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资讯 2024年11月04日
东南大学医械院牵头!中国首个器官芯片国标正式发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我国首个器官芯片领域国家标准《皮肤芯片通用技术要求》正式发布,由顾忠泽教授团队牵头,21家单位共同完成。该标准规定了皮肤芯片的多项技术要求,适用于相关产品的设计、生产和检测。皮肤芯片利用微流控技术模拟皮肤特性,有望成为多个领域的革新工具,未来更多种类的器官芯片或将涌现并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首个器官芯片国家标准由顾忠泽院长团队牵头起草,21家单位共同合作完成。该标准规定了皮肤芯片的相关术语定义、外观、细胞来源、组件性能、生物性能等技术要求,适用于以微流控芯片为载体的皮肤芯片产品的设计、生产和检测。

🧪皮肤芯片作为人体器官芯片的重要分支,利用先进的微流控技术,成功模拟了皮肤的生化与生理特性,构建出具有屏障结构与功能的微型细胞及组织培养平台,具有独特的高通量、自动化培养与检测能力。

🌟皮肤芯片有望逐步替代传统的二维细胞培养、动物实验乃至人工皮肤实验,成为毒理测试、药物筛选、化妆品评估等领域的革新工具,引领皮肤相关体外评价技术迈向新的高度。

快科技11月4日消息,据报道,由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顾忠泽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我国首个器官芯片领域的国家标准GB/T44831-2024《皮肤芯片通用技术要求》正式发布。

此次发布的我国首个器官芯片国家标准由顾忠泽院长团队牵头起草,东南大学、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江苏艾玮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院、南京市计量监督检测院等21家单位共同合作完成。

该标准主要规定皮肤芯片的相关术语定义、皮肤芯片的外观、细胞来源、组件性能、生物性能的技术要求,适用于以微流控芯片为载体的皮肤芯片产品的设计、生产和检测。

据介绍,皮肤芯片作为人体器官芯片的重要分支,利用先进的微流控技术,成功模拟了皮肤的生化与生理特性,构建出具有屏障结构与功能的微型细胞及组织培养平台。

其独特的高通量、自动化培养与检测能力,预示着它将成为毒理测试、药物筛选、化妆品评估等领域的革新工具,有望逐步替代传统的二维细胞培养、动物实验乃至人工皮肤实验,引领皮肤相关体外评价技术迈向新的高度。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与创新,未来我们或许还能看到更多种类的器官芯片,如心脏芯片、肝脏芯片等,将不断涌现,它们将在个性化医疗、精准治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器官芯片 国家标准 皮肤芯片 微流控技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