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2024年12月26日
蘑菇开车满地跑,米饭疯狂长出血肉,这世界还能再抽象点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回顾了2024年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谜之科学研究,这些研究有的有趣,有的奇怪,甚至有些离谱。例如,利用杏鲍菇菌丝控制的爬行机器人,将牛肉细胞培养在米粒上的“牛肉米饭”,以及为了研究毒蛇攻击行为而进行的踩踏毒蛇实验。此外,还有披着人皮的机器人脸,在婴儿第一口奶中掺入少量母亲粪便的菌群移植研究,以及受绦虫启发的迷你固定装置。最后,还包括纳米面条的制造和猫尿为什么格外臭的研究,这些研究都展现了科学探索的无限可能。

🍄 杏鲍菇菌丝机器人:研究者利用杏鲍菇的菌丝体生物电信号控制机械装置行走,并能通过光照改变其行走模式。这种“生物融合机器”具有监测环境的潜力。

🥩 “牛肉米饭”:韩国研究者在米粒表面培养牛肉组织,探索低碳、低成本的食物生产方式。这种“牛肉米饭”据说味道不错,但含肉量还有待提高。

🐍 脚踩毒蛇实验:巴西生物学家通过踩踏毒蛇研究其攻击行为,发现毒蛇的攻击欲望与气温、体型等因素相关。这项研究有助于评估毒蛇咬伤风险。

🧫 人皮机器人:研究者利用人类皮肤细胞培养出覆盖机器人脸的“人皮”,旨在使机器人外观更接近人类,但目前效果尚不成熟。

💩 婴儿菌群移植:研究者将少量母亲粪便混入母乳,喂给剖宫产婴儿,以改善其肠道菌群。初步测试显示,这种方法对婴儿肠道菌群有积极影响。

科学研究的面貌并不总是严肃的,它们有时有趣,有时奇怪,也有时让人大呼离谱。本文将带你回顾2024年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谜之研究。

蘑菇驾驶员

今年,蘑菇也当上了机械驾驶员。在下图中,我们看到的满地爬行的小机器人就是由杏鲍菇控制的——对,就是你平时吃的那种

蘑菇菌丝机器人 | Robert Shepherd

这个长着五条腿的可动机械装置内部生长着杏鲍菇的菌丝体。与神经系统相似,真菌菌丝也会产生生物电信号,机械装置能够准确地捕捉这些电信号,并用它来控制行走。如果用光照刺激菌丝,还能改变蘑菇机器人的行走模式

除了控制爬行机器人,杏鲍菇还可以开车 | Robert Shepherd

和纯粹的机械装置相比,“生物融合机器”能够更敏锐地感知环境变化,并迅速做出反应。因此,研究者认为蘑菇机器人具有监测土壤环境等应用潜力。

牛肉米饭

只要脑洞够大,米饭也能疯狂长出血肉——而且还是牛肉。

牛肉长到了米饭上?| Yonsei University

这是韩国研究者今年发明的奇怪食物:在每一颗米粒的表面,都生长着一层实验室培养的牛肉组织。研究者用鱼胶与生物酶制成的涂层覆盖大米,在米粒表面“种”上牛的肌肉与脂肪细胞,然后再把它们放在培养基中培养数天,“牛肉大米”就做好了。

培养中的“牛肉大米” | Yonsei University

研究者这样做,是为了探索低碳、低成本的食物生产新方式。据说,蒸熟的“牛肉米饭”味道不错,吃起来有一点甜味和“坚果的香气”。它的缺点是目前含肉量还有点少,只比普通米饭的蛋白质含量多了8%。

脚踩毒蛇

这可能是本年度最离谱的实验:找来116条毒蛇,然后把它们踩上超过4万脚。

脚踩毒蛇也是正经科学实验 | João Miguel Alves-Nunes

这项研究来自一位巴西生物学家,它的目的是观察毒蛇的攻击行为[3]。研究发现,当地毒蛇美洲矛头蝮的攻击欲望与诸多因素相关:在气温较高的白天,它们咬人的概率更大,个头小的蛇比个头大的更容易发起攻击。在踩到蛇头时,人被蛇咬的概率最大,而只踩到尾巴时,挨咬的风险就会低很多。研究者认为,这些数据能帮助卫生机构估计毒蛇咬伤的高风险地区和时段,以便合理分配医疗资源。

因为踩踏力度轻柔,并没有毒蛇在此次实验中受到伤害。在正式的实验中,研究者也没有遇到危险——不过,他的防护靴在另外一次响尾蛇实验中不幸被咬穿。他因此身中蛇毒,不得不休了15天病假。

人皮机器人

本年度机器人研究的邪门巅峰是一张披着“人皮”的机器脸——更可怕的是,它还会冲你露出微笑。

笑一个 | Takeuchi et al.

这张机器脸上覆盖的“皮肤”是用人类皮肤细胞在实验室中培养而成的。受韧带的启发,研究者发明了一种新的方法,将这层人工皮肤服帖地固定到了基底材料上

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发明了一种新方法把皮肤固定到机器人脸上 | Takeuchi et al.

给机器人贴“人皮”,是为了让它们外观更接近人类,并且能够做出各种与人类相似的表情。研究者认为,这样能帮助类人机器人更好地与人类互动——但显然,他们目前的成果还远远不够成熟,只能达到把小朋友吓哭的效果……

奶里掺屎

为改善婴儿健康,有研究者做出了大胆的决定:在孩子的第一口奶里掺一点屎。

这是一项针对剖宫产婴儿的菌群移植研究。与顺产婴儿相比,这些孩子更难建立健康的肠道菌群,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容易患上哮喘、消化道炎症等免疫相关疾病。研究者将含有3.5毫克母亲粪便的液体混入母乳,并将混合液喂给了她们刚出生的婴儿

初步测试显示,和安慰剂对照组相比,这种操作确实改善了婴儿的肠道菌群组成。不过,它对孩子健康的作用还需要后续研究验证。

研究者强调,菌群移植必须在严格检测、排除有害病原体之后才能进行,因此任何人都不能在家里效仿他们的做法

人造绦虫

哈佛大学研究者以猪肉绦虫为灵感制造了一款迷你固定装置。它能像真正的寄生虫一样,用钩爪把自己牢牢地钉在人们的肠子上

以绦虫为灵感的迷你尖刺固定器|Harvard SEAS

这种迷你装置利用不锈钢薄片与弹性聚合物加工而成,它非常小巧,重量仅有44毫克。只要轻轻施加压力,它就能自动弹出尖刺,将自己牢牢钉在软组织上。同时,它对组织造成的损伤很小。

“绦虫固定器”释放尖刺(慢动作) | Harvard SEAS

研究者为“绦虫固定器”设想了很多用途,例如用它来释放药物,或者进行医疗监测。目前,这种设备还处在最初的概念验证阶段。

纳米面条

今年,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的化学家制造出了史上最细的面条:它的平均直径仅有370纳米[7]。

这些“纳米面条”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清 | Beatrice Britton, Adam Clancy

研究者将面粉加入甲酸制成液体原料,然后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加工出了这些纳米纤维。原料中的甲酸在纺丝时挥发去除,剩下的细丝只由面粉成分组成——因此研究者认为,它完全符合面条的定义。

当然,这些超级细面不是为下锅准备的。淀粉纳米纤维材料具有透气和阻隔细菌的特性,在医疗上具有应用潜力。过去,这种材料要用纯化淀粉才能制备,而改用普通面粉制备可以降低成本、减少能源消耗。

猫尿为什么那么臭

今年,一项新研究解释了喷到墙上的猫尿为什么总是格外臭。又一个与人类进步毫不相关的谜题解开了。

和尿到猫砂盆中相比,喷到墙上和家具上的猫尿总是气味更加惨烈 | Iwate University

猫尿气味的关键在于其中一种名叫“Cauxin”的蛋白质。这是一种羧酸酯酶,它能在尿液中催化产生一种特殊的氨基酸。在自然降解之后,这种氨基酸就会变成气味刺鼻的含硫化合物。

新研究发现,Cauxin蛋白还具有显著降低猫尿表面张力的作用也就是说,有了这种蛋白质,猫尿就非常容易在各种物体表面涂抹均匀,用更大的表面积挥发臭味

这种机制能帮助猫咪散布气味信号——但显然,每一个铲屎官都不会喜欢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生物融合机器人 新型食物 毒蛇研究 人皮机器人 菌群移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