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shaonan 2024-03-22 14:00 浙江
许多痛苦都是和无法面对现实有关。
我一直对「事实」这个词很着迷。
因为自诩为「实事求是」的人,经常鼓吹去一线调研,为真实世界设计。但是在许多时候,当事情不如意时,还是会被情绪左右,去争论去逃避,而不敢去面对现实。
为何会是这样?如果只是归咎于自己是个「感性」的人,未免属于智力上的偷懒。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每逢自己不想面对事实时,多半处于以下三种情况:
1.不想面对难以接受的结果。如果根据上面的推演,你要接受向团队承认失败,向投资人承认失败,然后自己把人清退,关掉公司,清退资金,然后开始投简历,找工作,甚至一段时间会有经济上的困扰。而选择相信一个叙事,则可以不用面对这些现实,继续活在可能性里 —— 直到大厦崩塌。2.打破了自己叙事的和谐。当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内心往往渴望的不仅仅是事情正确,还有很多的情感附加值,比如得到认可、赞扬、鼓励等。但事情往往并非会如我们计划去发生,意外是常有的事。但这些「事实」的出现会打破自己的叙事,继而让自己的情绪被冲击,陷入到情绪的波动中,变得对人不对事。3.获得事实的成本很高。单纯的叙事,具有戏剧的冲突感,可以自己在颅内导演一出大戏,而这种叙事本身就具有感染性,导致现在常见的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的情况。反之,如果要去获得事实,就要跑到一线去调研,去获取非常多的数据,去分析各种情况,甚至最终不一定有足够的证据支撑结论。显然没有前者来得过瘾。
人们对叙事过分偏爱,因为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以至于很难坦然接受令人不愉快的现实。
我们习惯于用叙事掩盖事实
我经常会回顾第一次创业时候的经验,看当下的自我如何处理当年的问题。而今年的的决策和之前都不一样,因为相较于过去的各种弥补,今年的决策是:要么直接关闭公司;要么就这样吃一次亏。
为何不再考虑弥补,因为事实如此。
•在融资只有 100w 刀的情况下,团队扩张太快,导致刚性成本支出过多。•没有明确商业模式的时候,也没有在规模上进行探索,更无进一步的融资计划。•在公司资金不足的时候,没有考虑裁员,而是选择寄希望于渺茫的融资可能性。
其实许多事实都是数学问题,假如我想通过卖盒饭赚取每年 1000 万人民币。
•每盒盒饭净利润 10 元。•每年需要卖出 100 万盒,每天 2700 盒。•假如当时的厨房每天的产量是 150 盒,那么需要开启 18 个厨房。•每个厨房轮班大概需要有 6 个人,整个团队需要 108 个操作人员。
继续追问:
•我有管理 108 个一线餐饮从业者的经历么?没有。•18 个厨房从选址到装修都能一次性成功么?不能。•你账上还有多少钱?10 个月的资金。•我能在 10 个月之内学会么?很难。
这是非常让人难堪的事实,但吊诡的是,我居然可以说服自己笃信是有希望的,是未来可期的,是潜力巨大的,不断地给自己洗脑,让自己不去关注事实,去关注一个缥缈的叙事。
许多痛苦都是和这种无法面对现实有关。
事实具有巨大的力量
很喜欢看 Snaptube 创始人丁吉昌的年度总结,其中一年的年度总结中有一个案例对我触动很大:
关于世界未来是如何的,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变量太多;但是反过来看,未来和中国关系不变的国家会有哪些,可能就更容易回答了。
以巴西的视角为例,如果我们只看利润贡献度,第一大 KA 中国给巴西的贸易顺差贡献近 70%,而第二名的 KA 美国却是贸易逆差,更是巴西一直以来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如果你是巴西的领导者,你会选择跟最大的 KA 闹翻甚至脱钩么?你会选择放弃 70% 的利润甚至变成一个亏损公司么?你会选择跟那个每年从你这赚走很多钱的 KA 走么?
看到这个事实的人,大概都能得到一个比较接近的答案吧。但是如若没有上面的这部分事实,大家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争论许久。这个事实并没有媒体上常见的的戏剧化叙事,而只有数字和曲线,但已经足够说明一切了。
再比如这个事实:为何印象笔记看似口碑下滑,但是依旧还是成为许多人的第一选择?因为其虽然加了许多功能让产品变复杂,并且营销痕迹很重,但是其基本盘并未有大的失手:
•跨平台的多端同步能力•没有致命硬伤功能也算强大的编辑器•依旧强大的功能
加上多年的积累效应,对于非硬核用户来说,还是个不错的选择。所以在这个情况下,任何小团队想要正面「颠覆」掉这样一款产品,都是妄念。因为不败在己,胜在彼。
用实践获得事实
叙事是一种感性的、片面的体验,丢失了大量的细节,但好处是易于获取和传播;而事实是一种理性的、全面的思考,但需要耗费许多心力,需要大量的感性素材。
在《实践论》中,教员就提到我们获取认知的过程:
•我们通过感性认识来观察到表面、片面的情况和外部联系•通过实践来让观察的现象上升为概念,可以探究全部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联系,即论理认识。•感性和理性是不可分割的。感觉到的东西往往不能立即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感觉解决表象问题,理性解决本质问题。而想要解决,必须去实际接触想要认识的事物。•一个人的知识,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但无论哪种,都来自于人类的实践
理论若不和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所以这也是为何我一直告诫自己要亲自去现场,亲自尝试某些东西的原因,因为在这个具身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事实。
而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事实积累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事实库。2.把自己从主角位置上拉下来,客观看待事实到底是什么样。
关于第一点
如前面所说,获取事实的成本比较高,需要大量地收集资料和计算,多数人不愿意做这么枯燥的事情。望岳资本的创始人南添老师在分享他的 flomo 用法时,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
笔记中应该记录事实,而非其他人的观点。
他举的例子是电动车行业, 如果你听取各种别人的观点,比如特斯拉如何,蔚来汽车如何,就会在笔记中会记录非常多的内容,甚至很多还是有冲突的。但是如果你记录下来的是移动同样重量的东西,电动车和油车的差异是多少,电池的技术是如何进展的,原材料成本的趋势,这些事实会自然导出一个具体的答案。
事实本身往往代表着真实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不断地记录,会增加笔记之前的潜在联系。相反,当你记录了一堆别人的截然不同的观点,他们之间互斥程度会变高不说,还会因为缺少思考的过程,无法进行分析孰对孰错。
另外他还建议尽量做随时计算,不要等到一个固定的时候进行毕其功于一役的「思考」,那个时候往往不存在。而是想到什么就先记下来什么,慢慢地就能积累起来自己的「事实」库。
没有大量的事实库,就不能发现问题和机会。
南添老师团队分析师的卡片
关于第二点
注意观察自己的言辞。
上周和一位老朋友见面,他们闷头开发了许久的产品却一直没有上线,似乎在等待什么具体的预期。和他的沟通中发现,许多需求都是基于「我们是这么看」「我们觉得」,而当提及「谁在用呢」,答案还是回到「我们觉得……」,后来他也说,确实太多的思辨发生在办公室,而非走出去看到了真实的世界。
多数时候,事实确实是令人不愉快的,但我们也没必要去「懊恼」,因为这不解决任何问题。相反不如把事实添加到自己「事实库」内,然后调整参数,进行下一步计算。
这也便是所谓的贝叶斯大脑的思考方式:去除掉自我的情绪,理性到接近于无情的分析和思考。
尾声
作为产品人,我们的关键产出是「正确的决策」。那么做决定时,确保自己是在直面现实。
这会很痛苦,但直面现实需要放下自我,忘记自己对之前事物的预判。
要做到诚实,必须抛弃自己的身份。
尔后也就没有所谓的喜不喜欢,只剩下事实是什么。
接受不愉快的事实,才能找到改进的可能,才能让事实和叙事变为一致。
References:
《实践论》:https://weread.qq.com/web/bookDetail/a4232970718b6fb6a42aab2
《事实》:https://weread.qq.com/web/bookDetail/14b3246071831d1514b1198
孟岩对话南添:走进真实世界,成为渺小而无畏的自己: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123983acc5f215c6e0b7e6d?s=eyJ1IjoiNWU4YjMyM2NlMmFjYTExMGE5ZmY5ZGE5In0%3D
商业分析师如何培养贝叶斯大脑:https://mp.weixin.qq.com/s/Fbko9j7DGroYLO-sZq9mzA
2021: 万象更新:https://mp.weixin.qq.com/s/qUat1F6Y6_iGlBuNixvV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