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2024年11月01日
为什么我们身边的“NPD”越来越多?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讨论NPD泛滥现象,指出其虽为精神疾病范畴,但诊断严格。还分析了NPD流行的原因,如集体文化对自我中心的看法、标签化与过度诊断、人们借此表达痛苦等,并强调应谨慎使用心理健康语言。

🥼NPD是一种人格障碍,属于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严格,一般只有精神科医生有诊断资格,18岁以下不允许此类诊断。

💡从健康自恋到自恋型人格障碍有巨大跨度,高自恋倾向的人有多种特质,如缺少稳固自体、将伴侣当工具等,但不一定是NPD。

👀NPD诊断流行的原因包括中国集体文化对自我中心的负面看法,标签化与过度诊断,以及人们用其表达痛苦等。

❗文章强调应警惕标签化背后的过度滥用,任何时候在关系中感受到的痛苦都是真实的,应谨慎使用心理健康语言。

最近《再见爱人》第四季热播,杨子出场就被全网热评为 NPD,并上了热搜。

另一档热门综艺《花儿与少年6》中,周雨彤因为言行也被“诊断为”NPD。

作为一位心理编辑,不禁感慨这些年的心理学科普确实有成效,心理学名词已经出现在流行文化中,并成为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会使用的词汇。

但于此同时,不免又觉得哪里不太对劲儿。

这两年,NPD 一词出现在大众眼中的频率非常高。豆瓣“自恋型人格障碍”小组中,最多的帖子是描述一些特征,让大家帮忙鉴定是否为 NPD。

一时间,好像每个人身边都围绕着一些 NPD。

事实上,NPD 是一种人格障碍,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 1980 年就被纳入《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

NPD 的诊断标准也是非常严格的,一般只有精神科医生有诊断资格。一位精神科医生告诉我:在临床上,她们也会很谨慎使用人格障碍给患者下诊断,18 岁以下不允许给这类诊断。

Ethan Watters 是一位美国研究跨文化心理学的科普记者,他在《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中曾提到:“当一个民族文化在经历社会上广泛的焦虑和冲突时,特别容易被新的心理概念乘虚而入。我们对心理疾病的看法会反映我们自身重视什么,恐惧什么。”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试着讨论下 NPD 泛滥背后的痛苦与恐惧。

给人带来痛苦的自恋者很多,但不一定都是 NPD

NPD 是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的缩写,全称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核心概念就是“自恋”。

“自恋”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是评估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之一。

刚出生的婴儿处在“全能自恋”的状态中,一哭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就像一个“国王”,他们分不清自我和他人的区别,认为“我”就是整个世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承受一些“恰到好处的挫折”,幼儿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同时发现自己以外的他者,并知道世界和他者并不会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

当然,需要养育者在初期给予婴儿足够的爱与关注,才能逐渐完成这个心理发展过程,如果这个过程受阻,人们的心理可能就卡在了某个阶段。

从健康的自恋到自恋型人格障碍间就像一道光谱,有巨大的跨度,不同的人按照心理健康程度分布在不同的自恋区域。

比如,高自恋倾向的人,常常会有这样一些特质:

    缺少较为稳固的“自体”,常常在自大和自卑两端摇摆;

    可能将伴侣当作使自己感觉良好的“工具”,很难看到对方真实的情感和需求。

    很难发自内心地表达感谢与道歉,对自己是有需求的人会感到羞耻;

    习惯于认同人格当中自认为强大、独立的部分,而拒绝承认脆弱、有情感需求的部分。

你可能发现了,大多数人都在其中能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它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困扰,但并不严重妨碍我们的日常生活。

只有当自恋特征发展为非适应性,阻碍了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并严重损害了个体的健康心理能力及和他人的关系时,它才会变成一种人格障碍。

并且需要同时满足多种诊断标准中的表现,只有少部分人会患病。

因此,给人带来痛苦的自恋者很多,但不一定都是 NPD。

为什么 NPD 诊断变成了一种流行?

作为研究跨文化心理学的科普记者,Ethan Watters 很关注各个国家和地区某类心理学概念的流行。在他看来,“心理疾病的症状,好像天空里划过的闪电,是某个特定地方、特定年代文化和信念的产物。”

而近年来 NPD 等心理标签的盛行,可能和下面这些因素有关:

1. 集体文化中对“自我中心”的负面看法

中国社会有强调集体主义和谦逊美德的文化价值观,在这种背景下,自我中心往往被视为负面的特质,自恋行为会显得尤为刺眼。这导致了人们在遇到不符合社交期待、显得过于“自我”的人时,更容易看不顺眼,倾向于将他们的行为与人格障碍相联系。

因此,NPD 成为一种方便的标签,用来批判那些在行为上偏离集体价值观的人。

2. 标签化与过度诊断

在现代信息化的背景下,心理学术语变得越来越普及,人们更频繁地接触到心理健康话题。然而,互联网上心理学知识的传播并不都是全面和准确的,容易产生误解。NPD 等专业术语往往被简化成一种“标签”,人们用它来描述自己不喜欢的行为,尤其是在某人表现得过于自我中心、不尊重他人时。

这种现象也反映了人们在情感上对他人行为的一种反应:通过使用医学化的标签来表达负面感受,似乎能够将复杂的人际问题简单化、道德化,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更轻松地将他人的行为解释为“有问题”或者“病态”。

3. 谁需要这种概念来表达自己的痛苦,这种病就受到谁的欢迎

高自恋倾向的人往往会在不自知的情况下给周围的人带来痛苦,尤其是和 ta 们有亲密关系的家人、伴侣等。NPD 的出现可以帮助人们解释在关系中遭遇的痛苦,这也是为什么豆瓣小组中关于 NPD 的大多数帖子都是“受害者”用来求助鉴定的:

“如果 ta 是 NPD,那我的痛苦就有了命名;如果 ta 是NPD,这一切就不再是我的错;如果 ta 是NPD,我就终于可以离开这段关系了”。

所以在某个阶段,心理疾病的出现和命名是有好处的,有时候,仅仅是被看见和被解释就能缓解人们的痛苦。

但我们也需要警惕标签化背后的过度滥用。从喊出口的那一刻,它就放弃了关注一个具体的人和一段真实的关系。

也容易让人忽视“自恋”在每个人身上的存在。直至我们对“自恋”污名化,甚至完全排斥、厌弃。

无论对方是不是 NPD,你在关系中的痛苦感都是真实的

在心理学中,概念和标签常常是一把双刃剑,它将我们模糊的感受命名,细腻地分解,帮我们更了解自己,这让我们获得一些确定感和力量感。比如抑郁症的出现,让我们知道自己的不快乐不是“无病呻吟”。

但标签化也可能变成一种暴力,是对一个人粗暴的“定性”,意味着隔绝我们和他人的关系,彻底地放弃理解和沟通的可能。

这背后则是长久地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当一个人不在我们的理解范围内,当我们想表达最有力的攻击,一句“你有精神病”就够了。

当然,和高自恋倾向的人建立关系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但任何时候,你在关系中感受到的痛苦都是真实的。只要你感觉不被尊重、理解和看见,都可以为自己划清界限,适时选择离开。

这和对方是不是 NPD 无关。

或许我们也需要重新定义并谨慎使用心理健康的语言。

毕竟,所有心理疾病概念出现的初衷,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人,而不是为了孤立和攻击他们。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NPD 人格障碍 心理健康 标签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