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圈子-产品经理的日常 2024年11月11日
关于社会学实践和调研之间的思考。来自@多抓鱼 再版的《见树又见林》。 本以为之前锻炼时想的足够清晰,周末落笔写的时候又改了三遍,果然写的时候才能把思路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个体在系统中的行为及需求,包括符号对个体的影响、规范的作用,以及如何从个体和社会系统角度理解需求。还提到以不同身份参与社会及跳出固有思维等内容。

🎯符号塑造个体:符号承载认知,构成文化,影响价值观和行动。

📜规范约束行为:通过奖惩划定社会系统边界,影响用户需求。

👤身份影响需求:关注身份及背后系统,更能理解用户需求。

🌳跳出思维局限:以新视角看待个体与社会系统的互动。

?️任何系统,只要我们参与其中,就注定会踏上一条最小阻力之路,而不管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比如在吃鸡游戏中,我们自然会选择消灭所有对手,而不是在里面看风景;比如在功绩社会中,我们自然会滑向不断内卷,而很难做到独善其身。因为系统不在乎我们是谁,它兀自存在着;而许多问题,并不是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就来解决的,因为不改变或逃离系统,最终都会被规训成一个样子。毕竟对于鱼来说,最难觉察的就是水的存在;而不知道水的存在,何来自由?PS:如果你也对 Notion 文章到公众号排版头疼,可以试试 NotionConverter[1] ,效果即本期。? Music我们终会穿越风暴,重新沐浴在日光之下,闪闪发光。推荐现场版 Mono + 管弦乐团(youtube)[2]。? Thought见树又见林A point of view worth more than 80 IQ points[3]一直对 Alan Kay 这句话印象深刻,最近看《见树又见林》,就为用户调研提供了有价值的新视角。在日常的用户调研中,我们用符号来概括用户特征,比如白领、学生、工人、中介等,或是 18 岁,在上海,爱看电影。表面上看似了解了用户,但深入挖掘就会发现,这样的结论除了统计学意义,对产品设计并无实质帮助。就像平时对拼多多不屑的人,购买苹果全家桶也会看看百亿补贴。但以往调研只关注个体的贪嗔痴,总是从个人心理和行为出发,模糊觉得有更大的影响因素,比如社会环境、经济制度等,但在具象和宏观间,总找不到攀登的阶梯。所以这本书就是将微观和宏观联系在一起的阶梯:要理解社会活动,关键在于理解树(个体)和林(社会)之间关系的后果。如何成为树我们在成为社会的原子之前,首先需要掌握的是「符号」,简单来说,就是语言。我们能理解这篇文字,是因为理解了中文符号的意思。比如我们没有见过「原子」,却并不否认它的存在,还会对卡尔 · 萨根所说的「我们都是星星的孩子」产生浪漫的共鸣。当我们接受一个符号时,就能在世界中看到它,继而利用它达成目的。比如大家都知道「上火」不好,所以喝王老吉来降火。符号并不总是代表客观事物,它也承载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是一种简单的信念。比如,许多书籍喜欢附上思维导图,目录已经概括了内容,为何还要导图?因为「思维导图」在当前文化之下,不仅代表图形,更隐含了思考和提炼的精华。对读者而言,导图是一种提炼后的精华,使书籍显得「有价值」,即便内容上并未比目录多多少。这些信念随着人们使用符号的增多,逐渐构成文化,进而塑造我们的价值观,影响选择。这也解释了「因为相信,就能看见」背后的道理 —— 只有理解了符号,才能真正看到;看到之后,就会基于价值观去排序,继而引发不同的行动。类似的符号还有 GTD、OKR、HRV 等。理解哪些符号是潜在的流行,哪些已经深入人心,这些符号是如何被建立和传播的,对调研时理解需求,有极大的帮助。但产品的力量不仅在文化,更在规范。规范是基于文化表现出来的价值加上奖惩规则。PDF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调研幕布的用户需求时,许多学生希望获得 PDF 格式,至于 PDF 是文本还是 JPG 并不重要。这让人费解:一个图片压缩包和一份 PDF 本质区别不大。但换个角度就理解了:导师并不在意技术上的差异,而是为保证统一、不易篡改。如果不按照导师的要求提供,这门课的分数恐怕岌岌可危。书中这么写到:通过奖惩,规范帮我们划定了社会系统的边界,哪些行为是合理的,可预期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应该被排斥的。所以调研时,不能仅仅只看结果,也要去了解用户行为背后有什么规范在约束。这样对其需求的持续性,就变得更加可预测。符号和信念塑造了用户需求,对调研而言,理解这些符号背后的价值,才是需求分析的关键。如何成为林我们并不是以「人」来参与社会的,而是以众多「身份」来参与。比如看望父母,是以「孩子」的身份参与;而带着孩子去打疫苗,则是以「父亲」的身份参与;开发 flomo 等产品,是以「创业者」参与。身份意味着,不管个性如何,一旦进入身份,就进入角色,获得一定的授权,也受角色价值观的约束。比如作为「父亲」,带孩子在外时,孩子哭闹,我有照顾的责任,如何处理则是份内之事,可自由选择。这意味着,与其关注人们的性格,不如关注他们的身份,更能理解其意图和行为。比如成为父亲后,虽然自己的性格没有变化,但是买车的决策从个人用车变成了家庭用车,差异巨大。因为考虑的不再是外观、驾驶感、加速度,而是家人是否坐得下、舒适,后备箱是否能放婴儿推车。对个人来说可有可无的车载冰箱,对带婴儿出行的家庭却非常重要。在调研时,理解对象是基于什么样的身份在使用产品,比了解其个性,更能找到需求的最大公约数。除了了解身份,还应关注身份背后参与的更大系统,即社会系统。因为系统总会让参与其中的身份,滑向最小阻力之路。比如当今的高考系统,需要的不是创造力,而是应试能力。只要参与该系统,无论什么样的孩子和家长,都会滑向死记硬背,拼命「鸡娃」的最小阻力之路。所以许多相关问题,并非是学生不够坚强,家长不够负责,而是系统本身所导致的。所以调研时,理解对方在参与什么样的系统,继而理解这个系统中最小阻力之路是什么,更能理解产生需求的原因。关注身份,有助于识别个体在不同系统内的需求变化;把握系统中的最小阻力之路,可以帮助我们预见用户在特定情境中的决策倾向。见树又见林书中有一个章节,叫做跳出盒子。我们就像鱼难以觉察水的存在,很难觉察个体如何被塑造,以及如何与社会系统互动。这本书带来的视角,能让我们对熟悉的事物产生陌生感,进而看到盒子本身,让我们跳出盒子,看看盒子外还有什么。这些不仅仅是对做用户调研有用,对于我们明白自己从何而来,价值观被什么塑造,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未来要去往何方,都有很大的帮助。毕竟,当我们看到鱼翔浅底时,很少会意识到「鱼不存在」。参考资料:☕️ ReadingThe 3 AI Use Cases, Gods, Interns, and Cogs[7]:一个很有启发的 AI 分类方式,能让许多被媒体封神的产品祛魅,也能让自己观察 AI 产品需求的方向更清晰:神:超智能人工实体,自主执行任务;主要是以炒作和焦虑的方式影响我们;实习生:受到监督的副驾驶,与专家合作,对错误容忍度高,专注于定义明确的基础工作(如整理文档、填充细节、提供参考等)。是目前交付最多价值的人工智能类型,能让小团队交付远超以往。齿轮:极好地执行单一任务,通常作为管道和接口的一部分。对错误容忍度低,所以多半是微调或者小模型,所以成本低。比如云平台、审核平台等;比分类更重要的是这句话:分类的目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噪音中导航,问出合适的问题,并识别出阻碍每一类发展的瓶颈。Learning to learn[8]:当开始学习新东西时,最重要的知道要学习什么稀缺循环:[9]丰饶时代造成我们注意力短缺的原因:机会:即可能性,确保自己不错过「有价值的东西」,但在丰饶时代会导致过度囤积;不可预测奖励:为了无法预测的奖励不断重复,如刷视频,得到点赞等;快速重复:容易做到的行为,带来即时满足,而导致忽略长期有价值的活动;Proxy for truth[10]:一种接近真实世界的代理指标,让许多不模糊感受变得可衡量。比如单纯说用户体验好坏很难评,但亚马逊用退货率作为代理,不断优化这个指标提高满意度。但代理问题是,可能与实际目的脱节,忘记代理设置的目的,变得为了数字优化而优化,缺乏真实度。倾听真实的用户声音,也是有效避免过度依赖代理的有效手段。禅与极简生活艺术[11]:简朴的生活,是去除多余的东西,弄清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俭朴的生活,是指使用便宜的东西,而不去问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么东西。减法的生活,如为了消除体味,多洗澡;加法则是用香水盖。所有事都亲力亲为,结果就是自己累死。懂得放手,各司其职,也是一种「极简」。一事不毕,一念不起。无论多少事,都要一件一件做,否则无法专心。偷懒并不是不对,前提是明确什么事情能偷懒,什么不能。放空的时间,主要问三个问题:「你做了什么」「如何与自己面对面」「你学到了什么,感受了什么」顺从自己意愿的生活,不是任性地生活,而是边如实面对自己内心,边生活。珍惜物品,意味着从无用中找到作用,这样生活会变简单且丰富,内心也会有智慧。我没必要因为害怕失去什么而急躁不安。掩饰自己的真正想法,为配合对方的价值观而强迫自己做一些事,是一种贬低自己的行为。? Quote? Promotion推荐即刻镇的老伙计歸藏[12]的 AIGC 周刊,虽然能从后台「偷看」,但还是付费购买了。周刊每期内容扎实而丰富,从新技术、新产品到新理念都有涉猎。作为一个写了七年周刊的人,第一次体会到了阅读他人周刊的「辛苦」,周末至少得花半天来仔细品读。除了内容之外,社群氛围也不错,经常讨论新的技术和产品,自己每天都会抽空去扫一眼,属于少数不舍得折叠的微信群。厚脸皮问归藏要 100 张 7 折优惠券(11 月 17 日之前有效),微信扫码领取。参考资料[1]NotionConverter: https://notionconverter.com/[2]推荐现场版 Mono + 管弦乐团(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M4C7bmVmM0[3]A point of view worth more than 80 IQ points: /8d18c63887bb44d69c9074760b79f1d3?pvs=25#7a6d671e182b4e89bbcbadb59372ff02[4]「鱼不存在」by  孟岩@无人知晓: https://xiaobot.net/post/b1b893a1-17d6-49b3-84e3-7810257708a5[5]Normal consider harmful」by Alan Kay : /8d18c63887bb44d69c9074760b79f1d3?pvs=25[6]《唤起谁心中的向往感》 by 少楠: https://xiaobot.net/post/b1b893a1-17d6-49b3-84e3-7810257708a5[7]The 3 AI Use Cases, Gods, Interns, and Cogs: https://www.dbreunig.com/2024/10/18/the-3-ai-use-cases-gods-interns-and-cogs.html[8]Learning to learn: https://kevin.the.li/posts/learning-to-learn/[9]稀缺循环:: https://chatgpt.com/share/6725dbf8-f83c-8005-89d5-36006e54056b[10]Proxy for truth: https://chatgpt.com/share/6725dbf8-f83c-8005-89d5-36006e54056b[11]禅与极简生活艺术: https://weread.qq.com/web/reader/99d32e90729cce3b99d1312[12]歸藏: https://web-next.okjike.com/u/0ae2afa7-9b10-4b3a-ab7e-15fbf847038d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个体需求 社会系统 符号文化 规范约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