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血红蛋白响应的原位可植入DNA水凝胶,用于治疗脑出血术后二次出血。该水凝胶通过捕获血红蛋白发出荧光信号,帮助医生检测出血体积变化,同时释放铁螯合剂甲磺酸去铁胺,抑制神经细胞铁死亡,改善术后恢复。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进展》期刊上,为脑出血术后二次出血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干预手段,有效降低了二次出血带来的风险和患者负担。
🧠**血红蛋白响应的DNA水凝胶设计:**该水凝胶由血红蛋白适配体、两条互补链和包裹甲磺酸去铁胺组成,能够在脑出血术后二次出血时,通过捕获血红蛋白发出荧光信号,帮助医生实时监测出血情况,并根据出血体积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荧光信号指示出血体积:**水凝胶发出的荧光信号强度与出血体积成正比,医生可以通过观察荧光信号的变化,快速准确地评估出血情况,为及时干预提供依据,从而降低二次出血带来的风险。
🛡️**铁螯合剂抑制神经细胞铁死亡:**水凝胶中包含的甲磺酸去铁胺是一种铁螯合剂,能够有效螯合过量的铁离子,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减少神经细胞的铁死亡,保护神经细胞,促进术后恢复。
🔄**水凝胶解体实现药物按需释放:**随着血红蛋白的持续捕获,水凝胶会逐渐解体,并按需释放甲磺酸去铁胺,确保药物在需要的时候发挥作用,提高治疗效率,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为脑出血术后二次出血提供新疗法:**该研究成果为临床治疗脑出血术后二次出血提供了新的干预手段,有效降低了因手术创伤、部位感染等因素引起的术后再出血风险,减轻了患者的负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科技日报讯 (记者孙越 实习生马钰晶)记者12月3日从郑州大学药学院获悉,该院教授史进进、张振中、张开翔及刘军杰组成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血红蛋白响应的原位可植入DNA水凝胶,为脑出血术后二次出血提供了治疗干预。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
脑出血,是由大脑血管破裂造成的血液流出疾病,也是死亡率最高的脑血管疾病。对于病情危重或存在继发原因且符合手术适应症的患者,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尽管近些年外科手术较为成熟,但因手术创伤、部位感染等因素引起的术后再出血风险仍然较高。而脑出血术后二次出血不易发现、死亡率高,并且二次开颅手术难度高、风险大,给患者带来沉重负担。
针对脑出血术后二次出血的临床治疗手段较为有限,且效果不佳的问题,郑州大学研究团队设计了这种血红蛋白响应的原位植入式DNA水凝胶。这种水凝胶由血红蛋白适配体与两条互补链交联,并包裹甲磺酸去铁胺组成。在术后二次出血的情况下,这种水凝胶能够通过捕获血红蛋白发出荧光信号,荧光会随着再出血体积的增加而增强,帮助医生对出血体积变化进行检测。
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的细胞死亡途径,是引起出血后神经损伤的主要因素。而甲磺酸去铁胺作为一种铁螯合剂,能够螯合多余的铁,进而防止氧化应激并抑制神经细胞铁死亡,在治疗脑出血方面显示出治疗优势。
此外,血红蛋白的持续捕获会触发水凝胶的逐渐解体,从而实现甲磺酸去铁胺的按需释放,有效抑制神经细胞的铁死亡,从而改善术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