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资讯 01月01日
人类可以被驯化吗 历史上至少被驯化过2次 才变成今天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探讨了人类被驯化的有趣话题,指出人类不仅驯化了动植物,自身也被驯化。文章从动物驯化的六个标准出发,论证了人类符合这些标准,属于易被驯化的物种。随后,文章深入分析了人类被农作物驯化以及自我驯化的过程,指出人类在种植小麦等农作物后,体型和脑容量都有所下降。此外,文章还揭示了“驯化综合征”在人类身上的体现,如面部特征变化,并从基因层面探讨了人类自我驯化的遗传证据。文章最后强调,被驯化并非坏事,反而可能是物种成功的关键因素。

🍖人类符合动物驯化的六个标准:不挑食、快速成年、对繁殖地要求不高、天性快乐、相对安静、有社会等级制度,这些都表明人类是容易被驯化的物种。

🌾人类被农作物驯化:种植小麦等农作物导致人类体型和脑容量下降,这与被驯化动物的特征相似,体现了人类在驯化农作物的同时也被农作物驯化。

🧬自我驯化的人类:人类的“驯化综合征”体现在面部特征变化上,而BAZ1B基因在其中起重要作用,该基因的变异是人类自我驯化的遗传证据,可能发生在与尼安德特人分离时期。

🌍驯化是物种成功的关键:被驯化并非坏事,鸡、宠物狗等驯化动物的成功案例表明,驯化可能是物种延续和繁荣的重要因素,人类的自我驯化也可能是我们成为地球最成功物种的原因之一。

今天人类与许多家养动物生活在一起,我们很喜欢称这些家养动物为被人类驯化的动物,只有被驯化的动物才能和我们相处得和谐。

有趣的问题是,人类会被驯化吗?

其实,有很多科学家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根据一些总结,现代人类物种在历史上至少2次被驯化,而且驯化事件直到今天还在发生。

什么样的动物容易被驯化?

驯化是指通过选择性育种,筛选动物或植物的特征和行为,将其转化为对驯化者有益的物种。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作者贾里德·戴蒙德在他的作品中,对什么样的动物容易被驯化做了一个总结,总共有6个标准:

第一,不挑食的动物!就拿人类驯化其它动物来说,我们不可能把自己真正需要的食物喂养给驯化动物,只有那些愿意吃人类残羹的动物才有可能被人类驯化。

第二,快速成年的动物——最少要比驯化者生长速度更快。还是拿人类来说,我们不可能去驯化寿命很长的动物,因为我们等不到那些动物发挥作用的时候。

第三,对繁殖地点要求不高,能够接受在圈养地附近繁殖。很多动物的繁殖需要迁徙,或者需要走到特定的、它们觉得安全的地区,比如熊和羚羊,两者都很难被驯化。

第四,天生快乐的动物。很多天生的掠食者,其性情难以预测,就很难被驯化。

第五,相对安静的动物。一些动物生活在非常不稳定的环境中,一不小心就会被捕食者吃掉,这些动物就会非常容易受惊,一旦被抓会不断地试图逃跑,就很难被驯化,狐狸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第六,动物本身要有社会等级制度!那些生活在社会等级中的动物更容易和驯化者相处,更重要的是,它们很容易把驯化者当作新的首领,表现出服从。

人类是否符合这六个标准,只要简单对号入座下,您就会发现我们人类就属于那种非常容易被驯化的动物。

人类比我们所有已驯化的动物都不挑食;虽然人类的成长速度不算快,但相对于我们的寿命,成长周期也是比较短暂的;对繁殖地没有任何要求;性情稳定;有等级制度。

人类被农作物驯化

一般来说,被驯化的动物会有两个明显变化:体型变小和脑容量下降!

体型变小是因为它们获得食物相对于它们的野外同类变少了;而脑容量下降是因为它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安逸的环境中,没有太多生存挑战,脑容量太大不仅没有太多必要,而且还会增加不必要的热量损耗。

从10000年前种植小麦等农作物开始,人类的脑容量和体型就开始降低,两者都降低了10%左右(不过最近20年体重开始增长,而脑容量还在减少)[1]

种植小麦并不容易,人类需要为它耕地、搬开石头,开渠引水,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除草,但是人类都心甘情愿这么做,而作为回报,我们有饭吃了。

不难看出,小麦和人类的关系,确实很像我们驯化的那些动物与我们的关系。

毫无疑问,是我们先驯化了小麦,野生小麦的种子成熟后是不会留在穗上的,古人类在长期的驯化过程中,让其种子成熟后依然能够留在穗上,之后继续驯化它,让其变成更符合我们标准的农作物,比如产量更高,口感更好,适应性更好等等。

但是我们驯化小麦的同时它们也在驯化我们,我们在不停种植小麦的过程中,我们的行为和特征也彻底发生了改变,变得更有利于小麦。

不过,人类的自我驯化可能比种植小麦要早得多!

人类的自我驯化

家养动物与它们的野外种类相比,特征会有明显的不同,比如较短的鼻子、卷曲的尾巴、松软的耳朵和斑点的皮毛等等,一些人称这个为“驯化综合症”。

人类也有明显的“驯化综合征”,相比于那些已灭绝的人属物种,比如与尼安德特人相比,人类的脸更小、更平坦,眉脊也不那么突出。

2014年,有研究指出,动物的驯化综合征与动物神经嵴干细胞有关,人类在驯化动物时,恰巧选择了某些基因变化,让其产生了神经嵴干细胞,从而让动物看起来更可爱。

2019年《科学进展》上一篇文章揭示[2],一种名为BAZ1B的基因在协调神经嵴干细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该基因是动物在驯化过程中主要发生变化的基因之一,而这些基因的一些变体也几乎存在于每个现代人类中。

该研究的科学家认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和家养动物都表现出“驯化综合征”的原因。

另外,2019年的这项研究还指出,已灭绝的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基因中要么没有发现这种基因,要么不那么普遍。

长期以来,人类自己驯化自己的观点一直都存在,该观点认为人类经过许多代的自我驯化,淘汰了性情暴躁的人,取而代之的是友好合作的人,而2019年的这项研究被认为是“自我驯化”理论的第一个真正的遗传证据。

人类的BAZ1B基因发挥作用,并让人类面部发生变化,可能发生在与尼安德特人分离的时候,也可能与丹尼索瓦人分离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

所以,最少在40万年前(与尼安德特人分离的时间点),现代人类的祖先就已经开始自我驯化了。

最后:

被驯化并不是坏事,至少对于物种延续来说是好事,鸡算是最成功的鸟类,是有史以来数量最多的鸟类,其数量甚至达到所有鸟类总和的82%,宠物狗也算是最成功的犬科动物,猫、马、牛、羊.....也都是如此。

人类可能存在的自我驯化,以及被小麦等农作物的二次驯化,而这些也让我们成为地球最成功的物种之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人类驯化 自我驯化 驯化综合征 BAZ1B基因 物种演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