中国铁路公司)成立,他被任命为总工程师。京张铁路(1905年)修建之前,中国有16条由外国人担任工程师修建的铁路,金达主持了其中7条。他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台铁路机车“中国火箭号”,在矿、路工程都有较高技术,一手把持路矿两局的一切生产技术大权,说一不二,一直用英国标准、材料和技术人员。李鸿章和矿路两局官僚对他言听计从。但1887年底,金达在路局的霸主地位遭到了挑战。德国工程师鲍尔通过醇亲王奕譞的关系入职“中国铁路公司”。
鲍尔到任后,金达“一言堂”地位被打破,两人很快就在筑路工程、机件材料购置等问题上发生矛盾,互不相让,竟致工作停滞。两人的矛盾,实质就是德、英两国资本争夺中国铁路权益的斗争。
为了对抗与压制鲍尔,金达就想调用一个年轻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来做自己助手,以为自己壮势。他首先想到的是他在开平矿局的部属邝孙谋。
邝孙谋,中国第一代铁路工程师之一,詹天佑的终身挚友(图片采自《詹天佑照片集》第304页)
邝孙谋(1862-1929),字星池,原名邝景扬,南海扶南堡詹村(今大沥奇槎)人。清末选派赴美留学第三批幼童之一。1874年到美国。1880年考入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但他只在铁路专业学习一年就不得不提前回国。回国后,邝孙谋一直在开平矿务局工作,管了八年的库房。
图为北京詹天佑纪念馆2024年12月19日提供的清末选派赴美留学第三批幼童名单照片
注:包括大清留美幼童史专家高宗鲁教授和凌鸿勋教授合编的《詹天佑与中国铁路》和经盛鸿著的《詹天佑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等不少资料,写的是邝孙谋(景阳)。但据北京詹天佑纪念馆2024年12月19日提供的清末选派赴美留学第三批幼童名单照片显示,是邝景扬,改孙谋。
邝孙谋得到这个难得机会后,却第一时间想到自己的南海同乡兼留美同学——詹天佑,因为他觉得自己虽然在美国学了一些工程技术,便未及毕业就归国了,在铁路技术上,远不如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铁路科毕业并获得学位的詹天佑。于是,这位“中国好同学、好同乡”,就无私地向金达和“中国铁路公司”推荐了詹天佑。
时任“中国铁路公司”总理伍廷芳同样很有眼光,很快就同意聘请詹天佑。
蛰伏7年,詹天佑终于开启了他的铁路生涯。
3.滦河桥上露头角,“新易”名扬“关内外”
1894年的滦河桥(图片采自《詹天佑》(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第21页)
入职后的詹天佑,被任命为“帮工程司”,成了金达的助手。他不愿卷进金、鲍贰人的纠纷,而是迅速离开天津前往铁路建筑工地,深入一线,认真工作,使津沽铁路的铺轨工作进展迅速。
注:
《詹天佑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一书称,清末至民国年间,“工程师”是指科技职称,“工程司”是指负有行政管理责、权的职称。1949年后统称为“工程师”。
《詹天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一书则称,帮工程司为清代职称,相当于助理工程司。清代的“工程司”与现代的工程师的区别在于,工程司是有一定的业务管理指挥权的。
为方便,下文全用工程师。
津沽铁路建成后,与以前建成的唐胥路、开平路连通,成津唐铁路。该路于1888年10月9日全线通车。李鸿章亲往查验,对铁路工程质量极为满意。但在对相关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论功行赏时,李却把功劳都归了金达。
邝孙谋为之不平,但沉稳少言的詹天佑对此并不在意,反而说:“广东有位陈宜禧工程师,在地方上作了很多事业,也从来没有人知道他。我自己才到铁路上来,应当多做事,又何必争功。”
注:陈宜禧(1844.6.24-1929.5.18),广东省新宁县(今台山市)斗山朗美村人,美国西雅图华侨领袖、爱国商人、铁路工程师,曾在美国参加铁路建筑工程达40多年,1906年回国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完全自主修筑的民办铁路——新宁铁路。詹天佑对陈宜禧这位前辈始终怀有深深的敬意。
没有勘测等外勤工作时,詹天佑就在公司埋头于工程书籍和建筑资料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1892年,在建关东铁路时,英、日、德三国工程师在滦河大桥工地施工中连遭失败。眼看原定工期无多,无可奈何的总工程师金达想到了在自己手下干了几年,水平不比西方的工程师差的詹天佑。接到任务后,詹天佑认真分析了各国工程师失败的原因,深入一线调查测量后,结合中国传统的桥梁打桩法和西方近代先进技术,聘用中国桥工中的一些“水鬼”——潜水员,潜入滦河水底,避开多变的水文,采用气压沉箱法成功解决了滦河大桥打桩难题。这是中国铁路桥梁建设史上,第一次采用此法建桥墩。《詹天佑文物集》(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2022)第58页中显示,1894年,詹天佑获得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准会员资格。现北京詹天佑纪念馆藏为1911年此会给詹天佑换发会员的证书。
注:《詹天佑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一书第95-96页则是:“就在这一年(1894年),33岁的詹天佑被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甄选为会员。这是中国工程师被选入该会第一人。詹天佑为中国赢得了荣誉。”
京奉铁路全路路线图(图片采自《詹天佑》(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第26页)
关内外铁路(后称京奉铁路)是詹天佑工作时间最长的铁路。从1888年的津沽铁路开始,此路后来成为关内外铁路的一个路段。接着是关东铁路、滦河大桥、津卢铁路、关外锦州段铁路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又参加接收与续修关内外铁路,直到1903年底,日俄战争爆发,前后长达16年,深切感受列强,尤其是英、俄对此路的侵夺。1894-1895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中国的损失与屈辱远超福建马江海战。列强对中国的欺凌和瓜分加剧,尤其在铁路权益方面。而且,詹天佑又有留美同学在此战中殉国,使已步入中年的他再添悲愤。
不过,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者们终于认识到铁路对调兵运械与国计民生的极端重要性,开始计划大修铁路。虽然战败后的割地赔款让财政枯竭,不能同时兴建多条铁路,但詹天佑还是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纵然期间,伴随着辛苦勘测设计线路被否决的打工人们的心酸,不过,声望确有了很大的提高。1897年,盛宣怀和主管粤汉铁路的王文韶、张之洞在调查后,都认为在当时的中国,只有詹天佑、邝孙谋两人可以独当一面、承担铁路工程重任。
1902年初,慈禧太后因“庚子事变”西逃回京时,坐火车北上,倍感便捷,决定修一条铁路专用于到易县西陵祭祖。因英、法争夺此路总工程师的位置,互不相让,清政府遂决定由中国人自行修建。时任直隶总督兼关内外铁路督办的袁世凯大胆起用了詹天佑。
因前期交涉耽时,此路又要赶在1903年清明前修成,所以,詹天佑顶风冒雪,加班加点。但时值隆冬,河水冰封致运输困难,材料缺乏、工期紧迫,在保证实际应用安全的前提下,詹天佑大胆地用简易设施和标准,快速地建成了这条“临时”铁路——西陵铁路(又名新易铁路),满足了慈禧的需求。慈禧十分满意,赏赐了詹天佑还给他升了官。这下,詹天佑在满清贵族那里狠狠地刷了一波存在感,让他们知道了,中国有个叫詹天佑的铁路工程师,可以独立主持修建铁路。
这是詹天佑首次独立主持了一条铁路的全部工程,虽然是短线,难度不算大,但也为他主持建设京张铁路打下了的基础。慈禧祭祖后,詹天佑按永久性标准要求完善了西陵铁路的各项设施。
注:《詹天佑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一书第125页中,称慈禧将其乘坐的专列车厢中全部陈列品全部奖给詹天佑,但詹只取了一只小座钟作为纪念,其余奖品都分给了全体筑路人员。
《詹天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第27页,称慈禧让詹天佑任选车厢内的珍贵摆件,詹只选了一只英国制造的小闹钟。
4.精打细算土洋合,“抠”出一条京张路
鉴于张家口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重要地位,清政府再三驳回了中国商人商办京张铁路的申请。另一方面,英、俄又为此路争持不下。于是,清政府决定自行筹款兴筑此路。因新易铁路的成功,当时已44岁的詹天佑,赢得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机会——主持修建京张铁路。
许多人只知道京张铁路是詹天佑主持修出来的,但其实是他“抠”出来的。詹天佑这个茶商的后裔,非常有经济头脑,在清政府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精打细算,还真“抠”出了一条京张铁路。实际费用还比建路原预算足足省了20多万两白银。而且其修建成本在当时中国同级铁路中是最低的。他是怎么做到的?
詹天佑珍藏的友人陆眉寿、尧松赠送的梅花扇面,上书“幽芳淡冶仙为似,傲骨嶙峋世所稀”,以梅花的高洁赞美詹天佑(图片采自《广州与詹天佑》第17页)
原来,詹天佑在勘测京张铁路时,就注意调查该路的经济价值和收支效益以及未来工程施工的各项开支与物料、工费等价格。詹天佑和中国技术人员直接管理工程、包工和材料设备采购,精打细算,廉洁奉公,杜绝回扣。
虽是海归,但詹天佑没有盲目崇洋媚外,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能用国货,绝不高价进口洋货;采购物料,公开招标,要求投标商的报价公开登报,拒收建造商埋在高贵花盘内贿赂他的金银。
詹天佑曾说,铁路材料固贵投标,然操纵予夺,仍在订定标式之人,若稍一疏忽,让权于人,流弊不可胜言。因此,他始终亲自抓招标。
京张铁路“之”字形定线示意图(图片采自《詹天佑》(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第48页)
詹天佑十分认真负责地进行线路的勘测和调查报告的撰写。他建议京张铁路分三段建设,第一段较易较快建成,可先行通车,其营运利润可供余下路段的修筑之用。同时,陈述了早日建成京张铁路的经济价值和重要意义。
注:铁路测量调查报告是每条铁路造中最早形成的文件。它必须将要修造的铁路沿线的地质、地貌、工程设计、修造计划,工时工费、进度难度以及建成后的养路维修、燃煤供应与经济效益等,详尽地写成报告,用以上报求批开建,如获批,又要据此进行建造和营运。
供京张铁路机车用煤的鸡鸣山煤矿(图片采自《詹天佑》(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第57页)
北方缺水,铁路营运需水。因此,建水塔是重点工程。在挖南口大井和水塔时,地质挖掘艰难,詹天佑就向当地居民了解情况,还将工程交当地富有凿井经验的乡民承包,又省一笔。
全线各车站房屋建筑,詹天佑也是能省则省,制订标准图式,以简朴耐用为目标。
1914年,詹天佑赴汉粤川徐家棚湘鄂铁路工程局参加植树时留影(图片采自《詹天佑照片集》第68页)
更让人叫绝的是,詹天佑在京张铁路两侧种满了绿树。因为他认为植树,一可固轨,避免雨水冲刷;二来美化环境;三者,夏季可降温,调剂炭养,有益健康;四可收木材:佳者作枕木、桥梁,次之可造器具,劣者可作机车引火;五者,木料如供一路有余,则可售出获利;六者,最外一层绿树可代替铁路沿线土地界石,既省界石费用,又可长久存在。另外,针对不同的土质、水文、气候,詹天佑还设计了不同的树木,连多大距离种一棵、载种方法等也做了详细的规定。
这环保、安全意识、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保证,太超前了!五十年后的事也考虑到了!
京张铁路标准图英文版(图片采自《詹天佑》(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第146页)
建路工程,詹天佑及其技术管理团队皆事先准备,周密规划,制定的一整套科学的规章、制度、标准,让工人操作流畅,自然省工省时省钱。
当然,因为集中了当时国内仅有的可调用的铁路工程技术人员,不用聘外籍工程技术人员与翻译人员,也省下了一大笔经费。
八达岭山洞南口(图片采自《詹天佑照片集》第154页)
京张铁路全线设14个车站,有支线3条,桥梁125座(其中铁桥79座,石桥43座,木桥3座)涵洞210座,隧道4座,原预算7291860两银,修筑实际支出6935086两银,质优价廉,而且这还是在詹天佑十分重视铁路用水、用煤等配套建设的基础上,如在沿线附近勘测开挖了两个煤矿,同时配套了两条运煤支线,方便运煤供铁路日后用煤及出售获利,还请了当时已成矿务专家的留美同学来帮忙,另外还建了水塔、机器厂、员工宿舍和医院等设施。京张铁路全线有曲线125处,其中就有27处为了避让坟墓而需增加的微改线修建费用。这成本控制、营利能力、设施配套真是太牛了!
注:陈宜禧主持修建,1906年5月开建,1909年6月建成的新宁铁路,后来就是因为所需机器、设备、燃料过分依赖高价进口而债台高筑。
遇名胜古迹、迁徙不易的贫苦村落、小坟墓等,詹天佑是能绕就绕,但遇满清贵族的大坟院,绕线耗资巨大时,则坚决不退让。
詹天佑在规划京张铁路的建设蓝图时,所想的就是建设铁路、便利商旅、发展经济、有利国家、防止外国列强侵夺中国利权。
在建京张铁路之前,詹天佑也常奉命核算外国列强在华建铁路的预算,通常核算出的都比外国列强公司提供的预算要少得多。但令人意外的是,詹天佑对建造京张铁路的各项费用进行了精确的测算与审核后,算出需银700多万两。这比之前袁世凯根据英国工程师金达的估算并在1905年上奏清廷所说“共约需银五百万两左右”,足足多了200多万两。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詹天佑的估算更符合实际。尽管袁世凯大力支持,但这多出的200多万两,很多还是要靠詹天佑一边建路一边赚回来的。
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盛典上,金达与许多外国工程师仔细考察了此路几处关键工程,对质量表示了由衷的敬佩。
詹天佑在京张铁路工作时期留影(图片采自《詹天佑照片集》第60页)
工程要如期完工,光省钱还不够,捋(lǚ)顺各种官场关系和提升员工士气同样十分重要。
詹天佑参建清廷“官办”铁路后,因清政府规定工程师要有官阶才能任职筑路,且为工作方便,不得不一再花钱捐官,直到1903年4月,詹天佑因建新易铁路有功,被清政府升为“选用知府”,此后不断擢(zhuó)升,才终于不用自己再掏钱捐官了。
1909年的詹天佑(图片采自《詹天佑》(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第4页)
詹天佑没什么官瘾,也不善应酬。
据当时是学生,后来成为铁路工程师的邱鼎汾晚年回忆,詹天佑做事不怕劳苦,为人谦和简朴,没有官僚习气,一望而知诚实厚道,十足广式派老先生,对外不爱发言,也无应酬门面语言。
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盛典上,詹天佑遇一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竟然告诉他自己觉得生平最难的事,不是八达岭隧道等艰巨工程,而是这盛典上的发言。当这位老朋友称赞他的发言很好时,詹天佑居然十分欣喜。因为,他认为这比任何称赞和恭维还大。
看来,詹天佑虽是徽州人的后裔,但却没有传承安徽桐城派华妙而不可测的文风,倒是满满的广府风,觉得讲比做难多了!
广式派老先生——詹天佑(图片采自《广州与詹天佑照片集》第7页)
但他在多年从事的各项工作中,深感当时的中国,行政权力与官本位有着极大的威力和作用。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如无行政资源,则寸步难行,一事无成!这是他当时十分不愿看到但也无法回避的事实。
因此,建京张铁路时,詹天佑就十分注意处理好当时复杂的官场关系,以免给中国岌岌可危的铁路建设事业带来不必要的阻力。
“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詹天佑(1861-1919)(图片采自《詹天佑照片集》第77页)
不仅自己十分小心谨慎,对其属下、海外归来的工程师们,詹天佑也是千叮万嘱,让他们注意处理各种官场关系和遵守官场礼仪,该叩首叩首,该请安请安,该介绍介绍……其细心周全令人咂舌。早已与当年在美国留学时,因不肯向封建顽固的出洋肄业局委员吴嘉善下跪,而遭指责为“洋化”罪人的那帮青涩少年之一不同了。
1911年,詹天佑着朝服像(图片采自《詹天佑照片集》第63页)
后来,詹天佑因建“京张”等铁路有功,官至二品。1910年,还被授予“工科进士”第一名(状元?)。
注: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 “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詹天佑“工科进士”章(图片采自《詹天佑》(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第110页)
而对于如何提升员工士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詹天佑显然更为擅长。
建路时,詹天佑将他的总工程师办事处搬到南口,专心主持工程,扬言不完成最难的关沟段工程,就不回北京。
他日夜工作在工地第一线,参与和指导各项工程,甚至落手落脚(粤语:亲力亲为)参与各项繁重的劳动,鼓舞全路员工士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预防和排除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故和隐患。
在挖隧道直井时,为工人健康计,千方百计解决井中通风问题。
在詹天佑的带动下,全路员工上、下一心,莫不发奋自雄,誓要为国争气争光,以求京张铁路早日竣工。
1899年,詹天佑设在关外铁路工地的家(图片采自《詹天佑照片集》第55页)
据《访问詹天佑后代詹同伟先生散记》一文,詹天佑从不摆架子,与工人同住工地竹棚,睡吊索吊床,每天收工时均检查工地一遍,看到没有火种留下,工人都去休息了,自己才回竹棚休息。
这样的上司也太有安全感了。难怪四川总督赵尔巽在奏请清廷准派詹天佑为川汉铁路总工程师的电文里说,有詹天佑在,招工就易,士气就高。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的声望达到了顶点,成了全国各地铁路争抢的“香饽饽”!
宣统二年(1910),詹天佑通知徐文泂(jiǒng)工程师获金牌的函(图片采自《詹天佑文物集》第63页)
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清政府奖励了2000两白银,他用这些奖金,打造了金银牌178面,分给有功下属。
如此关怀下属,共苦亦同甘,堪称中国好上司!在这样的上司手下干活,士气焉能不高!
5.家庭幸福“管得宽”,效率提升有秘笈
上世纪初,一群学生到京张铁路参观。一位学生听说在京张铁路上,很多职工都是“妻管严”。如夫妻不和,也不敢声张,生怕被人发现。
原因是詹天佑“管太宽”了。他认为,是男人就必须敬爱妻子,不敬爱妻子的男人,也必定不会信于友、忠于事;他非常讨厌听到夫妻吵闹、离婚这样的事,一旦听说谁家夫妻不和,他总认为“过必在夫”﹔在工作中,詹天佑时常不厌其烦地告诫下属一定要礼敬妻子。如此,员工家庭和睦,工作自然专注,效率提升就快。原来,这才是京张铁路能提前完工的秘笈!
若干年后,那位学生成了一名记者,他撰文道:“吾望中国多有若干如詹先生其人者,则不仅国有铁路可以独立修造,妇运之前途,亦将大放光明。更望党政军各机关之长官尽如詹先生之宅心,则全国妇女之被解放可立待矣。”直言詹天佑是晚清妇女解放先驱!
笑得很开心的詹天佑与妻儿亲友合影。右起依次为:次女、长女、夫人谭少珍、三女、詹天佑、五子(被抱者)、三子、四子,后立者是其亲属(图片采自《詹天佑照片集》第11页)
詹天佑夫妇感情很好,共生5男3女。詹天佑虽然忙于工作和学习,但不忘妻儿。
他见妻子平时吃饭慢,常常饭未吃完,饭菜都凉了,就发挥工程师的动手能力,专门设计订造了一套保温餐具,供妻专用,妥妥的暖男一枚!
他的妻子曾患肺病,久治不愈,还常常咯血,有人就劝詹天佑纳妾,他坚决不肯,坚持细心照料妻子。
对儿女的学习和婚事也十分用心……
不过,一家人颠沛流离,铁路修到哪,詹天佑夫妇就把家安在哪。因此,这8个孩子就有5个不同的出生地,分别是广州、直隶林西、山海关、锦州、北京。
詹天佑夫妇8个孩子的出生日期及出生地
6.受尽外侮求自立,奋发图强出家训
詹天佑全家合影(图片采自《詹天佑照片集》第13页)
国家备受欺凌,詹天佑十分渴望国家自立,不受外侮。
1902-1903年,詹天佑参与从英、俄占领军手中接收被劫夺去的关内外铁路,并将此路继续向沈阳展筑。但英、俄两国却迟迟不愿将关内外铁路交还中国,俄国更不愿退出其占领的中国东北地区。接收工作十分麻烦复杂,面对着侵略者的贪得无厌,蛮横无理和祖国的危亡局势,尤其是看到中国铁路事业横遭残,詹天佑内心充满了悲愤之情。
1905年1月,英资福公司(含意大利资本)想把亏本的道清铁路转手卖给中国。詹天佑奉命负责查账估价以备谈判。可惜,当时中国铁路总公司的盛宣怀,屈服于英方压力,即使在詹天佑核算出英方在估价时比实际造价多报出一成以上的情况下,仍于同年2月与福公司签订高价的借款合同。更让詹天佑始料不及而又万分痛心的是,合同签完,铁路却仍由英国人管理、使用与获利,并延续多年。
1900年以前,詹天佑是山海关内外铁路局一位副级普通工程师。而同级的西人工程师的薪资比他多多了。他子女多,总觉钱不够用,对中外不平等的薪级待遇感受最深。
坐落在昔日詹天佑曾工作过的商办广东粤汉铁路总公司旁的詹天佑像(图片采自《广州与詹天佑》第128页)
1912年底,詹天佑到汉粤川铁路就职时,发现该路也存在华洋工程师同工不同酬的情况,英籍工程师的月薪高出中国籍工程师很多。于是,当时已因建成京张铁路而名扬海内外的詹天佑就请督办和英籍总工程师商量,提出应不分中外,同工同酬。建议被接纳并推广至汉粤川铁路各段。
詹天佑多年来目睹西方列强对中国铁路权益的争夺和中国利权的丧失,外国工程师一手控制工程技术大权,颐指气使,引置同类,而自己与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无论学识如何优异,终沉下位,莫假斧柯,更无连茹之望,永受借材之苦”(1919年3月5日《申报》刊登的詹天佑《致巴黎和会中国专史电》),感到屈辱和痛苦。
注:连茹,表示接连不断;擢(zhuó)用一人而连带起用其他人。斧柯,1.斧柄。2.喻指权柄。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
1918年,詹天佑在汉口欧美同学恳亲会上演说,号召归国同学,“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这是詹天佑一生奉行的理想,后来被其后人奉为家训。
注:《詹天佑》(广州市荔湾区编志、文化局编印)的封底则印“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之孙詹同济编著《詹天佑创业著述精选和创业哲学思想研究》中是“足以”。
凌鸿勋和高宗鲁合编的《詹天佑与中国铁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66[1977])第45页中则“是以”而非“足以”。
或许,詹天佑在广州修家谱时,也没想到,一条京张铁路鼓舞了全国人民,把他送进了国史,还让他成了日后历史课本和语文课本的长驻嘉宾,和他那些进了县志的先祖们一道,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助他们乘风破浪,不断前行……
结语:“中国人的光荣”
一百多年前,袁世凯问詹天佑,我们中国人能否修筑这项工程(京张铁路)。詹天佑明确地回答:“我们中国人能够修筑此项工程!”掷地有声!
背负着全中国人民的殷切期望。最后京张铁路的成功修建,狠狠地驳斥了西方媒体:“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的言论,在当时备受欺凌的铁路建设擂台上扳回了一局!
1922年就伫立在京张铁路青龙桥车站旁的詹天佑铜像,仿佛在告诉国人:
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结合西方的经验技术,中国事,我们中国人自己做,可以的!
廉洁奉公、快、省、优地完成中国事,虽有曲折、困难,但中国人,也是可以的!
敬妻爱子、家庭事业两不误,中国男人,同样是可以的。
致敬我们中国人的光荣和骄傲——詹天佑!
“莽莽神州,岂长贫弱?”
——詹天佑
一百年后的今天,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基本沿京张铁路线路前行的京张高铁,开世界智能铁路之先河,仿佛在回应詹公百年前的灵魂之问。过去,中国人要学习西方的经验和引进西方的技术,做中国自己的事。如今,我们已经可以创造属于我们中国的标准并向西方输出我们中国的技术。
延伸阅读
2017年8月12日,广州图书馆主办、广州詹天佑纪念馆协办了“阅读广州 悦读分享”系列活动第十二讲:“从留美幼童到中国铁路之父——从《詹天佑评传》一书追寻詹天佑成长的印迹”讲座。
讲座在广州图书馆九楼广州人文馆举行。主讲嘉宾包括: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广府文化研究会会长王杰先生、原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胡文中先生、詹天佑曾孙女詹佩霞女士和广州詹天佑纪念馆负责人张立志先生。
嘉宾高度评价了入选“广州文库”的经盛鸿教授所著《詹天佑评传》一书,还赞颂詹天佑的高尚品格,点明其一生伟大,不愧周恩来总理的赞美:中国人的光荣!
另外,讲座现场同时布置了“从留美幼童到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图片展”,丰富的图片和详细的文字说明,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詹天佑成长的印迹及其伟大思想。
广州图书馆藏部分詹天佑相关图书(袁露明2024年12月31日摄)
馆藏参考图书
1.经盛鸿著:詹天佑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K826.1/181)
2.胡文中著:詹天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K826.1/390)
3.广州市荔湾区国家档案馆,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著:广州与詹天佑,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23(K826.1/1481)
4.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詹天佑历史文献汇编》编纂委员会编著:詹天佑文物集,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2022(K87/752)
5.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詹天佑历史文献汇编》编纂委员会编著:詹天佑研究资料目录,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K826.1/1208)
6.任喜贵,贾本义主编:詹天佑,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K826.1/353)
7.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詹天佑历史文献汇编》编纂委员会编:詹天佑文集,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K826.1/1203)
8.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詹天佑历史文献汇编》编纂委员会编:詹天佑照片集,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K826.1/1219)
另有《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容闳与留美幼童给我们留下的遗产:开拓 爱国 务实 包容:纪念文集》(梁赞勋[著])《詹天佑:从南海幼童到中国铁路之父》(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詹天佑》(广州市荔湾区编志办,广州市荔湾区文化局编)(K826.1/46)等。
注:
1、本文参考了上述馆藏图书,在此谨表谢忱。
2、文献内容可能存在争议之处,欢迎有兴趣的读者前来查阅考证,一起还原更真实的广州小故事,共同分享阅读的乐趣。
3、本文引用书中图片,仅用以公益推广相关馆藏图书及其文化,如版权方有异议,请联系删除;本文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图片及文本由信息咨询部提供
撰稿:袁露明
排版:袁露明、胡霄
审核:陈智颖
特别鸣谢《詹天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一书作者、原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胡文中先生对本文撰写的帮助。
阅读推荐
1.《詹天佑评传》
【责任者】经盛鸿著
【出版发行】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ISBN】7-305-03502-5
【载体形态】518页:肖像,图;21cm
【推荐理由】本书为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社会学系教授经盛鸿所著,其系统、生动地介绍了詹天佑曲折而光辉的一生,对前人有关著作中的一些误记作了考订,并第一次从思想史的角度,对詹天佑的爱国思想、科技与管理思想、教育与人才思想、政治与伦理思想等,进行了整理、论述与分析,指出詹天佑建成京张铁路的辉煌成就鼓舞了中华民族,而且他的爱国、科技、管理等各类优秀思想也将光照后人。
【馆藏地点】广州人文馆•广州地方文献
【索书号】K826.1/181
2.《詹天佑》
【责任者】胡文中著
【出版发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ISBN】978-7-218-06364-5
【载体形态】97页:照片,肖像;21cm
【推荐理由】本书是原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办主任胡文中所著,介绍了中国铁路第一人詹天佑一生的经历,内容包括:“肩负重托,赴美留学”“博学中西,学成归国”“北上筑路,扬名中外”等8章,附《詹天佑学成归国服务足迹图》及大事记。该书所参考史料经反复核实,其书稿经詹天佑后人及亲友审阅,入选《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南粤先贤》系列。
【馆藏地点】广州人文馆•广州地方文献
【索书号】K826.1/390
3.《广州与詹天佑》
【责任者】广州市荔湾区国家档案馆,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著
【出版发行】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23
【ISBN】978-7-5491-2728-3
【载体形态】131页:图,照片;24cm
【推荐理由】本书选辑了詹天佑在自修家谱中关于自己履历的记述、詹天佑之长女婿王金职先生的长篇悼念回忆文章、詹天佑之后的中国著名铁路工程师凌鸿勋先生的詹天佑年谱编后感言、1911年詹天佑在广州经历历史动荡的真实历程,以及詹天佑在广州有过交往的老师邝其照等相关人物简介,试图以从未有过的角度,记述詹天佑在广州丰满而真实的生活。该书用纸考究、印制精美。
【馆藏地点】广州人文馆•广州地方文献
【索书号】K826.1/1481
更多广州小故事:
第四十七期|粤城藏书楼的古籍文献,竟考上北大图书馆?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广州小故事数据库,看全部已发布小故事!
数据库打开较慢,请耐心等待或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