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爱书的人,(https://xueqiu.com/6712377439/310991196)
高粱这几天的新闻有点多,面对着2000的压力,厂家选择了绝地反击。
作为绝大多数投资者,当然不希望酒价往下走,因为股价里面的估值是跟着酒价走的,在这一点上,我对十年前的董宝珍先生非常钦佩,十年前大约也是这个时候,高粱有过一次放货不放货之辩,当时的白酒专家建议控货,而已经满仓满融,账面亏损累累的董宝珍先生却建议高粱不要顾及该放货就放货。
最后当年的李保芳总还是选择了放货,保持住了当年高粱净利润的增长,高粱则出现了加速下跌的过程。
在弱势中加速抛货,显而易见的是不维护市场的行为,有失行业老大哥的风范,同时也把杂粮,老窖这些小兄弟往深渊里又踹了一脚,但是从消费者角度看,高粱的这次放货非常给力,因为高粱年底的放货,让经销商更加恐慌,加大了倾销力度,甚至有的经销商就是贴钱卖,作为消费者的自己,在那一两年没少囤高粱。
董先生有句话非常对,白酒这样的商品去库存,只要开始降价,其实危机就已经开始得到解决。所以作为投资者的角度,我很佩服他的胆识,不挺价,该出就出,其实是在加快着危机的解决。
那么这一次高粱是不是也应该像上次那样积极出货呢?是不是上次不挺价,这次控货挺价就不对呢?
可能也不能这么说,我觉得无论是挺价还是不挺价,都要基于一线的具体情况,上一次高粱的危机远远要比这一次深重,好比水势太猛,一定要泄洪,所以就放货了,放货容易收拾残局也很慢,消费者心理上,买过了800的高粱需要好多年才能接受1800的高粱,我就是例子。
如果水势不大不用泄洪,那就挺一挺,让洪峰过去,这样2200涨到2500对消费者的心理压力影响不大。
诸葛武侯祠门前的那副对联,应该很应景: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无论是挺价,还是放货,都有各自利弊,就像治理国家一样,如果不审时度势,无论宽严都不对。
对高粱选择这次挺价,从投资者的角度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次经过综合判断之后的小洪峰,无需像十年前那样“泄洪”。从消费者的角度,我更欢迎高粱的价格能够常年稳定在2000以内,不要跟1499的建议零售价相差太大,能让更多的人消费高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