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2024年12月19日
[国 际] 为何“睡得深”有助“记得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科学家研究发现,慢波睡眠在记忆形成中扮演关键角色。当人们进入深度睡眠时,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会产生慢波,此时,海马体中的临时记忆会被转移到新皮层进行长期存储。研究人员通过模拟深度睡眠期间的脑电波波动,发现神经元电压从低谷到高峰时,突触连接得到增强,从而促进记忆转移。这项发现有望改进经颅电刺激等方法,帮助人们改善记忆,特别是对于认知障碍的老年人具有重要意义。

🧠 慢波,也称慢振荡,是深度睡眠阶段大脑皮层释放的电波,它与记忆形成密切相关。大脑神经元同步调整电压时会产生慢波。

🔬 科学家通过研究癫痫或脑肿瘤患者的皮层组织样本,模拟深度睡眠期间的慢波电压波动,利用纳米级玻璃微吸管捕捉神经细胞间的“对话”,揭示了慢波增强记忆的机制。

🎢 研究发现,当神经元电压从低谷攀升至高峰时,大脑皮层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增强,从而使临时记忆更有效地转移到长期记忆。

💡 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经颅电刺激或声学信号来影响睡眠期间慢波的方法,以期改善记忆。新发现有助于改进这些试验,为认知障碍老年人带来福音。

大脑皮层中的神经元:慢波睡眠加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支持记忆的形成。 图片来源:德国柏林夏里特医学院

    【科普园地】

    ◎本报记者 张佳欣

    你是否曾好奇,那些深刻的记忆是如何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永恒烙印的呢?科学家认为,当你酣然入梦时,你的大脑可能非常繁忙,一天中的一幕幕正在此处被重新上演……此时,那些短暂而鲜明的信息,会从海马体这个临时仓库精心打包,运送到新皮层这个用于长期存储的仓库中。而在这场记忆的“搬家”过程中,慢波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慢波,也称慢振荡,是深度睡眠阶段(即“睡得深”)大脑皮层中释放的一类电波,可以通过脑电图(EEG)测量。人类的大脑是个微型生物发电站,当无数神经元整齐划一地调整电压,每秒同时升降一次时,就会共同“编织”出慢波的旋律。

    多年来,科学家早已知晓慢波与记忆形成的密切联系,但大脑内部的具体运作机制却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直到最近,这层面纱终于被揭开。

    来自45名患者的珍贵新皮层组织样本成为了德国科学家探索大脑奥秘的宝贵资源。这些患者因治疗癫痫或脑肿瘤而接受了神经外科手术。在实验室里,科学家们精心模拟了深度睡眠期间那典型的慢脑波电压波动。而那些精密的纳米级玻璃微吸管则是他们的“耳朵”,能够捕捉到神经细胞间那极其细微的“对话”。

    如果把大脑神经元的电压波动想象成过山车,那么,就在其从低谷攀升至高峰的那一刻,大脑皮层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增强。在这一时间窗口,大脑皮层仿佛也很“兴奋”,被激活到了最佳状态,能使被回顾的暂时记忆更有效地转移到长期记忆中。

    如今,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经颅电刺激或声学信号来影响睡眠期间慢波的方法。然而,这些刺激方法的试验和优化过程费力且耗时。新的发现或许有助于改进这些试验,进而帮助人们改善记忆。尤其是对于一些具有轻度认知障碍的老年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慢波睡眠 记忆形成 神经元 突触连接 认知障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