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2018年国考面试第三成功逆袭,今年刚好满服务期,参加了遴选考试并且顺利上岸。简单总结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jr们一起交流,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备考面试更有针对性,如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不同之处:
最大的不同是遴选面试强调的是答题内容的可行性、实践性,而国省考面试答题内容仅仅是理论上的可行性、实践性。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国省考的考生大多都没有工作经验,多是应届生,那么在答题内容的思考、组织、表述上要求不会太高,只要能够不违原则、逻辑自洽、自圆其说、在理论上具有可操作性即可。
但是遴选不同,参加遴选的考生均已是体制内工作人员,且普遍要求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不含试用期),甚至5年及更长。那么作为遴选考生,考官对你的要求自然不是对应届考生的标准,除了在答题内容上找取你的踩分点,更多的也会考虑你说组织的内容是否切实可行,放在实践当中能否切实有效的解决问题,如果不行,那就是喊口号、乱表态,结局必然低分。
所以,相较国省考面试,除了同样做好答题内容的日常积累以外,还需要着重做好代入感的培养。什么叫代入感,就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假如领导让我做好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那么我就设身处地的把自己带入进当地的工作岗位,如果是我们在这个岗位上,根据我们的工作经验和具体实际,我们会如何?我们能如何?将这些内容与我们日常储备的答题内容相结合,做到表述清晰、内容丰富、逻辑自洽、切实可行,必定是高分答案。
二、相同之处:
1.答题要流畅,外在形式非常重要!
只要在原则范围之内,扭扭捏捏的标准答案永远也干不过自信大方的胡说八道,面试考察的沟通能力永远大于对问题本身的思考能力(换言之,作为考官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看考题如同看小学作业,体制内内容不对可以学习修改,但沟通能力不行则是重大弊病)。面试官一天到晚听不同的人答相同的题目,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答题时毫无逻辑或者磕磕巴巴又或者语速过快会让听众十分不舒服,甚至影响实质内容的传递。所以要做到自信大方、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语速适中,追求流畅度和句子完整性,哪怕说错了或有瑕疵也不必纠结自责,说完就抛之脑后,因为时间无法倒退,你也无法修改之前说过的话,不如放宽心态,保持自信,追求整场表现总体上的完美无缺。
2.答题要有逻辑,便于听众汲取内容!
与人方便就是于己方便,答题有逻辑会让考官轻松很多。一是,要有形式上的逻辑。不管答什么类型的题目,我都会强制要求自己分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并且每个序数词后面跟总括这一要点的小短句。这样做既可以避免自己在答具体的点时跑偏,又可以方便考官记录我的要点。二是做到内容本身也确实有自己的逻辑。准备面试还是要系统学习每类题的答题方法,很多人称此为培训机构的“模版”或者“套路"。但是我觉得备考之初熟练掌握这些“套路"是必要的,在据此进行一定量的练习之后,你总会改良出自己的“套路”,对各类题再进行细分、总结出哪类的题目重点答哪里,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逻辑了。
3.知识点要积累,才能做到出口成章!
在有限的思考时间里,我们只需要思考套路、思考模板、思考框架,就像是一棵树,我们思考的是他的树干树枝,在接下来答题过程中,将我们的内容作为一片一片树叶逐步细化上去,就成了一棵完整的树和一篇完整的答题内容。那么树叶如何才能放的又快又多又自然呢,这就离不开平时对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多看官媒的文章和官方的文件,人民日报、半月谈相关的时评文章,还有就是刷题,通过刷题阅读了解大量题型的参考答案,了解各类题型的答案踩分点,刷题多了就会发现,非常多的答案之间是相通的,十分便于相互借鉴。
4.思维能力要锻炼,才能更加敏捷高效!
这一点不用多说,但是是我觉得最重要的练习方式,养成习惯后能够长期保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高效思维能力。简单来说,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勤于思考,自问自答,对任何事情给自己出个题,自己再思考,再简要作答,以达到训练效果。比如:我现在正在码字通过互联网平台分享自己的学习、考试经验,请你对这个社会现象谈看法。好,表示支持,互联网的有利面,有利于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良好风尚,有利于信息交流共享,打破信息壁垒,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带动我个人辅导班发展。不利面?网络暴力?隐私泄露?国家安全?网络成瘾?职业病?再响应思考有利的如何加强,不利的如何避免,长此以往,身边的每样事情都能锻炼你,始终保持思维的敏捷高效。
啰嗦了这么多,都是一些对我自己比较受用的经验心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也衷心祝愿大家早日上岸!